不支持Flash
|
|
|
徐霜北:缓释内需须谨防四缺口模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11:23 《英才》
文·徐霜北 21世纪最初的一次宏观调控,成功地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又预防了通货膨胀,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94万亿,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 三大因素使可持续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经济增长所依托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大,增长成本上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受到威胁;体制改革滞后,计划经济体制余威尚存,市场机制在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的同时,不时地显现其“短腿”和“多足”的负面。凡此三者,引致国内市场需求难以缓解和释放,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无法最终定型。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终极驱动力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必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投资体制的改革,土地和其他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而所有这些改革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核心就是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实际财力上的支持。 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层面上,选择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等于选择了需求导向型的财政政策。力鼎国内以需求为导向的宏观政策,首先应当改善财政政策“四缺口模型”。 缺口一:结构调整。长期以来,对经济进行反周期调节,比较注重总量的变动、防止通货膨胀、化解紧缩压力,保持合理的经济景气指数,没有系统地考虑结构的调节。经济增长虽然总体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但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内在的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缺口二: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状况直接决定社会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实现。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调节收入分配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但目前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干预力度过小,社会基尼系数达到0.45左右,使收入分配没有对促进消费增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口三:自动稳定器。将解决短期波动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方能对内需产生持久深远的效果。在过去十年的财政政策过程中,相机抉择的调节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就国情而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启动比较晚,制度基础不扎实,自动稳定器调节机制不健全,客观造成经济波动的放大,给宏观调控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缺口四:消费预期。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终极和阻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既往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的调节效果比较明显,对于消费需求的调节差强人意。投资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剧烈的波动,非常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性课题是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萦绕于目前则是开放性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过剩和货币政策乏效。无论疏解哪一项困境,扩大国内需求都是宏观经济的一条必由之路,实行内需导向型财政政策恰是通往辉煌前景的不二法门。当重归改善制度之路时,我们或许会发现,内需导向型财政政策的要义在于培育增长机制。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