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众专家热评货币政策回暖与实体经济变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 11:44 21世纪经济报道

  余永定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尽管经济形势可能已经或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轻易改变货币政策的方向将在市场上造成信号混乱,以致使前一段宏观调控的成果毁于一旦。人民币基准利率目前没有必要调整,也没有必要进一步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在下半年,央行对冲压力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对未来的汇率变动也可能会产生某种影响。

  从中、长期来看,政府应该逐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政策应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哈继铭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央行也将继续着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利用银行“贷慎”、“惜贷”的倾向,保持适度宽松的市场流动性,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用短期债券市场的发展弥补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增速的下降。

  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增强将激励市场努力适应可变汇率下的经营和管理,充分利用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也为提高金融服务的机构创造了新的商机,即开展和扩大外汇交易业务。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货币供应量的回暖不一定会被顺利传导到实体经济,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信贷决策权的过分集中。另外,企业流动性资金不足也体现在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的企业日渐增多;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仅多增240亿元,目标完成率不足60%,低于往年的正常水平。

  景气巅峰已过、投资强势依旧、物价加速回落和企业利润缩减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四大特点。如何尽量缓解经济景气的下滑,是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银监会需要在强调银行提高资本金充足率的同时,改善银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鼓励银行更积极地承担风险。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渠道,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然在银行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因此其“惜贷”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金融体系的根本功能在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实现了这一功能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贷款的风险和投资的效率。如果是一味地“风险回避”,过分地关注银行的改制,那么银行的健康可能会以整体经济的衰弱为代价。

  本报评论员 王 梓 主持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了《200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资源、能源约束的矛盾突出等老问题,同时还出现了部分行业利润下降、进口放缓、贸易摩擦升级等新问题。

  《报告》对2005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操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报告指出,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下调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加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

  《报告》同时提出了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货币和信贷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杠杆作用举足轻重,而对其恰当的运用则来自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政策本身的认识。本报特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就货币和信贷政策以及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54期。

  1. “宽货币、紧信贷”格局

  《21世纪》:《报告》强调,二季度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合理增长和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流动性环境。这表现为相对宽松的货币市场资金状况。在下半年的调节中,这种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是否会有所转变?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影响如何?可能出现的金融创新有哪些?

  余永定:我认为,尽管经济形势可能已经或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依然较快,房地产投资增长刚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中国粗放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改变货币政策的方向将在市场上造成信号混乱,以致使前一段宏观调控的成果毁于一旦。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经济趋冷的一系列迹象,且CPI不到2%,进一步紧缩货币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害。人民币基准利率目前没有必要调整,也没有必要进一步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哈继铭:与市场上某些观点和呼吁相左,央行下半年不会放松货币政策,而将继续执行年初制定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M2增速将控制在15%(6月末增速为15.7%),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将控制在2.3~2.5万亿。我分析,央行贷款增速预测的下限小于年初2.5万亿的预测值,是因为考虑到银行倾向于上半年多放贷款(今年上半年实际新增额1.45万亿)和当前银行改革的大环境下银行内控机制的增强。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也将抑制贷款增速的提高,二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平均利率为7.46%比一季度提高0.48个百分点,为基准利率的1.34倍,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9.32%,比一季度上升8.12个百分点。

  央行也将继续着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利用银行“贷慎”、“惜贷”的倾向,保持适度宽松的市场流动性,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用短期债券市场的发展弥补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增速的下降。我估计,央行可能会考虑将部分民间放贷机构纳入正轨,允许它们用自有资金放贷,但不允许吸储。

  巴曙松:确实,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在短期内难有明显的改观,中期内是否出现改变,实际上取决于当前银行的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特别是在汇率调整之后,央行是否依然有相当大的对冲外汇流入的压力。不过,在银行体系已经持续几年的一个资产结构转换趋势是,贷款在全部资金运用中的所占比例稳步下降,无论是全部金融机构还是国家银行,都是如此,国家银行下滑更为显著,其后的驱动力,是银行风险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以及资本充足率的约束。

