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政策建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13:47 《中国金融》
-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经验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经验 金融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主要起到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作用。金融配置资金资源的数量增长很快。总体看,金融有效地将资金资源转化为投资,并盘活数量巨大的金融资产。持续快速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金融配置资金主要有三条途径:银行、证券和保险。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资金配置一直保持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首先,我国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在经济改革、银行业改革以及银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银行业资金配置成本不断降低,效率明显提高。其次,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1990 年以后,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它的资金配置功能进一步发展。债券、票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品种日益丰富,形成了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普通债、次级债、资本混合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和公司债等产品系列,债券、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再次,保险业对经济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种类的金融体系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的基础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健全了一批金融政策法规。这些法规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地位和作用,保证了金融监管当局行使金融监管职责的权力,保护了商业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第二,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主要积累了以下经验:一是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建立更加专业化的监管当局;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二是依法规范,强化监管。健全金融法制,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三是区别对待,分类处理。针对不同成因、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四是依法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五是打击金融犯罪,防范道德风险。六是坚持在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发展新型的、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我国金融市场宽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共同竞争的局面,这是保证我国金融高效、安全、稳健运行的基础。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并不断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灵活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 第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发展到目前形成了以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模式,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不断加强。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第二,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科学制定信贷政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日常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主动、灵活、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有效管理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引导了社会预期。 第三,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和货币供应量过多的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增加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发挥了作用。同时,中央银行充分利用差别准备金率进行结构调控,扶优限劣。 第四,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机构发放或收回再贷款,降低或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贴现利率,可表明中央银行放松或收紧“银根”的信号。同时,中央银行也通过向特定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用于支持某类金融机构的改革,或是防范化解相应的金融风险,还可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五,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制定的,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对金融机构贷款增量、投向及贷款质量进行适当引导、调控和监督的政策。近年来,中央银行信贷政策在支持“三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助学,限制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以及调控房地产市场方面取得了成效。到目前为止,公积金贷款利率仍然低于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这为保证我国住房改革成功,提高我国居民居住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1996年以来,我国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达100多项,中国人民银行尚在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已经不多。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2005年利率改革实现了“贷款利率只制定下限,放开上限;存款利率只制定上限,放开下限”的目标。2007年初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各种参考Shibor定价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货币市场利率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形成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市场利率,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总供给与总需求。 坚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发展方向,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抓住有利时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自由兑换。中国人民银行有关监测和海关统计表明,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经济没有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有所增强。 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向可自由兑换方向发展。具体讲,第一,有序拓宽外汇资金流入流出渠道。逐步促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在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稳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对外证券投资。第二,在港澳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第三,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第四,稳妥推进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人民币业务。 企业和金融机构改革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改革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前,我国企业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更加灵敏。在住房市场化以及国家政策对资产收入明确认可后,居民对利率非常敏感。 商业银行运行体制正在逐步改善。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产权明晰。二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三是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微观机制的改善使货币政策通过间接调控手段进行微调和预调的效果不断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通畅。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相配合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在经济过热时期,可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加强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利率等。财政部门同时控制预算规模,缩减支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治理通货紧缩可以财政政策为主,通过增发国债、扩大退税等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内需,同时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实行降息等。1998~2003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2004~2007年面对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给中央银行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财政先后采取降低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特别限制“高污染、高消耗、资源型”产品出口,发行特别国债等措施,配合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稳中适度从紧”,再转为“从紧”的要求。 二是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合。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政策,但在现阶段,我国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中央银行必须要关注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合的问题,通过信贷政策、窗口指导等手段控制或鼓励国家限制或提倡的产业发展。 三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货币政策也要与收入分配政策、土地政策等相配合,维护经济发展的大局。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