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银行业革命悄悄来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1:37 《财经时报》 | |||||||||
短期融资券的出现,实际上代表着公司债券市场的启动。它打破了银行对融资的垄断,使企业直接与资金接轨,对中国的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文 陶冬 如果说中国的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相信多数人都会同意。在WTO协议下人
中国人民银行于5月24日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这项政策举动并未引起媒体多少关注,但是它对中国的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却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只不过这场革命是静悄悄的,其结果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简单地说,短期融资券的出现,实际上代表着公司债券市场的启动。目前这个市场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只做短期债券,但是意义极为深远。它绕过了各个行政部门的审批门槛,打破了银行对融资的垄断,使企业直接与资金接轨。 短期融资券发足伊始,已有中国联通、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对此表示浓厚兴趣。笔者估计今年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会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明年应可以超过5000亿元。比起银行现有的八兆六千亿元短期贷款余额,融资券市场只是一个区区小数,不过它却拉走了各银行最优质的客户,因此对银行业的冲击甚为深远。 从宏观角度上看,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启动,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正面作用。 首先对企业来讲,融资成本大幅降低。银行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基本利率为5.58%,而短期融资券利率不到3%。中国的资金流动性泛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长期低下,不过企业筹资却必须进银行的门,还不时受信贷调控政策的干扰。资本市场融资为高信用度优质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可以大大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 其次,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中国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公司债市场的欠缺和A股市场目前的困境,使95%以上的企业资金依赖于银行贷款。这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系中绝无仅有,也十分危险。通过融资券,将部分资金风险转移到非银行机构投资者,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再者,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中国的银行利率本质上还是由国家决定的。理论上讲,银行在利率上下浮动方面有一定的酌情权,但是债券市场并不成熟,利率曲线也不完善,银行很难据此进行风险管理。没有以市场供求为依据的商业利率,就没有有效率的资金分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调。 发展公司债市场,在宏观上是正确的。它对减低企业融资成本、控制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都会起到正面效果,但同时也对银行形成重大冲击。银行们也许现在还没意识到优质客户流向债券市场对它们的影响,可能不亚于外资银行的侵入。只是这场革命在“润物细无声”中展开。 近来银行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国家注资到接纳国际战略投资伙伴,再到海外上市,主基调似乎是集资、增强体力。对于早前不良资产高企的银行,集资无疑是必要的,不过银行改制成功与否,取决于赢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有贷款必然有风险,关键是风险管理。至于赢利水平,则取决于留住优质客户和开发新产品(如消费信贷、非利率产品)。 且把来自债券市场的挑战看成外资侵入前的一场演练。秋季感冒一次,或许可以免掉冬季一场大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