  宽货币、紧信贷市场格局的走势直接影响到银行和基金等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投资方向,是一个值得宏观当局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对而言,中国债券市场中短期收益率的下移可能是一个趋势。

  何帆:宽货币主要是因为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央行外汇占款增加导致货币投放的增加,同时在上半年的时候基于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央行适当地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比如3月17日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0.63个百分点。紧信贷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行为模式的变化。在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下,商业银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惜贷”,即通过减少贷款控制风险资产的规模。宽货币和紧信贷的格局在短期之内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

  宽货币、紧信贷格局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债券市场。央行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比如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使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准在银行间发行金融债券、推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推动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债券市场的相对滞后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软肋。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加快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是很好的时机。为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进一步改革企业债的发行制度,同时在做好准备条件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21世纪》:《报告》强调,在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但是,从过往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看,经济周期的回落往往导致银行体系积累新的不良资产。这一次的经济平稳回落会避免这种不良资产的积累吗?如何能够避免,这种前瞻性是如何体现和落实的?

  巴曙松:从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积累的时间序列看,中国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形成于经济周期向下的转折时期,这是由中国过于依赖银行体系的融资模式,以及银行体系对于经济波动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定价能力欠缺所决定的。

  何帆: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出现不良贷款增加的现象是正常的。当前经济增长仍然在高位运行,但受到宏观调控和企业利润水平降低的影响,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踌躇观望。根据北京大学周春生、龚六堂等学者的估计,2004年不良贷款的余额实际比上年增加了810亿元以上。如果要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避免不良贷款的大幅度增加,并非央行一家所能胜任的。银监会需要在强调银行提高资本金充足率的同时,改善银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鼓励银行更积极地承担风险。宏观调控应尽可能减少行政性干预,对于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和手段要清晰、透明,使得企业和银行能够产生稳定的预期。应该发布对不同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预警。

  哈继铭:我同样认为,经济回落难以避免不良资产的增加,因为我国经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且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关键是不良资产积累的程度。我认为与过去几次周期不同的是,这次经济有望实现较为平稳的回落,除非全球经济由于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出现急剧下滑。经济的平稳着陆不至于导致不良资产的大幅上升,因为产能将得到逐渐释放并受到消费增长的支撑。

  另外,本次周期的贷款扩张有很大一部分在房地产按揭贷款,其贷款质量相对较高。为了减轻不良贷款的增加对银行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应当加快银行贷款的债券化改革的步伐。

  更前瞻地看,政府应当考虑修改有关法律,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债。这是防止地方政府通过企业间接获得银行贷款的有效办法。实际上,我国目前地方政府通过企业向银行的借贷数量很大。因此,有必要考虑让债券市场来决定地方政府的筹资条件。

  2. 货币和信贷政策分析

  《21世纪》:《报告》强调: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延续了自3月以来稳中回升的态势,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要求基本相适应。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从3月份已经开始酌情松动?下半年的政策基调是否也是如此?

  哈继铭:今年上半年的M2同比增速超过了15%的全年增速目标。这与央行不完全冲消外汇占款和3月17日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等政策有关。我的判断是央行有意制造较为宽松的市场流动性,为的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随着债券市场上半年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增速的下降,央行在下半年将努力将货币增速维持在全年15%的目标。

