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关云,吴晟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2010年上半年GDP增速为11.1%,增速较第一季度的11.9%明显放缓。其中,第二季度GDP增速为10.3%,同样大大低于第一季度增速。
数据公布之后,外媒立刻将中国GDP增速放缓的原因,归结于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紧缩。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15日当天在上海出席清华EMBA名师管理论坛时呼吁:不要对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过分恐慌。他指出,这份数据中存在“统计幻觉”,不应该进行过度解读。
李稻葵认为,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属于“预料之内”,这些数据并不能改变他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他预测,2010年中国能实现10.2%左右的GDP增长率,并预言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内很有可能保持9%以上增速。
李稻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并非像外媒报道那样是由于货币紧缩政策。他强调,中国上半年实际上采取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并不赞同因此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他强调,下半年政策要维持稳定,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特别应该在这些领域推出相关的配套财政政策。
李稻葵指出,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中存在“统计幻觉”——中国经济在2009年二季度开始强劲反弹,在2009年二季度异常高的GDP增长数据的衬托下,2010年二季度GDP的同比增长率自然会放缓。“所以,即使今年下半年中国单个季度的GDP增速降到9%以下,也不用感到奇怪。”
李稻葵指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步到期,这也是导致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在当天回答“中国是否应该在美联储之前加息”的问题时,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与美国存在差异,中国的货币政策没有必要跟着美国走,而应该坚持依据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调整。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后,财政紧缩政策成为欧美国家的普遍选择,外媒也开始质疑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但李稻葵却对本报表示,中国从长远上应该保持“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他认为中国政府财政实力雄厚,根据他的估算,中国政府持有的资产相当于GDP的120%,而负担的债务仅占GDP的80%,所以可以在涉及经济结构转型的领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一些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项目。
李稻葵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估计中国今年外贸顺差占GDP比重将低于2%。今年6月份中国外贸顺差大幅增至200.2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51.8%,但李稻葵表示,这只是偶然现象,他并不认为中国外贸顺差在下半年会保持增长。
7月15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上涨2.6%,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对实现全年CPI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表示乐观。但李稻葵向本报表示,下半年必须要警惕CPI上涨的威胁。
李稻葵指出,CPI上涨的压力并非来自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执行的货币宽松政策,而在于夏粮歉收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农民工加薪为代表的劳动收入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向CPI的传导压力。他对本报表示,上半年PPI高达6%,企业不会长期承担这么高的成本压力,未来会设法将价格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