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魏杰 > 正文
 

魏杰: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09:42 新浪财经

  

魏杰: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

新浪专栏作者魏杰。(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魏杰,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所长,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全国13个省市的经济顾问,15家大型企业经济顾问,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等 5家学会的副会长。魏杰教授有各种经济专著20部出版,发表论文400 余篇。曾为三九集团、长虹集团等国内一批知名企业的发展规划、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上市募股等项目出谋划策,做了大量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工作,受到政府和企业界人士的高度赞扬。魏杰教授在经济学界是“中国经济学四小龙”(又称“京城四少”)之一。近20年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领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被称为“先思一步的经济学家”,又有“魏指点”的称号。作为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探索者,他曾获经济学界最高奖——孙治方经济科学奖。1991年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7月10日-7月16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魏杰。----编者按

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     7月14日  星期五

  文/魏杰 谭伟

  [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企业自主创新方向的选择,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的来源,企业自主创新团队的组建,企业自主创新机构的建设,以及企业自主创新力量的组合。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关键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在自主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能否很好的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必须要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问题。本文将重点阐述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方向的选择

  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需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选择一条符合企业特点的创新之路。企业不能为了得到国家的一些政策优惠,而不顾自身创新能力的大小,盲目上项目,这样不但不能带来有效的技术创新,反而会引起巨大成本,甚至引起企业的倒闭。其实,企业自主创新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只要能给企业带来新价值的技术变革,都应是自主创新。企业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个适合自身优势的创新方向。具体来讲,企业需要从技术的产业布局,技术使用用途和技术含量三个方面认真考虑后做出创新方向的选择。

  从技术的产业布局考虑,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三个方向:(1)、传统技术方向。企业的产品为传统产品,主要生产技术已基本定型,很难有突破性提高。企业的技术目标主要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形成生产和技术标准、完善售后服务等。选择传统技术方向,并不等于摒弃技术进步,而是基于传统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和创新可能是缓慢和不显著的,但长期的积累会产生惊人的效应。如钢铁冶金行业,虽然几十年来主要的产品和生产技术并无根本改变,但操作的自动化、精密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产品质量有了飞跃性的提高。(2)、高新技术方向。高新技术是一系列新技术、新领域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一般来说,高新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个是高新技术本身的产业化。(3)、混合型技术方向。创新的方向也会以混合形态出现,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同时涵盖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新产业。

  从技术使用用途考虑,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两大方向:(1)、克服负效应的技术开发。主要是从一种新技术产生的社会不良后果出发,力争将负效应转变为积极效应。在技术开发中,技术上获得成功但总体上遭受失败的教训不胜枚举。比如20世纪40年代,米勒发明了高效杀虫农药DDT,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到了70年代,DDT引起了严重污染,人们不得不停止生产这种农药。这些问题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受到自然规律的作用,带来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克服负效应的技术开发,主要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产品的有害性,增加产品的适应性从而开拓市场。(2)、需求满足型技术开发。主要是致力于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扩大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将各种领域的新技术向日用消费领域转移,从而换取巨大的经济效益。除了关注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外,还应关注技术对需求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刺激需求的技术创新,导致一些有钱人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无有消费。

  从技术含量状况考虑,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三个方向:(1)、独创型技术开发,是对基础研究的应用、发展与拓广,是建立在成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技术开发。独创性技术开发往往形成的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一个国家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必须在这一领域投入主要力量。(2)、综合型技术开发,是指利用现有的技术,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在新的科学技术原理没有突破的条件下,谁能把已有的科学原理综合起来,谁就能出奇制胜。(3)、引进吸收再创新型技术开发,是指在引进或模仿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后,不断加以改造,进行技术的再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技术的本土化改造;第二,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善运行中暴露出的弊病;第三,在引进技术获得成功后,开发层次更高、性能更优、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

  二、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的来源

  企业要想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无论是选择何种技术来源,或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都必须支付相应的代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资金,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可行的技术资金筹措战略。具体而言,企业筹措技术资金的途径很多,大致有以下五种。

