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政策透明度也是生产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4:05 《财经时报》

  □陶冬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将于明年1月31日退休。作为金融监管领域的奇才、全球市场的守护人,他打算通过一系列演讲,总结十八年来的得失,将“格林斯潘神话”延续下去。今年7月20日,在国会亨费利-霍金斯听证会上,格林斯潘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了第一个演讲,所选择的题目是政策透明度。

  大幅度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是格林斯潘的一大发明,为“格林斯潘神话”的精髓。选择以此开始“告别演讲系列”,再合适不过。在格林斯潘任内,美国央行与市场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合作,由暗箱操作走向透明,由事后反应走向前瞻引导。与之相应,市场对央行的态度也由警惕转为信任,经济由大幅起落趋向平稳增长。

  最近几年联储的透明度已变得十分高,格林斯潘对市场的引导也开始炉火纯青。形势判断、政策走向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市场中,真正到了加息时,市场居然波澜不惊。

  通过高透明度和持续反馈,将政策变化消化在发布之前,将市场和经济可能受到的冲击尽量减少,这应该说是政策制定者思维上的一个革命。交流和反馈带来市场对政策预期的变化,带动微观企业决策的改变。如此一来,经济更稳定,政策决策和执行也变得容易一些。这个逻辑在今天看来十分自然,但是对于格林斯潘的前任沃尔克以及当时的其他央行行长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他们眼中,央行代表着权威,其任务是监和管,结果央行专门与市场作对,加大了经济的震荡。可以说,格林斯潘在政策透明度上的所作所为,是监管史上的一次飞跃性进步。

  格林斯潘的高透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贡献。在他任内,美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仅为1987年前的一半,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仅为之前的三分之一。高政策透明度带来企业前瞻性的自我调整,也减轻了市场的波动。今天美国利率低下,有众多原因,不过政策震荡的风险溢价下降,一定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政策透明度也是生产力!

  应该说,中国

人民银行的透明度在过去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年前获取一些最基本的货币、金融数据都很困难,今天则容易得多、及时得多。央行的网页上有最新的金融动态和政策变化,不仅对职业经济学家开放,也对所有公民开放。从政策执行季度报告到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后的声明,透明度较以前高出许多。媒体对政策的关注和报道,也为企业和人民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广泛的知情权。

  不过与格林斯潘的透明度相比,中国的央行还有相当的距离。去年的

宏观调控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政策征兆下出台的,之后的几个月里信贷出现了一刀切式的断流,毫无商量余地。最奇怪的是,四月底收缩信贷的通知刚刚下达,外电纷纷报道时,有官员竟出来解画,号称只是针对当时“五一”长假期作的暂时调整。从微观层次上观察,银行的信贷尺度由去年初的“极松”,到年中的“极紧”,再到年底的“略缓”,直到今年的有选择放贷。

  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信贷周期,但政府对贷币政策意向的描述,却始终维持在“稳健的贷币政策”上。这轮调控对民企和部分行业杀伤力很大。如果警告来得早点,政策更透明一点,一些损失完全可以避免。

  在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上,政府强调出其不意,而且政策出台的时机也确实出人意料。从操作上看,这样做无疑是成功的。不过再仔细观察,汇改时机的零透明度下,吃亏最大的不是国际炒家、对冲基金,而是中国的出口厂家。由于汇率的不确定因素,出口商今年推掉了不少海外订单。

  不是所有的政策都可以预先公告天下的,也不应该强求政府有百分之百的透明度。但是以中国目前的政策透明度,进一步加强与市场、企业、居民之间的沟通确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提高透明度来引导市场,可以减少微观层面的误判,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不仅美国央行在这样做,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也在尝试着这样做。应该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反映着决策理念和监管思维的进化。

  格林斯潘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才,是经济学大师、心理学大师。他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对风险的预见性以及与市场的沟通手段,常为人称道。这些中国的官员未必全能学到,有些在中国也未必适用。不过提高政策透明度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该从提高透明度作起,这个包括政策意图的事先交代、对经济走势判断的双向反馈等。政策制定者其实是经济的一部分,而不是经济的对立面。政策制定者与市场,角色不同,但利益是一致的。政策透明度越高,经济波动越小,发展就越快、越顺利,决策人脸上就越有光。这是格林斯潘为其后任以及同行留下来的第一粒锦囊。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