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王安9月7日专栏:一张经济榜单的执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09:42 新浪财经

  

王安9月7日专栏:一张经济榜单的执拗

新浪专栏作者王安。(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王安,新浪专栏作者,资深财经记者,有“中国大陆财经评论第一健笔”之称。 1978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统计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煤炭部规划设计院。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国保险报》《财经时报》写字编字,其间夹杂着办杂志、写书、作专栏。其文思想深刻,深入浅出,表达幽默,可读性强。著有《股爷您上坐——大话中国证券市场十年》、《老大中国为何步履沉重》。

  9月5-9月9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王安。----编者按

              一张经济榜单的执拗         9月7日   星期三

  王安/文

  CCTV年度经济人物5年评选记叙

  名单一天八变

  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着评选

  据说,到最后时刻,张恩照对上榜都充满信心。

  2004年12月16日晚,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恩照以当年“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的身份,在中央电视台亮相,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候选,是因为全国人民对建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高度聚光,高度瞩目”。

  《财经》杂志有这样一段描述——2004年的最后一刻,张恩照由于没有获得更多的公众选票,最终没能跻身于央视10名年度经济人物之列。据接近张恩照的消息人士说,直到12月28日结果公布前,张一直对自己最终获选饶有兴趣,且信心十足。其热心程度之高,当时甚至使人感到有些不解。

  《财经》说出了一些真实。确实有许多人,官员或业界人士以登上央视年度人物榜为荣,为此很动用了一些手段。虽然现今年代已经没有30多年前那般政治崇拜的狂热,虽然张的一旦当选并不能解除他当时已经卷入的美国诉讼麻烦和其它难与人说的苦恼,但当选总不是坏事,听听别人的祝贺,心情好,吃饭香。而且,如今有另一些词也佐证了当选的好处,偶像,光环,图腾,眼球注意力。

  但另外一些事《财经》说得就不准确了。是谁阻止了张恩照的上榜?评选有两套途径,一是公众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方式参评,二是有一个100人的学者和传媒人士组成的评审团坐镇。但最后谁能当选,这两套途径都没有决定权,张恩照并不是因为“没有获得更多的公众选票”而饮恨。

  那么,谁有决定权?不知道。此说并不是替官员的行政干预避讳,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编导和制片人只是操作人员;台长说话当然是有分量的,但也不能一锤定音,如果定错了要担忒大的责任;中央领导一般能定音的,但日理万机不大可能了解这层出不穷的经济英雄的事业和生活细节。

  评选是从一个近40人的大名单开始的,最后精选到20人,这20人都要逐日在央视亮相,张恩照就进入到这20人之列,然后“高度聚光,高度瞩目”的。最终如何上榜?也许某时某地某个处长科长的某句话就起了作用,也许一个传言就决定了狂喜和惜败,甚至名单录入者的手指一颤也有决定榜单座次的概率。在评选的两个月中,名单是一天八变呀,新打出的名单尚未温手就变成了废纸。高度的紧张,高度的消耗,高度的执拗,大家都辛苦了。

  总之,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着评选,大家都没有决定权,甚至找不到自己辛苦的痕迹,但这只手把住了关,把张恩照挡在了最后的台阶下,使央视避免了一个话柄:瞧瞧,刚刚当选3 个月就出事了,还中国中央电视台呢……

  官员参评是一个突破

  但有些商界人士却在回避评选

  张恩照就是走上台又怎么样?不就是一家传媒的评选嘛,往小里说是一圈文人的游戏,凭什么担那么大的责任?谁火眼真睛就预先看出张要出事?谁看到张跑到美国加州卵石滩打昂贵的高尔夫就怀疑张要有麻烦?——也许谁都没看见张出国休假了。

  法律确实没有规定传媒这个连带责任,但中央电视台到底是中央的,说话办事都得以此为圆心,内心先有了自我约束,于是迈步就端起了架子,拳头始终攥着,滴水不漏,对候选人始终保持着政治扫描姿态。

  这样很累,也难出精彩。于是,大家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找了个防空洞:我们是经济节目,是经济人物评选,和政治保持一点距离,我们不评政府官员好吗?所以,从2000年第一届开始,政府官员免入。

  但经济如何离得开政治?说中国经济没有政府官员参与,嘴未张脸先红。200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当然是宏观调控。是谁发动了宏观调控?总不是铁本的戴国芳某日早起忽然觉悟,自己的做派坏了国家规矩,自家的事业使中国经济失衡,于是无私奉献自愿下马吧?如果真是如此,戴就是英雄,不亚于扑火救人或给灾区捐款,戴就有资格走上榜单。

  在宏观调控中,哪位官员的动作比较显眼?央行行长周小川应算一个。在宏观调控之前的2003年6月,央行就顶着各利益集团的压力提高房贷门槛,周是宏观调控的先锋。但不能参评,盖因周是官员。其实,周以前是可以参评的,比如他在建行行长任上。和周小川同样的故事还有许多,2001年当选的中海油总经理卫留成后来去海南当了省长,于是他就失去了参评资格;唐运详曾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他不能上榜,但唐2003年入选了,因为他已经“官”至中国人保总经理。

  在中国,不承认官与商之间的互动关系,自己难为自己,实在是自己对不起自己了。

  这种状况终于有了改变。2004年评选时,有两位在任官员入选,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和央行行长周小川。恳请他们的参评是费了功夫的,私下他们肯定也是犹豫过的。高官的公开亮相到底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仕风,何况是在一个媒体搭建的平台上,一言一行都被放大,且不得不与之见面的人并不都是“千杯少”之辈,比如和李金华与同台领奖的中国人寿总经理王宪章在2004年就有过交道。

  严格说,李金华的当选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技术层面的道理,公众对他的肯定,更多的是出于对反腐和规范经济秩序的期望。相对来说,周小川则更为谨慎,只是派代表前去领奖,算是半个参评吧。谁见过格林斯潘出面领过什么奖?