  (1)、利用自有资金。企业的自有资金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的科技经费,按照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用于企业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科技活动。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中科研经费占企业增加值的比例一般都在5%以上,而我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4%。二是企业在长期良好经营中形成的积累,尤其是历年营业利润形成的大量现金资产。企业可以利用现有主导产品的盈利来支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实现永续经营。但是,企业进行新技术所需的资金是巨大的,仅仅利用自有资金往往是不够的。

  (2)、利用银行贷款。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实现增值,同时支付贷款利息。但企业的风险较大,不管能否开发出新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将来能否产生收益,企业都必须到期还本付息,否则会陷入债务危机,而技术项目一般风险都是比较大的,很难保证到期产生收益。银行出于稳健原则,发放贷款时往往要求苛刻,以致技术创新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实际上,银行贷款很难成为企业技术资金的主要筹资渠道。

  (3)、吸收直接投资。技术开发风险较大,但收益也较高,在资本市场的众多投资者中,企业很容易找到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吸收其投资入股,成为企业股东。现代股票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吸收直接投资创造了更加便利的舞台。企业一旦上市或在股市中增资扩股,就可以接受成千上万的股民的直接投资,筹集大量资金,这对耗费动辄数亿的技术开发项目无疑是雪中送炭。不过,能够上市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亟待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很难从股市中获取技术资金。

  (4)、吸收风险投资。对于处在创建期或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一般都有了某一项成型的技术,但要将这种技术产品化并推向市场,仍需大量的后期研发资金和市场开拓资金,处于严重的资金饥渴状态,但由于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中的高风险,很难争取到银行贷款或直接合作者,这时可以接受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巨额资金。投资者待时机成熟时可以将增值后的企业股权出售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发展尚不成熟,这使企业吸收风险投资的机会很少。

  (5)、其他方式。其他方式包括合作、联营、并购、技术入股、特许经营等各种灵活方式。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手段直接获取技术,虽然不是通过获得资金来获得技术,但都非无偿的,是各种形式的互惠互利。其他方式的运用实际是告诉企业不要局限于“资金—技术”的窠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获得技术。

  三、企业自主创新团队的组建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任何技术和技术要素最终都是通过技术人才创造出来的,企业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技术人才队伍,才有可能进行自主创新。企业如果可以吸引和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就等于掌握了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即使暂时缺乏资金和设备,经过努力都可以寻找到合作伙伴,最终创造出新技术。

  企业的技术人才是需要组建成团队的,不是说大量的技术人才堆积到一起就可以进行技术创新了,也不是说技术人才越多就一定可以进行高效的创新。在企业内部,技术人才是需要分工协作的。具体而言,技术团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技术创新研究人员,也就是专门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员,在企业的专门技术研究机构工作;二是工程师队伍,也就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跟踪技术的现实运行过程;三是技术工人群体,也就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

  技术创新研究人员要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能在现有技术上发现可以突破的切入点,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技术。技术创新研究人员需要具备三种基本素质:一是对现有技术状况非常熟悉;二是对技术的市场效益非常清楚,包括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市场收益、市场成本等;三是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有新的思维和创新手段。这类人员是技术与经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极为短缺的。

  工程师队伍处于技术创新的第一线,许多技术的完善及调整,都要依靠他们来实现。他们在技术的具体操作和技术管理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连接着技术创新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群体,是促进技术优势形成的重要的技术队伍。不过,现在很多工科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下车间到生产的第一线,甚至选择转行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导致工程师队伍缺乏。

  技术工人群体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者,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有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可以临时招聘农民工,稍加训练就可以上生产线,但设备制和机械制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就不行,必须使用技术工人群体。目前,我国企业中缺乏技术工人,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专门技术教育的培训。

  在自主创新团队的组建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要注意调动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科技人员的地位:(1)、提高科技人员的经济地位。科技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同时可以以技术创新入股,拥有科技持股权,从收入制度及产权制度上保证科技人员有较高的经济利益。对科技人员的经济利益激励应该制度化,随机性的个人奖励只能有暂时作用,制度化激励方式才是科技创新的持之以恒的动力。(2)、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现在人们往往按钱与权来排列社会各阶层的地位,要么是“官本位”,要么是“钱本位”,似乎官和商的地位最显耀。科技人员的社会待遇,要么是以官来定,比如给两院院士以副部级待遇,要么按商人的收入来定,比如规定创新人员的收入不少于企业老总的平均收入,这些都是不对的,科技人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3)、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文化地位,使人们在价值理念上真正承认科技人员的地位,在社会理念上尊重科技人员的创新与贡献,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促使人们献身科技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使那些优秀分子愿意并积极的献身于科技发展,而不仅仅是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商。

