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本-伯南克生平及政策主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00:39 新浪财经

  作者 郑友林

  在华尔街,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不是股票市场走势,而是半年之后谁执掌美联储。在中国官方及民间的报道中,据说格林斯潘的接班人主要有三人:格伦-哈伯德、马丁-费尔德斯坦和本-伯南克。其实,国外权威媒体的顺序是:本-伯南克、格伦-哈伯德和马丁-费尔德斯坦。同时,一些资深的美联储观察家早已把中国记者和评论员排在前面的两人去掉了,剩下
的就是本文要介绍的这个本-伯南克。

  本-伯南克的生平

  本-伯南克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Augusta),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9-83年,本-伯南克博士担任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助理教授。

  1983-85年,本-伯南克博士担任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副教授。

  从1985年开始,本-伯南克博士就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和政治事务教授,1996-2002年,他出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

  在从事教学活动期间,本-伯南克博士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访问教授(1989-1990)纽约大学经济学访问教授(1993年)。

  2002年8月5日,本-伯南克博士进入美联储,作为决策委员会的侯选成员,并于2003 年11月14日被推选为美联储委员会正式委员。

  其实,早在正式进入美联储之前,本-伯南克博士就已经担任过一些美联储的职务,他是费拉德尔菲亚联邦储备银行(1987-89)、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1989-90)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1990-91、1994-96)的访问学者,此外,他还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小组的成员(1990-2002)。

  本-伯南克博士主要著作包括货币和宏观经济学,他出版过两本教材。他获得过Guggenheim和Sloan奖学金。他是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会员。本-伯南克博士曾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货币经济计划主任,也曾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商业周期协调委员会成员。2001年7月,他被任命为《美国经济评论》编辑。此外,他还担任过一些民间和专业组织的工作,如出任纽约Montgomery 小镇教育委员会的成员等。本-伯南克博士和夫人安娜有两个孩子。

  “一言八鼎”的金融专家

  伯南克在美国经济金融界的影响力仅次于格林斯潘,因为在过去短短的三年间,发表了大量的演讲,这些演讲拉近了他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也让他成为最受欢迎的联储官员。据说,美联储政策观察员除了细读格林斯潘的讲话之外,就是琢磨伯南克说些什么。如果说格林斯潘讲话是一言九鼎的话,那么,伯南克在广大投资者心目中至少已经达到“一言八鼎”了。

  伯南克的主要见解

  伯南克有一个绰号“印刷报纸的本”,这个绰号起源于他与格林斯潘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分歧,公众赐予伯南克这个雅号是基于他的一个观点: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的方法来增加流动性。但是,伯南克认为这个雅号曲解了他的本意。

  2002-2003年,在解决美国的通货紧缩问题上,伯南克就已经在业界获得极大的知名度,他当时极力鼓吹降息,结果导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45年来的最低点)。

  对于石油价格的上升,伯南克认为,石油和其它常规能源供应吃紧且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而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带来需求的增长,在这种局面下,能源消费者可能在今后几年内感受到沉重的压力。虽然从长期来讲,能源价格的上涨有可能致使经济增长放缓,但我们认为,已然居高不下的油价不大可能进一步大幅上涨,因此油价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应该在可控制范围内。

  关于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伯南克认为,美国外债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的实质性转变”,这种转变将这些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借款者变成净放款者。穷国的钱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全球储蓄过剩”与房地产泡沫,伯南克指出,在经历低迷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后,企业投资欲望低迷,而大量的金融资产在国际上到处寻找投资目标,美国乃至多国股市的崩盘仍使不少资金持有者心有余悸,于是,住宅房地产便成为最受青睐的投资领域之一。资金进入美国后,首先抬升股价,从而既鼓励消费者也鼓励投资者。当股市资金充溢时,这些资金又转向债券市场,导致房价上升,消费更加活跃。

  伯南克还有一个理论贡献,就是主张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经济指标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以便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稳定。并且,他也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来说明他设计的一些方法。

  布什为伯南克执掌美联储扫清道路

  翻开三位格老接班人热门人选的履历表,有一个惊人的巧合:他们都有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CEA)主席的任职经历。格伦-哈伯德于2001年担任布什政府首任CEA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曾在里根政府中任职CEA主席。2005年4月,小布什提名伯南克出任CEA主席,6月参议院同意伯南克任职CEA主席,这样,伯南克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再加上格林斯潘本人就曾担任过福特总统的CEA主席,如此看来,是否拥有CEA的工作经历在美联储的“选秀”过程中意义重大。

