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通货膨胀形势与货币政策的挑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14:45 《中国金融》
考虑到季节因素、冰雪灾害以及2007年CPI基数的影响,还不能仅仅依据当前的数据推断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应高度关注通货膨胀的新情况、新发展,并区分暂时性因素与趋势性因素的不同影响 - 张晓晶 如何判断当前通货膨胀形势 通货膨胀形势新进展 2008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7.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2月份,CPI同比上涨8.7%。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比1月份上涨2.6%。而居住类价格1月份同比上涨6.1%,2月份同比上涨 6.6%,应该引起关注。由以上数据判断国内呈现“结构性物价上涨”仍是成立的。不过,生产者价格指数1月份上涨6.1%, 2月份上涨到6.6%,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环比上升,导致对全面通货膨胀的担心越来越多。但考虑到季节因素(如春节)、雪灾因素,以及2007年CPI的基数影响,还不能仅仅依据当前的数据推断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笔者认为,尽管通货膨胀的新情况、新发展值得关注,但也要区分暂时性因素与趋势性因素的不同影响。 成本推动与产能过剩 从中长期看,成本推动仍然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原因。不过,短期内,笔者认为,由于大量产能过剩的存在,这种成本推动转化成现实通货膨胀的程度有限。 引起成本推动的原因是多重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类要素成本都会上升,这是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完全实现市场化,那么这些要素成本就已经上升了,但由于在要素价格领域存在一定的管制,所以才会有一个爆发。比如,我们的资源能源价格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环保成本也到了非纳入不可的地步;劳动力成本方面,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必将带来深远影响。此外,由于汇率重估,资金大量流入,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格上涨,这些也形成对要素价格的重估,特别是对土地与房地产价格的重估。 中长期而言,这种成本推动的压力会逐步转化成物价上涨,但短期内,这种转化是有限度的。一方面,上述各类成本的上升是缓慢的、渐进的,另一方面,由于产能过剩问题的存在,使得成本上升向通货膨胀的转化受到很大的抑制。笔者认为,这种成本上升将更有可能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不是抬升了产品价格。 产能过剩一直是前几年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据发改委统计,目前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以上的消费品在国内市场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显然,产能过剩的格局会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形成巨大阻力。考虑到2008年经济增速的放缓,产能过剩问题或将变得更为严重,这无疑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 全球视角看待通货膨胀 对于当前通货膨胀,有一种观点强调“输入性”,即我们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外部影响,如国际资源能源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等的影响。由此可见,全球也出现了“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即主要是初级品价格的上涨,而其他商品(特别是制造业商品)价格并未出现上涨。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种结构性物价上涨的全球性现象呢?全球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 第一,初级品价格有其周期性与波动性,认为全球初级品价格将会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并没有足够的依据。目前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既有实体面的供求影响因素,也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投机因素、地缘政治因素等等。因此,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信息中是有“噪音”的。要判断全球通货膨胀未来趋势,需要剔除这些“噪音”的影响。 第二,全球化的推进,实际上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第一,很多国家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型,焕发了活力,导致产能大量增加,特别是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大幅增加,再加上全球化的竞争,都使得这些产品价格维持在低位;第二,服务的全球化,包括“外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压低了服务的价格;第三,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尽管是受限制的)也使得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当地劳工的保护性措施,如长期合同、社保、其他补贴等等,都受到了挑战而有所削弱,从而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所有这些不但会抑制通货膨胀的上升,甚至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当然,这种变化也和央行应对通货膨胀的决心与艺术不断提高,以及意识到财政纪律的重要性,不搞赤字融资等有关。 第三,全球“滞胀”的可能性很小。次贷危机的蔓延导致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悲观,进而引起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悲观。不过笔者认为出现“滞胀”的可能性很小:第一,对“滞胀”的概念要澄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带来的“滞胀”,一般是针对低增长与高通胀的组合持续时间较长时间而言,并不是指短期的组合。第二,目前次贷危机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远没有当年石油危机冲击那么大。第三,大量文献对当年石油危机的揭示表明,是货币政策的失误而非石油危机本身造成了“滞胀”。因此,有了以前的教训,央行再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