  巴曙松:当前总体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回落趋势,因此政策的重点应当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3月份货币政策的酌情微调是合理的。从总体上说,我也不赞成对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十分悲观的预测,实际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十分强劲,二季度的计划投资总额增幅上升到32.8%6月末的剩余投资额已经达到10.4万亿元,就是一个证明。当前,尽管GDP增长率仍然维持在强劲水平,但增长动力已然改观,中国经济处于未冷但已趋冷的转折点。景气巅峰已过、投资强势依旧、物价加速回落和企业利润缩减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四大特点。如何尽量缓解经济景气的下滑,是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何帆:尽管央行已经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使得过去偏紧的货币政策稍有回暖,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没有太大的腾挪空间。即使是央行判断经济可能由热趋冷,但是也没有太多的政策工具。在去年10月份加息之后,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再降息,会影响政策的一致性,且实际效果并不会很好。进一步降低超额准备金率只会影响到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对银行的信贷决策没有实质的影响。为了稳定汇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对冲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使得央行在调控国内经济的时候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我们认为,如果下半年中国经济由热趋冷,那么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应该是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央行下半年的重点很可能是促进金融改革而非宏观调控。

  《21世纪》:《报告》初步预计,2005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为15%左右,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2.3万亿-2.5万亿元,如何分析这一目标?

  何帆:我的判断是,这说明央行的政策仍然大体稳健,略为偏紧。

  巴曙松:在我们看来,目前M2已经摆脱了去年8月到今年5月以来在15%以下运行的局面,上升到年增长15%目标线之上,而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悄然回暖大约始于今年3月份,因此央行似乎对货币政策进行了适时微调。

  不过,货币供应量的回暖可能不一定会被顺利传导到实体经济,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信贷决策权的过分集中。另外,企业流动性资金不足也体现在是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的企业日渐其多;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仅多增240亿元,目标完成率不足60%,低于往年的正常水平。从这个趋势看,估计全年M2增速可望维持在略高于15%的水平,而人民币信贷投放可能在2.3万亿-2.4万亿之间,货币政策的倾向性依然不明显。

  《21世纪》:从贷款增长看,人民币贷款除国有商业银行同比少增外,其他金融机构均同比多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增长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在多大程度影响下一阶段信贷的增长?

  余永定:2005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高于支付、清算及贷款合理增长所需资金的水平之上以及货币市场利息率不断下跌等事实都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充分的。2005年前5个月各大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连续下滑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忧。然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方面来说不是由货币政策引起的对银行的内控要求、降低不良债权的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等都会对银行贷款的发放发生影响,也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

  在2005年下半年,由于美联储的升息,中美利差加大,而我们又实行了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允许对美元小幅度升值,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央行的对冲压力可能有所减少。但是,如果市场升值预期加强,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央行还将面临严重的对冲压力问题。由于目前货币市场利息率较低,央行的对冲成本会有所下降。同时,由于近年来中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极为巨大,仅仅为了赎回旧票据,就需要发行大量新票据。如果商业银行由于某种原因,对央行票据的需求减少,对冲成本就会增加。总之,在下半年,央行对冲压力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对未来的汇率变动也可能会产生某种影响。

  巴曙松:我认为,这反映出国有银行体系的改革对原有的信贷投放格局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在改革进程中,大幅度收缩甚至取消了基层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在缺乏对基层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措施之前,这种收缩有一定道理,但是,实际上反映了国有银行贷款投放效率的下降和风险控制手段欠缺的窘境。

  实际上,如果把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贷款增长幅度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国有银行的贷款行为往往是大起大落的,主要是在行政意向导向下的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波动对于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

  何帆: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更迫切的任务是提高资本金充足率而非增加贷款。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相继结束的年中工作会议上,确定的下半年信贷基调近乎一致:首先关注风险,然后积极开拓优质信贷行业市场。尽管这是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现象,但是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渠道,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然在银行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因此其“惜贷”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金融体系的根本功能在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实现了这一功能的前提下,还有注意贷款的风险和投资的效率。如果是一味地“风险回避”,过分地关注银行的改制,那么银行的健康可能会以整体经济的衰弱为代价。

  《21世纪》:央行报告中指出,除了2002年下半年至2004年5月份投资出现过热的时期,贷款增速一般都小于或基本等于M2增速。2004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速逐步减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基本上是合理的。那么,这种贷款增速的降低会持续下去吗?对经济的影响多大?