  市场普遍认为,当布什总统在6月初提名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一职后,行事低调伯南克已经在三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外界一致猜想白宫经济顾问的工作只是坐上格老位置之前的热身而已。

  据说,在谁接任格林斯潘的位子这个问题上,格林斯潘本人的意见也很关键。几年来,伯南克与格林斯潘的关系一直很好,尽管两人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存在着长期的分歧,伯南克一直主张美联储为通货膨胀设限,并且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格林斯潘并没有接受伯南克的建议,这应该不会影响两人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过伯南克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优势,即能将复杂的经济学朮语转换成平实的语言,而布什总统希望的正是这么一个能坐下来讲他听得懂话的经济学家。

  华尔街和公众期待中的合适人选

  现在离进入美联储新主席的决策程序还为时过早,但伯南克成为最热门的继任者人选已得到了舆论的普遍认同。保守派智囊团传统基金会的学者比奇说:“伯南克是个嗅觉极其灵敏的人,他在经济洞察力方面的表现令人叹服。”共和党政治顾问斯科特-里德也将伯南克戏称为“本月最受关注人物。”来自华尔街的观点同样倒向伯南克。著名投行莱曼兄弟公司的最近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伯南克在所有候选人中间排名居首,甚至在他被提名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之前就被许多财经界人士看好。

  然而,伯南克本人却延续了一贯的低调作风。他的助手表示,这位业内声名卓著的学者型官员作为总统的经济顾问,更多地是想在宏观政策制定上一试身手,而对角逐美联储主席的职位不感兴趣。

  赌徒也最看好伯南克

  尽管格老离任尚有8个月,但一些赌博网站已开始设计了一项赌博项目,让赌客们就自己看好的继任人下注。几家网站为现任美联储理事唐纳德-科恩开出的赔率最大。一家爱尔兰网站称,科恩在市场上的呼声不高,下注他的人不多。这家公司前期为科恩开出的赔率是2赔15。在哥斯达黎加的相关网站上,科恩与刚刚离任的财政部副部长约翰-泰勒的赔率则均为1赔7。赌客们最为看好的是被布什任命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美联储理事伯南克。爱尔兰网站为其开出的赔率仅为8赔13,哥斯达黎加网站上则为20赔33。另外,布什前任经济顾问哈伯德和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是仅次于伯南克而被看好的候选人。两家赌博网站为他们俩开出的赔率分别是1赔2和1赔4。

  专家评论:如果伯南克执掌美联储

  如果伯南克执掌美联储,那么,就意味着今后美国的货币政策越来越接近于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的风格,这将意味着比现在会有更多的限制和较少的灵活性。

  不过,伯南克执掌美联储也许能让货币政策制定过程更加透明,也让人们觉得美联储更加可靠。

  关于郑友林

  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国际金融硕士(毕业论文《加拿大元汇率研究》),因为加元是全世界最早实行浮动汇率的货币(著名金融专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也曾专门研究过加元汇率),研究加元汇率波动是我们了解浮动汇率制度的最好的范例。由于比较早地接触了浮动汇率理论和实务,自此,一直关注主要货币汇率动态,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参加工作之后,职业生涯涉及银行、证券、外汇、期货、市场营销,凭借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市场经验,积极开展金融实证分析,长期跟踪研究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变化趋势,并在金融交易实战中学习和体会金融的博大精深,逐步成长为金融市场趋势分析的专业人士,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媒体发表过数百篇市场分析文章。被相关媒体评价为“将金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先行者”。

  坚持用心体验经济的转轨过程,在经济金融最前沿地带体会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经济行为与心态变化。站在世界经济宏观角度,用最直接的现实的经济活动来分析当代中国经济。

  2000年,首次提出“制脑权”概念,并出版《制脑权》专著(新华出版社),对“制脑权”作了一个初步的界定,指出:自21世纪始,在全球化的新的竞争格局中,谁能够掌握优秀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地区竞争或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制脑权现象”的普及,反映了社会经济各个层次的决策主体对知识、信息和人类创造性劳动的高度重视。“制脑权”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并且被许多企业家用在经营战略方面。

  2004年,准确预测美联储加息的时间以及加息的幅度。发现中国均衡利率位于6.66%,断言中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指出今后加息的节奏和幅度,得到《招银财富》VIP读者的认同及赞赏。

  2004年,最早在媒体抨击中国的负利率政策,并指出负利率政策“转移”国民财富的危害。“负利率: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兴奋剂”(原载《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36期)在媒体引起极大反响,先后被国内外300多家平面媒体和网站转载。

  著作:

  《加拿大经济论丛》参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企业股份制改造》知识出版社(1993年)

  《制脑权》新华出版社(2000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33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