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农民工年创财富5万亿回报不足40%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01:24 第一财经日报 | |||||||||
学者忧虑农民利益分配现状 本报记者 石玉 发自郑州 “近年绝大部分出让交易的土地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用来的集体土地,但是,在收益分配中农民仅得10%到15%,政府及其机构得60%到70%,以地生财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筹
15日~17日,“全球化与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等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就如何找到失地农民长期受益的办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农村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增值部分应该更多留给农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应该想法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如农民可以进行入股,实现利益长期化,从而让他们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而非像过去的一次性买断。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说:“城市和农村俨然两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世界;但这两个世界又是同一个市场、同一个价格,农村人在医疗和教育上的价格和城市基本一样,如做个大手术花费基本相同,但城乡收入现在相差6倍,这必然使得农民的生活艰难。” 而进了城的农村劳动力,也因为工资收入太低,一直无法融入真正的城市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举了一串数据:进城务工农民人均每年创出不少于2万元的财富,按全国2.5亿农民工来计算,一年创出财富5万亿元,但他们得到的回报不足40%,其余的则被转化成资本收益。 “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农民工合理的劳动待遇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的形成。”张晓山说。 针对农村公共投入(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巡视员张红宇表示,建设新农村要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现在上海市就在探索,计划利用15年时间建立农民生活保障体系,首先从低标准的200元开始,几年后提高标准,十几年后实现城乡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