  哈继铭:我认为,紧信贷的情况将继续维持下去。一是随着经济的着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贷款需求有所回落。二是银行内控机制的加强使其谨慎放贷的趋势不会改变。这是银行改革的必然结果,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好件事。

  何帆:我认为,贷款增速减缓会继续保持下去,一是因为银行体制的改革增加了其控制风险资产的力度,二是宏观调整中的不确定性和企业利润状况恶化使得部分企业已经产生悲观和观望的态度。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对房地产和部分过热行业的调控、政府公共投资的收缩,银行失去了比较看好的投资领域,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更加困难。贷款速度持续下降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巴曙松:实际上,今年6月份的贷款增长主要是短期贷款异常增长导致的,居民的房地产贷款持续少增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果仅仅观察1-5月份,贷款增速的趋缓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这种贷款增长格局是否会持续下去,实际上并不主要依赖于央行,而主要冀望于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能力,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配合。

  从几年来的货币和信贷增长情况看,1996-2000年M2的平均增速是16.8%人民币贷款增速是15.6%2000-2004年,M2的平均增速则为16%,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5%。所以从中期看,当前的信贷增速有一点低,但还不是明显偏低。

  3.汇率改革稳步推进

  《21世纪》:《报告》中表示,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诸位认为在汇率改革方面,还应该有哪些重要的进展?市场影响如何?

  哈继铭:我认为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从货币政策或中央银行的角度看,汇率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变,而非汇率水平的调整。而市场最关心的是汇率水平的高低。我认为人民币汇率水平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跳跃性调整,未来汇率水平的变化将受制于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在改革汇率机制的初期都设立一个比较小的浮动区间,随后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金融和非机构对可变汇率的适应能力的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逐渐扩大浮动区间,以进一步增强汇率的灵活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相信人民币汇率改革也将借鉴这一国际经验。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增强将激励市场努力适应可变汇率下的经营和管理,充分利用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也为提高金融服务的机构创造了新的商机,即开展和扩大外汇交易业务。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汇率浮动区间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以继续增强汇率的灵活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将加快外汇市场和外汇衍生产品的发展,下半年有望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

  何帆:从目前情况来看,直接决定汇率调整成败的,将是如何应对可能不断强化的升值预期。为了改变和引导人们预期,汇率形成的规则必须更加透明化。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可以明确宣布采取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人民币汇率变动规则。由于有了清晰的汇率变动规则,人们将主要根据其他货币汇率的变动预测人民币汇率走势,因为人们知道,在这种规则下,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不会直接影响汇率的变动。尤其是在当前美元出现反弹,下半年欧元可能趋软的情况下,钉住一揽子货币的结果不会使得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反而可能出现对美元贬值的情况。

  巴曙松: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效率比较低,交易品种比较单一,更准确地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外汇市场,更大程度上还仅仅是一个结售汇头寸的调剂市场。要形成高效的外汇市场,必然要转从有形的外汇市场转向无形的外汇市场,转向做市商制度,由商业银行自主对汇率的风险等进行定价,在统一进行本外币的资产负债进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报价。下一步还要推出更为丰富的、灵活的远期外汇交易、期货期权等交易品种,以及货币经纪公司等市场制度,因此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中国可以说将要进入一个货币市场创新的密集期。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需要。

  应该说,汇率升值之后真正的挑战不在外汇市场,整个汇率改革能否达到预定的效果,是否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取决于相应的内需的扩张。汇率可以看成是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汇率的升值是有利于非贸易部门的发展的。中国的服务业发达程度不仅显著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也显著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所占比例过低而投资比率过高。人民币升值给它们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也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如果进行相应的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服务行业准入的放松,可能有巨大的投资机会,也可以创造新的增长动力。

