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中国能源威胁论对中国的威胁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 08:59 新浪财经 |
林伯强,1957年出生。1990年6月,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金融、银行与金融、经济发展;1993年5月至2006年6月,亚洲开发银行东中亚部能源处,主任能源经济学家。2005年至今,山西大学客座教授。2006年6 月至今,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6月19日-6月25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林伯强。----编者按 中国能源威胁论对中国的威胁 6月21日 星期三 文/林伯强 近期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在每桶70美元左右徘徊。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被认为是近期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加上目前中国企业海外能源收购竞购的动作很大,有迫不及待的感觉,很容易印证中国的面临的石油问题。西方媒体热炒 “中国能源威胁论”。2005年预计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2亿吨,近45%的石油需要进口。中国石油产量将稳定在1.8-2.0亿吨,目前石油需求的增量都直接反映为进口,石油的进口依存度2010年可达55%。以目前每年进口10亿桶算,如果油价每涨1美元,中国的石油进口金额将增加10亿美元。 中国的快速石油消费增长和石油进口显然对国际油价会有影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应该正确的理解中国的石油消费。中国目前的人均石油消费是美国的7.5%,是世界平均人均石油消费的40%。没有谁生来就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石油消费权。石油消费人人平等,只要你有钱买。当然,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长期而言,有人消费多就意味着有人消费少了。即使从这个意义上说,威胁世界石油消费的,也不可能是中国人;因为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现在远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会在一段时间内仍低于世界平均。为什么不说中国人正常的石油消费受到威胁?石油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石油消费是互为威胁,不存在单方面的威胁。因此,所谓“中国能源威胁论”是没有根据的。中国的经济崛起需要能源支持,世界只能面对这个事实,能源消费方式可以讨论,“中国能源威胁论”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中国能源威胁论“会给中国带来麻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提高石油交易成本。中国是世界第五位的产油国,第三石油进口大国。然而,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快,且处于消费增长上升期,其石油消费与进口增长会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然而,任何对中国的石油消费与进口增长的炒作和夸大,都可能转为高石油价格预期,从而加快石油价格上涨。这种高石油价格预期还会促使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增加其石油战略储备,从而使得即将进行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更为困难。同时,对中国的石油消费与进口增长的炒作和夸大增添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可能又会增加石油供求的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加大油价上涨压力。最后,这种炒作和夸大会在正常的商业交易上增加政治风险,从而也增加了交易成本。必需认识到的是,提高石油交易成本影响的不仅是中国。 2。影响中国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就石油而言,中国早就应该“走出去”,现在才走出国门已是不得已,并非从容之举。许多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尤其在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经验方面,也没有“走出去”的战略。西方国家石油商在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但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地重要的石油资源与市场,其中包括了世界上所有较好的资源与市场,也获得了经营管理经验。中国企业现在要参与开发海外石油资源,拥有海外石油产量,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高的代价。“中国能源威胁论” 会阻碍中国石油企业 “走出去”。中海油一例,从2005年6月23日提出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报价到8月2日撤回,“中国能源威胁论” 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阻挡中国油企走出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能源威胁论” 。在石油问题上,国家干预是很正常的,因为能源问题是从国家安全,而不是企业个人的角度来考虑的。 3。更深层的影响是针对中国调整能源战略。“中国能源威胁论” 会使人们更加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以及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在针对中国方面增加投入,尤其在增加石油储备和海外石油开发方面。事实上,“中国能源威胁论” 的比较大和长期的影响来自于此。除非中国本身也能制定出相应有效的能源战略。 那么,应对“中国能源威胁论” ,中国应当作什么?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扩大和国际地位日益增强,对它的经济增长和耗能方式总是会有人说三道四。中国可以说明自己的能源供需情况和节能所做的努力,但应避免与西方媒体“中国能源威胁论” 进行不专业的讨论。因为,这种讨论很容易变成炒作,进而转变为高价格预期和增加交易成本,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清描淡写不会消除“中国能源威胁论” ,相反,会让人误解政府的努力,还会影响民众的节能意识。 消除“中国能源威胁论” ,首先应当管好自己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避免大起大落,匆忙应对,由此而增加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还需要确定合理可行的节能目标,以避免给人以“橱窗效应”之嫌。需要加强能源经济的研究,尤其是能源价格对能源供需求的影响;探索经济增长的模式和速度;从政策法规上规范能源资源的开采利用与利用速度;在国际环境合作和国际经济分工中充分考虑能源与环境的约束,包括储量与能源价格约束;其次是在能源定价中把资源稀缺性和环境影响内部化,从而提高能源价格,降低有效能源消费。中国节能潜力巨大,应当探索中国人应有的生活和耗能方式。根据能源消费以节约优先原则,尽快出台相应的价格税收政策,落实建立节能型社会的各种措施。 中国将不得不因为石油问题而更多地卷入国际商业政治之中,有效的能源外交应该是化解 “中国能源威胁论” 的另一个手段。应努力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国的关系。制订的能源外交战略必须放在全球能源环境下考虑,充分了解能源大国的能源外交政策,通过各种国际场合为保证能源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如何协助中国企业将“走出去”战略体现为商业”竟争“行为,而不是能源安全的”威胁“,这是有效能源外交的一个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中国能源企业应当更低调,准备更充分地“走出去” 。作为世界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倡议中美日在能源问题上进行经常性的对话。因为只有合作,不是争夺,才能从需求侧给出正确的价格信号,从而降低石油的高价格预期。 但是,“中国能源威胁论” 以及其带来的潜在影响给中国这样的启发:中国能源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它的长期能源需求可能远大于供给。虽然,200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的93%是靠国内生产,但中长期能源需求的预期很高。讨论中国能源问题有三条主线:人口,资源储备和能源开发利用。其一,中国人口众多(约为美国的4. 4倍)和人均能耗很低(不到世界平均值的50%,约为美国的10%)导致对其高能源需求的预期。只要中国人均能耗达到美国的25%,中国能源总需求就会超过美国。其二,中国资源储量相对稀缺,占世界总能源资源量的4%。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三,不幸的是,目前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中国能源威胁论” 还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争夺有限的能源资源必然日益激烈。中国本身的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是立足于国内储备,因为只有国内的能源才是价格和数量最终可控的。基于世界能源消费发展趋势,能源储备和能源价格走向,中国的能源战略应有更长远的考虑。多元化的能源战略是能源稳定供应的基础,有效的开采和利用是能源消费的根本原则。以目前情况看来,我们还不能寄希望于寻找到石油的替代品,一劳永逸地解决石油问题。因为有两个问题:首先是量的问题,这些资源的量必须足够大才有替代意义。其次是“多贵”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大规模的替代石油的燃料供给成本有多高。许多专家认为通过技术进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说何时和如何来解决。石油供给强调的是大规模的供应,根据小规模或者是试验性的设备取得的成绩来对替代品或非传统资源的实用性下结论,在许多情形下被证明是错误的。如果真的20年内能找到合适的石油的替代品,世界各国在瞎忙什么?石油价格为什么远高于开发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