  四、企业自主创新机构的建设

  企业的自主创新是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机构来具体完成的。一般把能使知识变成技术的现代化实验室,称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也就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机构。这里的实验室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各种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知识转化成技术,需要有现代化的一流的实验室作保证。没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再出色的技术人才也不可能创造出新技术。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创新机构的建设,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不过,现在好多地方政府对此理解错了,把技术开发区理解成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认为只要建成开发区,技术人才就有了创新的环境,就可以产生新技术了,于是,在建立技术开发区后,给海外留学生写信说,你们回来吧,我们这里有孵化器,但是留学生回来一看,发现只有一些地和房子,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结果又走了。因此,高科技开发区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实验室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机构。

  实验室的建设,实际就是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形成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是以实验室研发为中心,形成实验室产业,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投资,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人才、市场等。实验室作为产业投资方向,必然会带来分配制度的企业化,优秀科研人员的报酬会很高,从而激励他们献身于实验室,研发出大量的原创技术。目前,我国没有完整的实验室经济,技术人员比较浮躁,过分追求短期收益,弄虚作假之风盛行,自主创新缺少良好的机构保证。

  实验室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投资主体多元化。实验室可以吸引社会投资,是一种多元化的投资载体,投资者不需要了解实验室的机密,也不需要干预实验室的运行,只需要追求投资回报。(2)、运行企业化。实验室的运行是一种企业的经营过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是一种没有经济活力的行政机构。(3)、分配效率化。实验室的分配原则强调效率,而不强调公平,优秀的科技人员是高收入者,各种要素充分流动,从而保证分配效率的持续可行。(4)、产出技术化。实验室生产的并不是某种产品,而是技术,将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主要产出目标。(5)、主体市场化。实验室是一个市场主体,将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即使是国家保密的实验室,也可放开自己的市场,因为市场所需要的是某种技术,而不是要了解实验室的秘密。(6)、发展社会化。实验室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与社会各界有着充分的联系,包括资金联系和市场联系,为社会上的各种客户和各种投资者服务。

  五、企业自主创新力量的组合

  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将自己拥有的各种技术开发力量加以组合利用,以期用最经济合理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的研发队伍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与外界保持着各种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的联系。企业的研发力量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也包括企业外部的一些或松散或紧密的科研人员,他们可能属于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其他企业。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要根据具体研发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力量组合战略,从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术研发力量。

  企业的研发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力量组合战略。第一类是渐进性的研究开发。企业在技术突破和重大课题研究方面投入很少,主要是从事技术改良和开发,目的不是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是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技术设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损耗等。这类研发活动虽然是渐进的,但对企业效益却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类研发所需的技术力量一般不高,且与生产过程联系紧密,企业可以主要依靠内部研发力量完成。

  第二类是根本性的研究开发。企业在各种技术研究和开发上的投入巨大,尤其注重在技术突破性研究方面的投入。目的是力图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对整个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行根本性的提升。这类研发对技术力量的要求比较高,企业需要考虑如何组合各种技术力量完成研发。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技术力量组合方式:(1)、自我开发模式。一些技术力量雄厚,处于世界技术领先地位的大型企业往往采用这种模式。这些企业具有人数众多的技术人员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设备、充足的技术研究资金和完善的技术研发机制,通过自我开发可以形成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2)、社会力量开发模式。当自我开发力量不足或根本不具备时,一些企业求助于社会技术开发力量,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其他企业等。这种开发模式成本低,企业不用维持庞大的技术人员队伍和昂贵的实验设备,同时技术水平高,很多科研机构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保密性差,所获得的技术与最终推出的市场化产品可能存在较大距离。(3)、综合开发模式。企业保留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同时最大可能的利用社会开发力量,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开发方式。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创办新的研究机构、临时性技术联盟、联合组建项目攻关小组、人员交换培养等。具体的方式往往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而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开发模式可以完成单一企业难以实现的开发项目。

  参考文献:

  [1] 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 魏杰.企业突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