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美国海外兵团壮大的经济学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01:59 第一财经日报

  程实

  “我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战士,我更是我自己的战士。”这是上世纪末美国征兵广告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台词,广告中,踌躇满志披上军装的美国小伙接着用充满磁性的男中音说道:“入伍后得到的科技知识、体能训练和资金支持将让我成为一个更完美的男人,我的人生必将由此改变。”

  毫无疑问,这段广告是充满诱惑的,特别是对那些梦想成为美国公民的年轻人而言。如果美国就像很多电影、书籍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充满自由、公平和机遇的天堂国度,那么加入美军对于海外兵团来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赌博,“天堂或是地狱”是这场赌局的两个可能归属,而赌注只有一个,那就是无价的生命。出人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豪赌。

  虽然美军的征兵工作日渐艰难,但海外军团的数量却在稳步上升,5年前有28000名移民士兵为美国效力。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9000名,这还不包括自“9·11”后被美国政府雇用的数千名外国私人保安力量,如今海外军团占美军机动军事兵力的比例已经升至7%左右。从经济学惯用的供需分析模式考虑,海外军团的不断壮大是美军兵力供给不足和需求紧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需求方面看,美国军事战略对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行其全球霸权战略,在它所认定的“动荡弧线”(即东南欧的巴尔干地区——中东地区——外高加索地区——中亚帕米尔高原地区这一弧形的狭长地带)上竭力谋取军事存在,并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来延伸自己的军事触角。这种四处抢占战略要地的做法使得美军兵力捉襟见肘。正如经济学中需求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所示,国内防御、反恐行动和对外作战各方面的兵力需求迫使美军不得不开源节流,寻找新鲜、有力、持久的兵力增长点,而海外军团的不断壮大正是这种军事需要的客观结果。

  从供给方面看,美国本土居民的入伍意愿不断萎靡。美国实行的是志愿兵制,加入军队并不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而对于习惯了安逸、富足生活的美国本土居民而言,伊拉克就像是梦魇,对死亡的本能恐惧让“山姆大叔们”纷纷放弃了入伍的念头,一份民意调查显示,美国畏惧当兵的人比4年前增加了近1倍。应该说,经济学中常见的“邻居效应”增加了美国人的胆怯,《华盛顿邮报》上每天公布的驻伊美军伤亡的统计数字的确在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从伊战爆发到今年3月份,已经有超过1500名美国大兵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而战后伤亡甚至是战时的十倍左右。身边实实在在的死亡案例大大减小了兵力供给的激励。

  供需的交互作用是美国海外兵团壮大的直观原因,从经济学视角看,海外兵团壮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的征兵策略充分利用了海外兵团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动机。自从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兵力短缺以来,美军的征兵策略就发生了重要改变,由强调荣誉和使命的“国家军队”策略转向了强调利益和机遇和“个人军队”策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成为军人的经济激励不断增强,入伍就像获得了一份工作,可以得到不菲的“签约费”和军饷,获得高额奖学金的支持,并受到专业化的个人训练。而对美国移民而言,入伍还可以使他们变成真正的美国人。每年都有7000名左右的海外兵团由于为美国军队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获得了美国国籍。

  博弈论的经典结论告诉我们,个体理性很可能带来集体非理性,而海外兵团壮大的个体理性带来的集体非理性就在于,海外兵团加入战争的意义被模糊化了。海外兵团是一个尴尬的群体,他们为了得到美国国籍而不惜杀戮,从这个角度看无异于有“杀人机器”之称的“雇佣兵”。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年轻人大多数从小就被父母带到美国,吃着汉堡包、听着说唱乐长大,除了缺少美国国籍之外,其实是彻头彻尾的美国人,而他们入伍无非就是让自己的公民身份法制化,并为维护自己骨子里的“美国精神”而战,这种意义上的海外兵团是国家的“战士”。海外兵团在两种身份间游离的同时,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他们战死,那么这种牺牲甚至说不上是“为国捐躯”,既然如此,他们的死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不管是“雇佣兵”还是“战士”,海外兵团注定是尴尬的。

  总之,从一个另类视角审视,海外兵团的“美国梦”映射出了美国军事战略浓厚的经济学色彩,尽管人们对这种军事战略的经济性褒贬不一,但至少对于海外兵团自身而言,“美国梦”永远是那么美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