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谢国忠:政府举债支持农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14:15 《财经时报》

  中国政策的着力点将转向农村、社会事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决定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成败的不是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农村的制度效力。要真正使支农资金花在刀刃上,中国仍然急需改革现行农村体制

  正在举行的2006年“人大”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中央政策将着力点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农村、社会事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2005-2010期间的新增财政收入(我们预计这五年财
政收入将增加68%)的大部分,将被安排用于这几个方面。

  中国政府2006年的宏观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人口900万,同时继续维持稳定的信贷和

汇率政策。温家宝总理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财政收入好转

  2005年财政收入3.134万亿元,占GDP的17.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在过去四年间一直保持在55:45。2000-2005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是名义GDP增长率的1.4倍;相比之下,1995-2000年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5%,是名义GDP增长率的1.6倍。

  中国财政收入在1995年降到最低水平,只占GDP的10.3%;2005年恢复到占GDP的17.3%的水平。这种财政收入境况的好转,主要是由于增值税征收得力。中国的税收结构对直接税种的依存度至今依然非常低,对增值税等个别间接税种的过度依赖,使国家税收收入波动很大。

  中国2005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占GDP的1.6%。2005年上半年增值税出口退税比2004年上半年增长了1044亿元。真实预算状况显然比预先拟定的财政赤字安排要好得多。政府2006年拟安排预算赤字2950亿元,约占GDP的1.5%。

  从支出方面来看,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70%。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比和财政支出占比很不相称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将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出口省份的税收收入,拿来对内地省份进行财政补贴。

  中国的财富大多数由沿海省份创造。我认为在国家财政支持重点转向农村的过程中,政府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是,怎样做到不再将沿海省份的税收收入作为补贴农村的资金来源。中国能够也应该通过增加政府向公众的贷款,以举债所得资金来支持农村和其他社会事业。

  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

  我认为,农村地区的稳定,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最大挑战。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城乡贸易量下降,以及农业生产力滞后。劳动力相对土地的比例非常高,这使得中国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很难真正解决。

  2006年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资金3400亿元,占GDP的1.7%,比上年增加14%。这笔资金相当于2005年农业领域GDP的15%。中国农业人口达7.45亿,这笔支农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民头上只有456元,相对来说比较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下的农村发展战略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交通部上月公布,2006年至2010年期间将投入1.2万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另一个投资领域是水利设施。

  其次是提高农村青年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近年来,农村地区教育相对于城市地区有所下降。这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青年在城市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政府将投入2180亿元用于农村地区教育。

  第三,对农民发放资金补贴,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大多数村庄都是旧房;农村地区医疗不仅价格太贵,而且质量很差。中央政府2006年将投入47亿元用来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是2005年投入资金的7倍。

  在我看来,决定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成败的不是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农村的制度效力。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政府将对主要集中在建筑、土地交易、药品贸易以及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商业性腐败发起反腐运动。尽管反腐运动可能会暂时提高行政效率,但我认为要真正使支农资金花在刀刃上,中国仍然急需改革现行农村体制。

  医疗、教育和住房改革

  医疗、教育以及住房,已经成为引发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十年之前,这三个方面的开销基本上由国有企业或政府承担,但是到今天,它们已经成为城市家庭最大的开支项目。

  以前的医疗和教育改革有着严重的缺陷。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一方面已经给学校和医院以灵活定价的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却仍然没有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以保证低价格。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政府去年所做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中国的医疗改革基本上止步不前。

  尽管人们对于这些改革的弊端已经有广泛认识,但是政府并没有拿出有力措施来改革体制弊端。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医疗和教育都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政府对这种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政策反应,是发动一场反腐运动。但是在我看来,这并非解决问题的长期方案。

  房价过高可能是如今争议最大的社会问题。在一个市场经济中,具有合理价格的楼市是经济健康的基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仍让普通消费者难以望其项背,而与此同时却有大片楼房处于闲置状态。总理在报告中再次强调,需要把房地产开发重点转向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但是政府至今并未制定出落实这个问题的具体调整政策。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温总理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构性主题,是推进中国现行发展模式从数量驱动型向质量驱动型转变。数量驱动表现在过度依赖投资、

能源利用低效以及高污染等方面。

  温总理提到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价格下降、库存积压以及利润降低等,明确指出要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但他同时也强调,在

宏观调控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从总体上判断,中国在对新建项目进行审批时仍将保持谨慎态度,但应该不会再采取新的紧缩政策。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政策导向之下,固定投资减缓的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比去年的25.7%将会大幅降低,我认为可能降至15%。

  “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4%。政府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能否在不提高能源价格的情况之下实现,尚有待观察。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徐寒梅译,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9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