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陆新之9月29日专栏:为什么还是郎咸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09:48 新浪财经

  

陆新之9月29日专栏:为什么还是郎咸平

新浪专栏作者陆新之。(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陆新之,新浪专栏作者,从业十三年的传媒工作者,现为综合性时政周刊《新世纪》主编。他熟悉资本市场和商业环境生态,历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经济观察报财经主笔,驻华南首席记者以及华南新闻中心主任,新版《中国房地产报》核心采编成员。他长期为海外多份财经报刊撰写相关文章,对于资本市场和企业微观环境有丰富认识,视野开阔,角度独特。同时,他也有着深厚的人文背景,文章跨历史、文化、艺术与时尚等等范畴,涉笔成趣。

  9月26-9月30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陆新之。----编者按

               为什么还是郎咸平       9月29日   星期四

  文/陆新之

  时近十月,郎咸平教授再度频频亮相,谈锋所及,又是知名大企业,又是MBO,还加入了新的产业分析和台湾思路。

  郎咸平风暴隐隐有再现的趋势。

  去年夏天,人均GDP已经超过一千美元的

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之际,一场由媒体主办事先根本对内容不清楚的商业演讲,迅速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辩论。生于台湾、学自美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上海复旦大学的这次演讲中,一如既往地对于看上去和他没有关系的MBO。在之前他抨击的几家知名企业都对他保持沉沉默,所以他这次继续长篇大论地批评了中国最知名的民营企业所有者之一的顾雏军。郎指摘顾利用改革之名侵吞了大量国有资产,而顾随即控告郎诽谤。随后双方对簿公堂,还有大批学者在科龙的组织下为顾造势,而郎咸平则发动群众民意作为回应。双方僵持了接近半年。再然后,顾倒了。

  和郎顾交锋类似的争论在过去十年中时常有所闻,但是这一次的激烈程度、牵涉范围和反应强度则超出了大多数人(包括郎咸平本人)的预料之外。中国是现在全球市场化历程之中最大规模也是最重要的尝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公共资源和财富的实际方式和流变趋势如何,成为十三亿人口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个令公众印象深刻的例子,配合郎咸平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身体语言,看上去效果非常理想。虽然,为此一直到今都有人忧心忡忡地指出,郎风暴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改革的停滞乃至倒退。

  炮轰了内地声名赫赫的企业和管理者之后,在反对声音汹涌袭来的时候,他仍然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地在讲坛和采访之中发出自己爱憎极为鲜明的声音。有人说他是股民守护者,是社会良心;他说谢谢了,但我不搞传教士那样的道德批判,我只是一个坚守自己学术信仰的学者,没有被神化的必要。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为了出名不择手段,暗示他不厚道,无耻;他说,我只是用数据说话,把我的研究结论公布给社会。媒体说他是学术摇滚,说他自称要当谢霆峰和小燕子;但是他说,这些只是戏言。

  我所见的郎咸平,其实有两面。一面是“研究的郎咸平”,另外一面是“表达的郎咸平”。

  这两面的郎咸平,有时候重叠,有时候又是截然分开的。

  因为目睹郎咸平四年来在内地和香港的社会活动较多的媒体工作者。我个人最大的感觉是,他的演讲表达比起书面文字要生动和充满魅力许多。仅仅是看他的观点和文章的纸面记录,其实是一大损失。

  作为一个被看作是善于(其实更多是乐于)和媒体(其实是公众)对话的学者,郎咸平总是会按捺不住象是面对观众一样用夸张的言行来强调和突出他的重点。这种和李敖类似的带有表演风格的郎咸平,是“表达的郎咸平”最大的特色所在。所以,才有了媒体笔下关于林觉民和谢霆峰混合的强烈印象。

  不过,无论你是否喜欢“表达的郎咸平”,但是“研究的郎咸平”的内涵和杀伤力是不能忽视的。

  在2004年8月,当我正在写作《“郎”风暴》的时候,在台风袭港的风雨之夜,在尖沙咀东部他那被香港媒体称为

豪宅的住宅里面,他罕有地,字斟句酌地解释自己:“现在很多的媒体,有一些关于我的报道,开始用上了人格高尚的赞誉。我感谢他们,但是在学术面前,我的研究都是以数字说话,是完全客观公正的,而且这个方法是可以被复制,结论也可以被验证的,这就是我的贡献,而这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科学。这个贡献竟然造成了如此轰动的效应,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但是如果这种科学的贡献被冠上人格的高超等等神化的赞誉的话,那似乎抹杀了我真正科学的贡献,而将我推上了以道德角度批判企业的神坛,这种传教士形式的批判绝对不是我的专长,而且也有悖于我这几十年严谨治学的科学训练。我相信我对这个社会的真正贡献就仅仅只是这个科学的态度而已。”

  无论是对民营企业掠夺性的判断,还是对产权改革的质疑,无论是反对

人民币升值还是对宏观调控的肯定,这些都是郎咸平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维沉淀,虽然这些结论学界还存在争议,不一定很能为外界接受,但是这都是他长时期研究的结果,所以,他会不断通过很多方式表达出来。

  他可能过分高调和强势,可能太多时候采取和内地学者方式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让人不适应的地方,和他的学术研究的价值没有关系。他的态度和情绪,也不能成为抹杀他充满勇气提出独立特行观点的价值。

  事实上,这个判断,不仅适用于2004年的郎咸平,同样适用于2005年以及以后的郎咸平。

  执笔之际,欣闻郎教授十月起将有一系列重头报告陆续发表,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加希望看到郎咸平教授他今年来对于未来25年中国走向的研究结论。因为这个商业年代其实更加需要的是具有视野和前瞻性的国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