  在5年的评选中,官员的参评是2004年的突破,有突破总是好的。但有些名声卓著的业内人士却执拗地回避着媒体,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和平安保险的马明哲。不像张恩照那般热烈向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知本家被资本家撵下台

  小火柴卖了小女孩

  2000年第一届评选时颇仓促,几个媒体人一拍脑袋就干上了,末了只评出了9位,不那么十全十美。这几乎是个兆头,往下走去,评选遇到的大难题是参评对象不好找,是题材和事件的缺乏。

  按说,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度中,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每天都会新人新事迭出,一年盘点下来,真个遍地英雄走四方,何来无人可评?

  看看吧,2000年第一次上榜的联想柳传志、海尔张瑞敏、万科王石、学者吴敬琏诸位,在公众眼里几乎十全十美了,业绩可圈可点,人品几无瑕疵,还很喜欢出头露面,评说起来难度系数不大。

  但到了第二年,总不能还都是老面孔吧,于是2001年就有了招行马蔚华、华润宁高宁、中海油卫留成等国企老板进入。在国企中,老板的个人风格和作用多被有意无意地掩盖着,“为人低调作风踏实”是他们优点。比较起来,这几位还算是出入厅堂的,是有眼球吸引力的,题材尚可。

  这一年有一个亮点是巨人集团史玉柱,他曾欠下2亿元巨债,并在年初承诺要还钱,到年底据说还真还得差不多了。在领奖台上,史玉柱说;“我没有想到我有资格站在这里,我犯过错误,给民营企业抹了黑……”那只左右评选的看不见的手之所以指向他,可能是看出他是个不赖账的乖孩子——但这却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味道。算是个突破吧。

  其实,2001年真有一个人物,吕梁,这位股市大鳄黑道呛水后,浮出水面在媒体上大侃贞节经,然后就在警察眼皮底下消失了。按传统观点,这是个负面人物,虽然并没有司法认定他是个罪犯。与吕梁同样性质的还有后来的仰融。

  那只左右评选的手即使不能突破到把吕梁捧上榜,也应可以点一下王志东。这位新浪的知本家被资本家撵出了自己打拼下的舞台,小火柴卖了小女孩,这既反映了当年中国网络新经济的风起云涌,也是一代创业精英的人物范本。但没有王志东。

  按照高大全的思路走下去,到2002年第三届评选时,更多的国企老板进入了,一汽竺延风、中石化李毅中、宝钢谢企华、联通杨贤足等上台。公众也许知道这些人物,到底是大国企,大台子抬大人,但为什么要在2002年这一年让他们上台而不是下一年?这一年他们干了什么?大家就不一定说得清了。高大全的一个负作用是,这一次年度人物大奖空缺——前两年还有吴敬琏,一个学者在实业家的包围下两占风光。

  说起学者,他们也并不是总能填补空缺的。这5年中,还有质疑蓝田的刘姝威和北大张维迎入选,他们也是有争议的。但如果争议再大些,也就罢了,比如北大厉以宁和香港郎咸平。

  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遇到5年之痒。

  地方电视台在围追

  海外传媒落了地

  确实,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影响力日增,要不怎的张恩照都看上眼了。从一开始央视就认定要经营自己的品牌,以长远设计,绝不贱卖,所以做节目搞活动都是自己投资,不玩冠名赞助之类,小小钱不值一玩。独立就是金钱。

  央视人士也在努力突破,试着更深地参与社会,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想。虽然不是主流概念上的经济英雄,2003年向总理讨薪的重庆农妇熊德明被推上台——当然孙志刚事件更有经典意味。2004年,央视还试图把企业公民和健康诚信的理念注入评选,与时俱进嘛。

  但进展得是否够快?是技术变革还是组织变革?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平在讲述协会治理北京西北风沙源阿拉善时说:环境问题,与其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如说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必须改变这种关系。我们给搬迁的人提供新的生计,比如做人工温棚,还做社区发展与梭梭林保护项目。在阿拉善,我依稀看到了新的文明的萌芽,这不是技术变革的路径,没有什么重大的技术革新,而是组织有了变革,是人与人的关系有了变化。

  在央视则相反,组织没有大的变化,国家给了个垄断的大台子,在这个台面上再小的物件都会放大到出乎意料。但也正因为台子大组织大,于是技术变革的欲望就不那么强烈,节目的理念、思维、范围、深度的创新确实谈不上新锐。

  其它媒体也有许多与央视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相类似的做法,《中国企业家》关注企业家的生意和生活,《南方周末》设计了创富榜,《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都要对经济对企业梳理一番,甚至连外国个体户胡润都闯进来玩一道中国富人榜。他们的技术路径要比央视清晰。不仅这些,各地方电视台也在围追,海外电子传媒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落了地。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央视何以永做老大?

  某年,全国评选金话筒奖,央视一位少儿节目的主持人拿了第一。如果这种故事再执拗地出现,那就不是痒不痒的问题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