  4. 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探因

  《21世纪》:央行报告显示,2005年前5个月,我国39个行业算术平均利润率为9%,比上年末提高了0.7个百分点。而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目前已为各界关注,其中主要原因是哪些?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余永定:普遍的看法是:下游产品需求增长速度缓慢,无法通过涨价的方式消化上游产品的涨价,从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或亏损。上述解释不无道理,但它只能说明下游企业利润下降或亏损,而不能说明为何企业利润总额会下降。实际情况可能要比上述解释复杂得多。重要的是:虽然有种种例外,大多数利润总额增长速度的高峰年是同经济增长周期的高峰年相一致的(如1984年、1992年、2003-2004年)。

  利润总额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企业亏损额急剧上升往往说明:经济已经进入下行调整期。当经济运行到谷底的时候往往也是利润总额增长速度下降到最低点的时候(如1981年、1989-1990年)。利润下降,简单来说就是供给增加的增长(这是以往投资的结果)高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又没有技术进步、减员增效等措施来降低成本的结果。

  从中、长期来看,政府应该逐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支出),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支出),财政政策应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能够达到9.5%,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净出口的高速增长。在2005年下半年或在2006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30%左右的出口增长速度是值得怀疑的。现在已经出现内需不足,出口增加速度(净出口增速度)的下降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刺激内需。在内需的各个构成部分中,投资增长速度是我们希望加以控制的,而消费需求又难于在短期内加以影响,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政府开支。但是,这里我要强调,政府开支的重点应该是公共产品的提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增加教育投资,特别是农村初等教育投资、完善社保体制等)。

  哈继铭:《报告》认为工业生产增长依然较快,至于企业利润增速较大幅度的回落则是合理的回归。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9.1%,同比回落22.5个百分点。央行认为利润在行业间分布不均匀,上游快于下游,其原因除下游竞争激烈之外还包括行政限价使上游尤其是能源价格上涨无法顺畅传导至下游。我们的计算也显示,16月国内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1%。若剔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则利润增速将提高为25.1%。

  缓和加工制造业利润率下降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理顺上下游价格关系,使上游尤其是能源价格上涨顺畅传导至下游。我的分析显示,价格管制限制了企业的利润增长:16月国内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1%,若剔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则利润增速将提高为25.1%。目前CPI增幅的下降为上调能源价格和其它行政控制的物价提供了良好机会。

  巴曙松: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增利润主要集中在石油、钢铁、煤炭、化工等领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因为这些领域本身是民营企业进入较少的行业,所以国有与民营企业的利润率也有明显的差异。而上半年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达到1075亿元,同比上升59.3%,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打破上游企业的垄断,利用当前相对宽松的价格环境理顺这些基础部门的价格,是十分重要的政策举措。另外,许多领域的利润下滑,也是前一阶段产能无序扩张的后果。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持续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大幅度的紧缩,可能会带动钢铁、水泥等的盈利下滑,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应重点在于结构调整而不是全面紧缩。在过去2年,各类型企业的年均利润增速都在40%左右,而目前已经陡然下降为不足17%,如果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维持在15%以上,而利润增长未能同步或者产销率下滑,则意味着工业下游产品面临更严峻的价格压力,甚至意味着企业库存有趋升的势头。因此未来两年,中国企业很可能步入兼并重组的浪潮中,这也是每一轮经济周期需要付出的代价。

  何帆:制造业供大于求和服务业供不应求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业企业是典型的价格接受者而非价格制定者。制造品是贸易品,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实际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但是服务业大多是国家垄断或严格管制的行业,此外能源部门尽管是贸易品,却同样是国家垄断,这些行业的价格过高、供给不足,也导致了下游的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萎缩。

  制造业的企业大部分是非国有企业,其机制较为灵活,在激烈严酷的竞争中,有的企业会失败,有的企业竞争力反而提高,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产业结构不平衡以及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在这些领域的改革,一是放松价格管制,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更敏感地对价格的变化产生反应,其次是消除进入障碍、降低进入门槛,通过鼓励竞争提高服务业的效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