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油国四面出击寻资源 产油国挟石油以令诸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3:55 国际商报 | |||||||||
石油已成为国际政治外交着力点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专家 杨上明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作用举足轻重。石油也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将越来越少,尽管21世纪前几十年世界石油资源仍较丰富,但获得多渠道石
美国掌握了全球石油定价权 美经济长期依赖石油和美元两大支柱,其依赖美元的铸币权和美元在国际结算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掌握了美元定价权;又通过超强的军事力量,将全球近70%的石油资源及主要石油运输通道,置于其直接影响和控制之下,从而控制了全球石油供应,拿到石油定价权。尽管近期美经济一改前几年增长乏力状况,但双赤字仍严重,美元反弹程度有限。这种状况如长久持续,将动摇世界各国持有美元的信心,美因此需另一“硬通货”支撑弱势美元,这个“硬通货”就是石油。 美元若与石油挂钩,其就可继续作为最主要国际计价单位和支付与储备手段。长远看石油总有耗尽的一天,美元与石油终要脱钩,但至少近10~20年内可维持,因此美试图“挟石油以令全球”,利用美元定价权与石油定价权转移双赤字,继续保持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美元与石油不但维系着美经济运转,更成为美挟持全球经济的两大筹码,从而令全球金融市场围绕石油与美元(包括美元资产)跌荡起伏,各国政府也紧盯石油与美元的波动,不断调整经济政策。 然而中国于2005年7月21日启动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从盯单一美元转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也由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上升为兑8.11元人民币;现阶段每日美元兑人民币波动幅度限定在千分之三,由此人民币向实行可自由兑换的国际化进程迈出第一步,更预示着未来人民币将与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一起,共同对美元这一单极国际结算货币产生不可逆转的冲击,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加快打破因美元与石油挂钩形成的油价高企局面。 美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增长,石油成为重要一环。其在2005年4月27日提出的新能源政策中,呼吁减少对外国石油供应依赖,增强自给自足能力。而在此前的3月16日,美参议院以51票对49票的结果,正式通过《阿拉斯加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钻油法案》。该《法案》表面上是为减少石油对外依赖,真正动因却是美石油利益集团一直瞄准该地区储量达100~160亿桶的原油资源。美2004年石油消费量达2051.7万桶,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5.4%,其对外依存度达64.7%,如仅依靠国内资源解决所需会出问题,因此争夺国际石油资源,是美一直着力的最重要战略。 作为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在控制美元和石油定价权上实行的单边主义,破坏了全球战略利益平衡。美为控制全球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始终保持军事存在,目前其进口原油中近20%来自中东地区。两次伊拉克战争,美实质目标均直指世界最大油仓,企图长期占据波斯湾地区,现在又以核问题为由将目标瞄准伊朗。 伊朗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天然气储备国,丰富的石油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伊朗在全球石油安全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日本、印度等国准备与伊朗开展石油合作计划,美一直持反对态度。西方中亚石油政策的核心是支持西方石油公司参与中亚地区石油开发,力图建立不经过俄罗斯或伊朗领土、直接将该地区石油资源与欧美市场联系起来的石油运输通道。2005年5月25日,经过长达10多年的争吵和论证,一条绵延1770公里、横穿3个国家、耗资近40亿美元的石油管线、即巴杰管线终于正式启用。这条从阿塞拜疆巴库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至土耳其杰伊汉的石油管道,让美国人喜出望外,因为它第一次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出口的垄断。 这对正在建设的中哈原油管道,将在油源上形成直接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消极影响。 由于美跨国石油公司已获里海16%的石油资源和11.4%的天然气资源控制权,加上美英合资企业,美英两国已控制里海27%的石油资源和40%的天然气资源开采权,因此未来里海地区将成为继波斯湾地区之后,国际争夺石油资源的热点地区,更是美政治、外交重点着力地区。“9.11”事件后,美英以反恐为名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美趁机在中亚地区驻军至今不愿撤离,其另一真实意图,恰恰是要扩大对该地区石油资源控制的影响。 美不仅对中国与中东地区包括伊朗实施石油合作心有不甘,对中国在北美、非洲地区参与石油勘探开发也不无忌惮。 北美地区一直是美所谓“传统”石油资源地,2004年墨西哥、加拿大石油产量分别为每天382.4万桶、308.5万桶,出口量分别为214.8万桶、207.0万桶,其中向美出口量分别为211.9万桶、164.2万桶,也就是说美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石油量小计占其出口总量的89.2%,占美进口总量的29.1%。因此从地缘看美将该地区石油资源,理所当然看作“自家”资源不容他国插手。最近中国在加拿大加强采购油砂资源,已引起美关切,其财政部长斯诺7月8日前往加拿大主要油砂产区艾伯塔省访问,并对加拿大政府和议会暗中施加影响。 作为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的非洲,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撒哈拉以南国家向美供应的石油,已占美石油进口总量的16.4%,预计2015年非洲石油将占美石油总输入的25%,非洲地区已成为美优先考虑的石油战略目标之一。 尽管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美中石油竞争加剧的推论,但当前美中在石油上的竞争并不比美与日、德等石油进口大国更严重。