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赵晓 > 正文
 

赵晓:节约 财富硬币的另一面财富与贫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13:43 经济观察报

  赵晓

    打开电视新闻,看到一条消息。北京市的15家汽车社团正倡导一项活动,一个月少开一天车,让首都多一个蓝天。这样的消息是标准的后工业社会新闻,但它来自工业化中国的北京。

  工业化中国出现的后现代问题让我想起王岐山市长在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时提的一个问题:如果全世界都按美国的财富发展模式发展,按美国的财富消费方式生活,世界的资源和能源能否足够支撑?

  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估计经济学家会谈到“技术进步”。在经济学看来,资源也罢,能源也罢,都是与“技术可能性边界”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社会,只有野兽和山上的果子才是资源,土地甚至都算不上是资源。农业文明后,耕地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类围绕着“生存空间”而竞争。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发达的交通运输与便利的贸易条件成了重要资源,海洋文明的英国乘运而起。在知识经济时代,土地资源的相对重要性下降,人的头脑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便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在当今时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人力资本、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才是财富增长的关键。

  然而,经济学基于技术进步的乐观预期并不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可以原封不动按美国的模式发展,按美国的生活方式生活。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的资源秉赋大大不同,其财富创造和消费模式也就不同。每个国家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日本与美国的人均GDP相当,但就住房而言,日本是节约型的。1990年代初,美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英国、德国、法国是37-38平方米,日本只有31平方米。日本的汽车使用也是节约型的。据统计,在日本将近1亿辆汽车保有量中,只有30%以上是排放量1.3升以上的。此外,日本人在许多生活用品方面也都非常节约。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可以说是日本最大的特色。

  相比之下,美国人则以大手大脚闻名于世。不过,我们不要因此而轻易指责美国人,因为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家底:人均土地面积大且资源丰富。美、日模式,可以说各有各的道理。

  中国的资源条件比样样依赖进口的日本好一些,但跟美国没法比。事实上,有足够多的数据表明,中国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条件是比较差的。显然,从资源秉赋看,中国的财富创造及消费模式应该更接近于日本,区别于美国。但现实中,无论是中国的企业、地方政府还是个人,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大手大脚的恶习,而不是节俭的作风,浪费和低效率是惊人的。

  这样一种低效率的财富创造和浪费型的消费模式无法支撑财富中国的未来。中国必须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就是日本式的节俭型发展模式。节约,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更应该成为中国人财富思维的重要维度。

  这样的思维转变需要建立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整基础上。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资源和能源非常稀缺,但是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却长期偏低,并且存在着不符合市场规则的扭曲的定价机制,这实际上是在鼓励人们去浪费性地、低效率地使用资源和能源。

  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更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资源和能源的定价长期低于市场水平?为什么市场改革至今,资源和能源供需过程中仍存在着如此众多的政府干预、政府管制?

  市场是否可以在中国资源和能源节约使用中扮演主角?答案是肯定的。有人测算,若全国所有场所均采用节能灯,其效益相当于两座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可见,在实现供需平衡上,减少电力需求的办法完全可以达到增加供应同样的效果。而按经济学的解决办法,无需行政规定,只要电费提高,或者政府对节能灯采取价格补贴,就可以保证做到全国大部分的场所都使用节能灯。

  当然也有好消息。比如,最近深圳市政府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写入了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并将降低单位GDP的土地消耗、水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作为新的政府工作目标。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一种方向。

  作为一个还在财富之路上艰难前行的国家,作为一个日益面临资源和能源发展制约的大国,中国必须将“节俭”写在财富追求的旗帜上,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节俭的财富文化,使节俭成为财富硬币上不可缺少的一面。

    作者: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