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易宪容:务必要谨防银行重蹈信贷失控的覆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4:33 第一财经日报

  易宪容

  近年来,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的巨大进展,早几年银行信贷失控的局面有所改观,国内银行改革也基本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银监会7月26日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国内银行贷款质量继续好转,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继续呈现“双降”。其中最核心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大幅“双降”。

  但是,无论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是银行业绩的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银行业的努力,也是政府帮助的结果。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大幅度改善,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注资或出售不良贷款,而不是完全依靠国有银行提高经营能力或加强公司治理的结果。一些银行业的许多改革,真正从机制上进行改善仍然不够,而且不少改革措施仍是治标不治本。信贷放松是个体行为还是集体行为?

  比如说,最近有财经媒体说,中国的信贷拐点又来了。因为,在国内银行业看来,由于早两年的银根紧缩政策,使得银行的信贷处在紧缩状态中,但目前有迹象表明,银行信贷将会放松。如目前各商业银行放贷提速的消息纷至沓来,特别是“房地产新政策”刚开始,各家银行又开始对住房个人消费信贷频频招手。

  各商业银行纷纷在北京的一些楼盘争相放贷;农行7月中旬在长三角推出房贷联动机制,不到半个月,放贷额度就达到前几个月的平均水平;在江西,中行与中小企业签订几百亿贷款协议等。当然,这些都与近日央行态度有关。最近央行表示,应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贷款,并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力度。正因为如此,有人预测,国内各商业银行贷款高峰又会到来。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是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体行为,还是政策引导下的集体行为?是各家商业银行商业逻辑判断之结果,还是计划观念主导仍然大有市场?市场化激励机制欠缺阻碍银行资金转化为社会投资

  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20多年的今天,在银行股份制改造如火如荼的现在,各家商业银行的行为应该由银行商业化的决策来主导,其行为应该是各银行对市场判断的决策。但是,目前的情况并非这样乐观。尽管目前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展不小,但是其内在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国内银行业的高风险、低效益的根本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各家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结构重组或改制上市,但并没有改变其经营的基本状况。

  比如说,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制度与完全利率市场化只是一步之遥(即贷款利率管住下限,放开上限),但已有的数据表明,国内各商业银行就是不能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来对贷款利率定价,而是在规定的利率水平上徘徊。这即是说,由于各商业银行利率无法市场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无法估价,银行的贷款业务难以改善。本来贷款利率上限早已放开,但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且浮动范围较窄。这就是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倾向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一方面,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尽管这些企业盈利性好,前景不错,但由于各商业银行的计划性惯性及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高及追踪还贷的困难,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常常被迫从地下金融市场中获取资金;另一方面,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宁愿将贷款贷给绩效不佳的国企或关系户,因为这些贷款有人为其提供隐性担保。在这种情况下,各商业银行有大量资金无法转化为社会所需的投资,无法满足社会融资之需要。同时,银行的盈利水平也会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关键,就在于国内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培养或生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与能力,并通过风险定价机制生发出银行内在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定价缺失将重燃高风险贷款热情

  正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无法生成有效风险定价能力,它们往往会过分依赖高风险项目来获取利润。甚至于把风险延缓到长期,把收益转化为短期。2004年四家银行的年报显示,总收益的80%以上来自于贷款业务,这部分收入很容易受到宏观政策和信用风险的影响。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之所以容易获得,就在于此类项目正好满足了各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的转化目标。而相对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如手续费和佣金收益,只占到银行经营收入的10%左右。扩大中间业务将降低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中国银行业与外资机构进行竞争。然而,这一转变却十分困难。这不仅在于银行员工的职业技能,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滞后,而且在于各商业银行运作理念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走出。

  我认为,本轮的投资热,基本上是各商业银行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没有真正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走出而导致信贷失控的结果。如果各商业银行仅是为了放松银行信贷而放松银行信贷,这必然会重燃国内各商业银行过度进入高风险贷款项目之热情,而新一轮信贷失控也就不可避免。

  因此,对银行信贷的放松,应该是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贷款,并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力度,应该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为基础,特别是要关注那种把风险延缓到长期、把收益转化为短期的国内银行的短期行为。否则,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失控又会重蹈覆辙。


  爱问(iAsk.com)信贷 相关网页约3,519,14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