美对中国找寻国际石油、并涉足地区资源开发不便明确反对,却一直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及稀有资源竞争者,对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由此重构国际石油版图戒心日重。最近美朝野对中海油竞购优尼科过度关注,已将一宗商业并购演变为政治问题就是典型实例。然而面对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强大,能源尤其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美一面声称欢迎中国经济发展,一面又担心中国可能对其全球能源利益产生冲击。毕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七,贸易量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债券,在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拥有较大影响力,中国崛起既不可避免又受人欢迎。因此为加强国际能源事务交流,2005年7月初经中美两国商定,美宣布在北京成立能源办,以便建立与中国的能源协调机制。 长远来看,美、中作为世界上第一、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理应就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加强对话、沟通和协调,最佳发展方向是构建既形成良性竞争又充满战略合作的建设性关系。 有石油的地方就有日本的身影 日本是资源贫乏国,经济发展一直受能源安全困扰,目前其80%的能源依赖进口,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消费总量的6.4%;石油进口量仅次于美居世界第二位,因此石油战略也是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课题。 除与产油国签订长期贸易购买石油,日本早在1950年代末期就设立了阿拉伯石油公司,负责获取中东地区石油开发权,迄今为止已在许多产油国获开采权,建立了海外石油开采基地。目前其石油80.6%从中东进口。但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及美对中东石油逐步加以垄断,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正在减弱,日本也面临进口石油渠道多元化问题。 为与中东国家维持良好关系,日本甚至不顾美反对最终与伊朗达成重大石油协议。从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开始,日本就非常注重能源进口多元化,一直在世界各地积极探索石油来源的各种途径,但受石油产地和储量限制成效不大。前几年日本政府又在其它地区加大这方面投资,希望获得更多更便宜的石油。 随着中亚特别是里海地区石油资源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外交重点关注地区,1990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中亚地区“丝绸之路外交”新构想,核心是希望通过大规模经济技术援助参与该地区油气资源开发,近年来更在中亚地区加强石油外交。在俄远东输油管道项目上,日本就利用日元外交与中国展开竞争,使中俄几成定局的安大石油管线夭折,继而提出泰纳线方案。在此攻势下,俄对东部石油管线是修建到大庆直通中国,还是修建到纳霍德卡权衡5年之久。今年八国峰会召开前夕,日本又“利诱”俄,称其如同意将此管道项目优先供给权给日本,日本对该项目的资助将由70亿美元增至90亿美元。 然而正是在八国峰会上,俄总统普京宣布,从俄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线第一阶段将于2008年完成,整个工程历时7年。按计划该管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俄每年向中国供油约2000万吨;向日本供油则通过铁路,年供应1000万吨。此管道建成后,将使日本获得最近的海外石油供应市场。 由于深海勘探技术的运用和几内亚湾地区新油田的发现,非洲石油已成为日本新目标。目前其正通过各种方式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主要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参与石油勘发。其首要手段是向非洲国家增加政府开发援助,既瞄准该地区石油资源又可捞取政治资本,为其“申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取非盟支持。 由于中、日两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相似性,主要进口石油资源的同源性,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未来两国在国际石油资源市场上还将产生竞争。但同为亚洲地区石油消费大国,中日两国应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国际石油利益格局开展合作,在避免恶性竞争的同时,共同推动建立亚洲国家之间、甚至亚洲国家与欧佩克组织国家之间的石油对话机制,并寻求亚洲石油储备合作机制,以促进亚洲主要消费国之间、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以提升亚洲消费国在国际油市的地位,增强亚洲石油整体安全。 俄罗斯以资源为武器左右逢源 俄是除中东以外的石油资源大国,也是非欧佩克组织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有资料表明,仅西伯利亚地区能源资源就十分丰富,原苏联石油储量中约一半集中在该地区,秋明一个州的油气资源就超过美全部储量。近年来俄在加强与里海地区中亚国家在石油领域合作的同时,也以石油为筹码,与中、日、印等亚洲国家积极开展务实能源外交。 中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一直谋求在能源、军事、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如今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石油,这些石油绝大部分产自西伯利亚地区。2005年5月俄政府批准了“泰纳线”建设方案,这条输油管线的西部起点就在西伯利亚泰舍特。俄总统助理舒瓦洛夫表示,如俄石油开采量在保证“泰纳线”运输能力同时仍有富余,俄准备通过铁路扩大对中国石油出口。前不久俄铁路部门证实,东西伯利亚铁路局在今年前5个月已向中国运输310多万吨原油,比去年同期增长37%。而中哈原油管道于2005年底建成投用后,其初期年输送1000万吨原油中,可能有500万吨来自俄。 泰纳线由俄西伯利亚泰舍特至靠近中国东北的纳霍德卡。一期工程经腾达至斯科沃罗季诺;后续工程至纳霍德卡,主要输送西伯利亚各大油田的原油至远东地区,向中、日、韩等国出口。