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直言改革触及硬处 称不会因个人原因发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8:5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王延春 北京报道 只要开口就会招来种种不同的“解读”,但他还是不能不开口。因为他的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然而,面对那些别人认为因他的言论而起的讨论,以及随后在网络上掀起的波澜,这位老人多少感到了几分困惑。
3月6日上午,吴敬琏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32组小组讨论,吴敬琏(Blog)自己或许也没有想到,他的发言竟然会惹起一场“风波”。 两会上的吴敬琏从来都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这位因鼓吹市场化改革而被称为“吴市场”的经济学家,依然在会议上全力呼吁改革。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话题,推进改革始终是他谈话的核心思想。 吴敬琏委员 在当天的小组讨论中,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谈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已形势紧迫,如何建立大的企业集团,首要的是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吴敬琏接着说:企业改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外部形成好的竞争环境,现在,这两方面的改革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力。 “有两种现象很不好,一是‘捧杀’,一些地方政府给选出来的企业重点支持,给土地、贷款,结果政府扶持扶垮企业的例子很多;二是‘压杀’、‘打杀’,一有冒头的企业,就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打杀,对到海外收购遭到经营困难的企业不是热情支持帮助,而是冷嘲热讽,幸灾乐祸。”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上充斥着否定市场化改革大方向的议论,把收入差别过大、国有资产流失、上学难、看病难、没有房子住等都归罪于改革,主流媒体应该有个明确的态度。” 十分明显,吴敬琏是在抨击的否定我国改革大方向的言论。 然而谁也不曾料到,第二天,关于吴敬琏“为个人原因发怒”的报道就已传开。网上甚至有人质问吴敬琏:“政协是参政议政的地方,你为什么发泄个人的愤怒呢?” 3月8日,坐在北京京丰宾馆324房间,吴敬琏说:“在这个参政的地方,我不会为个人原因发怒。” “我是在分析国企改革遇到了哪些阻力,”吴敬琏说,“市场化改革要求进一步开放垄断行业,实现充分竞争,但做得到吗?有特权的人不肯放权,改革进行不下去了,改革被阻挡了。” 一些正确的改革遭到了攻击,例如1999年国务院对电信部门进行了改革重组,国家通讯社主管的一份杂志却发表文章说,打破电信垄断的改革,是按照代表私营企业利益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思路进行的。“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在当天的会议上,吴敬琏曾就此提到,该杂志列出包括吴敬琏在内的几位知名经济学家担任中石油、中国联通等公司的独立董事,文章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学家与资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种关系也考验了经济学家的公信力。 “这个杂志还说我们这些人当独立董事就是为了和财团结盟。” 吴敬琏说:“我曾跟当时要求采访的执行总编说,独立董事制度是国务院进行国企改革,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我请你指出,这四个公司都是国有股公司,我和哪个利益集团结盟?”这位总编辑当时认为逻辑上的确不妥,并向吴敬琏表示了歉意。可是,让吴敬琏感到惊讶的是,2005年10月,当反对改革的争论达到高潮的时候,这家杂志又重新发表了此篇文章,并配发评论。并传出说:这篇文章已惊动了国务院高层领导,后来一些部门请经济学家研讨咨询就变得谨慎了许多。吴敬琏对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感到气愤。 吴敬琏认为,经济学家应该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和自由精神,应该超脱于所有的利益集团。“有人提出经济学家做独立董事就是和某个利益集团结盟,我认为,独立董事首先要独立,严重有负受托责任可以起诉,从制度上加以监督。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国务院推进国有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否定这种制度。”他说。 “改革碰到了硬处” 2004年间,发生了改革何去何从的争论,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严重不公平都是因为市场,问题实质在于,是加速深化改革,还是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 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倡导者,吴敬琏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争论中。这样的争论也让吴敬琏反思。他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改革错了,是改革碰到了硬障碍,改革遇到了阻力。” 吴敬琏说,我不认为改革制度本身有多大的难度,关键是现在许多改革触及到了一些既得利益,遭到了阻力。“改革遇到很多阻力,比如企业要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会侵犯一些人的利益。” 但是,他担心的是,改革一拖再拖,因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最终还是要由财政吃进,“这个代价国家和人民是付不起的。” 吴敬琏对本报记者说,改革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到了更坚定地推进和深化改革的时刻。应该明确下一步改革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 这位在很多人看来早该退休的学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他警告说:“因为医疗、教育等改革遇到了阻力,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却反过来说,出现这些问题是改革造成的,是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巨大成本,这种煽动情绪反对改革的做法是危险的。” 在这次两会上,他不断重复着自己已经重复过不知多少次的观点: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机会的不平等,掌握着垄断权力的人不愿意放弃能给他们带来亿万财富的权利;其次是过程的不平等;最后才是结果的不平等。前两者是当前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人看来,他就此开出的药方依然是他一贯坚持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权谋私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掉。 对种种责难和误读,他说他并不在意。在那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把强词夺理或牵强附会的言词称做“捣浆糊”。 但是作为一个学者,他还是忍不住要说,学术界应该提倡自由、切实的讨论,而不是随意做出过分笼统的判断。经济学领域的讨论应该按照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对这些见解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负责。 “改革会不会倒退?”吴敬琏问自己也问记者。他说他确实有这个担心。因为确实出现了回潮的思想,主张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国进民退”,倒退到过去。 他说:“改革走到了深处,改革碰到了硬障碍,不进则退。还是邓小平说的对,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