然而俄远东石油管道一直备受世界瞩目,尤其俄究竟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安大线,还是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港口以面向日韩的安纳线,涉及中日能源争夺,令俄政府5年未决。 泰纳线正式出台后,日方又以种种借口使许诺的资金迟迟不到位。今年1月俄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及俄石油公司总裁谢尔盖.巴格丹奇科维访问北京时,这家完全国有的石油公司与中方签订了出口4800万吨石油的协议,中国则向俄方提供60亿美元贷款。 实际上泰纳线一期工程,就是把产自俄西伯利亚地区的原油,运至离中国边界仅60公里的斯科沃罗季诺,然后再由铁路或石油管道分线向中国供应石油。赫里斯坚科还表示,泰纳线一期工程还包括在纳霍德卡港附近的佩列沃兹纳亚湾建设石油基础设施,以保障每年3000万吨原油的输出量。7月8日出席八国峰会的俄总统普京还在苏格兰举行记者会时表示,俄在不久前举行的中俄高峰会上已答应中国,将投入资金加快铁路和油管建设,以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供应。普京还重申将优先兴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线,然后兴建供应日本的俄东岸港口管线。这说明尽管俄远东石油管道建设方案已发生变化,但直接到中国的管道支线仍有可能修建。 经过屡次起伏并漫长而让人疲倦的谈判,中国终于抢先日本,成为俄远东石油管线首要顾客。这最后的结果看起来有些突然,却也在意料之中。 2005年6月2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与俄外长拉夫罗夫、印度外长辛格在俄远东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非正式会晤,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广泛沟通,会晤后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提出三国在运输、农业、能源和高技术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这已是中俄印三国外长第四次非正式会晤。与前三次不同的是,这次会晤核心议题是能源合作。此前赫里斯坚科就曾透露,俄计划将尤甘斯科20%的股份出售给中石油。印度也表示希望获尤甘斯科10%~15%的股份。 这次会晤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因为三国外长会晤后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吸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作为该组织观察员,由此三国将齐聚上海合作组织。随着中俄印三国间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不断深化,战略三角关系已呼之欲出,这将重组国际石油版图,更将在未来冲击地缘政治格局。 印度将石油安全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印对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费国。印石油自给率相对较低,2004年仅为32%,对外依存度达68%,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石油进口国,其进口原油的70%左右来自中东地区。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20年印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达91.6%,这意味着石油安全已成为印最关切的战略之一。为减少进口风险,印获取石油资源已不再局限于中东,目标已投向非洲、中亚、俄罗斯、东南亚甚至拉美地区。凡中国石油公司留下足迹的地方,几乎都能发现印石油公司尾随的身影。不久前印政府重新修订了能源战略,其中尤以油气管道为重点,计划“三管齐下”,凸显了印维护能源安全的决心。 早在10年前西线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就已开始筹划,只因当时紧张的印巴关系将其搁置。该管线以伊朗南部油田为源头,通过陆路穿过巴基斯坦到达印境内。工程全长2775公里,投资41.6亿美元,计划2009年建成投用。此管线一旦铺就,按照协议伊朗每年向印供应500万吨液化天然气。随着印巴关系缓和,印不顾美反对又开始部署这条管道。2005年6月3日,印石油部长艾亚尔亲赴巴基斯坦和伊朗开展“管道外交”,就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项目合作进行访问。 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是印能源布局北线,两年前印正式参与该管道项目投资谈判。这条线路的主要障碍是管道需经过动荡的阿富汗,安全难保证,此外印还设计了另一条从中亚经中国新疆至印的线路,作为北线备用方案。 近来东南亚也成为印石油天然气进口的重要关注地。今年2月印、缅和孟三国石油部长举行会议,就修建缅、孟、印天然气管道项目以输送由缅开发的油气资源达成共识,预计5年内这条印东线部分的管道可全线开通。为避免孟国情况有变,印计划绕开孟国修建这条管道,直接从印东北部进入印内地。 印还密切关注将里海石油运送出来的各条战略通道,多方争取参与埃及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输油管线项目,试图将里海石油通过这条线送到本国。 为取得发展经济的“硬通货”石油,印不仅注重与能源资源大国俄寻求合作,争取在俄获部分石油份额,而且开始与亚洲消费大国加强协商,力求通过联合打破美石油定价权。 印对外石油战略更趋于以互利合作为出发点,这不失为理智选择。由于中印两国类同的石油供给与需求现实,中印石油领域难免出现竞争,但竞争的同时都在寻求合作。其合作既广泛又多层次,既有双边合作又有横跨欧亚的中、俄、印三方石油战略合作,还有亚洲范围的多边磋商。如中国在苏丹喀土穆建造了一座炼油厂,而印建造了一条管线将炼制好的油品输送到附近港口再出口;如双方已达成共识,共同合作开发缅油气资源,将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石油天然气管道延长到中国;再如中、印、日、韩与中东主要产油国于2005年1月6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亚洲主要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部长级圆桌会议”,讨论原油定价和原油安全问题,并确定了机制性安排,即今后每次会议均由一个石油生产国和一个石油消费国共同承办。惟有加强石油领域合作,中印两国才能共同发挥石油消费大国的作用,从而确保两国乃至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利益,增强各自的石油安全和国家安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