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贪婪、恐惧与全球金融风险配置(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16:00 《长江》杂志

  影响到底有多大

  大概两三个月以后这个事情渐渐就会淡化,影响还在,我相信影响导致全球股市下跌这种可能性可能很快就过去。

  前一段时间谈中国流动性问题过于严重,全球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并且急剧恶化以后,在美国和欧洲比较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在短期内引起所谓的短期流动性的短缺,资产流动性下降。受到次级债影响的那些金融机构,为了能够保住自身,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采取一些防御性的手段,抛掉一些风险资产。在短时间内,由于这种市场的恐慌心理,投资者和机构很难认识到美国次级债影响有多大,大部分资金富裕者从积极参与转向观望。

  我相信由于美国财政部、美联储、欧洲的央企采取措施来稳定市场的资金供应,大的波动影响可能一两个月内渐渐就淡化了,不会像1997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面那么大。如果要是基本上消除估计是一年的时间,大概两三个月以后这个事情渐渐就会淡化,影响还在,我相信影响导致全球股市下跌这种可能性可能很快就过去。

  (《周春生:次级债危机背后的贪婪和恐惧》,8月23日和讯网访谈)

  对美国经济应该不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关键还得看接下来信贷市场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只要美国信贷市场不出现全面紧缩就没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每月还在新增15万个就业机会,一年大概能增加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美国失业率现在为4.6%,接近历史最低。同时,美国人的收入与2006年同比也是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这3%是去掉通货膨胀的。只要美国个人收入还在增长、就业机会也不错,美国社会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由于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带动,而不是靠生产,所以对于美国消费者信心的把握,收入水平的把握、就业机会的把握,这三块是非常关键的。只要这三个指标不出现问题,即使有一些家庭还不了住房按揭贷款,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不会非常严重,最多使美国GDP因此少增长一个百分点,但不会出现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陈志武:全球最后提款人力挽次级债危局》,8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对金融衍生品不可因噎废食

  不可因为这件事情,就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肮脏的东西。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形式本身是好的,只是走过了头,我们所做的是借鉴这种好的产品,然后控制好风险。

  次级按揭危机对于中国地产金融的借鉴意义在于:一定要监控好风险,第一要全面了解市场,要知道房地产市场是有涨有跌的;其次应选择一个适当的头期款,中国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第三要避免虚假按揭、骗贷情况的发生;第四要建立类似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等二级市场来帮银行转嫁风险。”

  (《美次级按揭危机》,梅建平访谈,8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我特别想提醒,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就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肮脏的东西。美国次级债危机也给我们上了很好一课,推出任何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每一步发展注重风险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创新的同时,也要继续重视做好风险防范的工作。以前中航油新加坡出事以后,很多人提出来,期货就是洪水猛兽。一定要记住期货来自于远期,远期最早是为了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经营者防范风险。

  (《周春生:次级债危机背后的贪婪和恐惧》,8月23日和讯网访谈)

  很多人以前担心过度金融化的经济是不是会产生很多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由此大大增加美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但实际情况正好跟那种担心相反。如果大家看一下美国经济,看从1980年到现在美国GDP出现负增长的月数有多少。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在美国经济越来越金融化的同时,出现萧条的频率也在不断下降。实际上,从1980年到现在,这27年里面,只有16个月里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尽管这中间经历了1987年的股灾,1980年代末的美国储蓄银行危机,199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股票泡沫的破裂,还有2001年的“9·11”事件。

  每次危机时都有很多人认为“这次危机会把美国社会、美国经济冲倒”,可是每次都平稳而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有这么多发达的金融证券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之后,企业和家庭都拥有了它们所需要的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使不同的企业和家庭可以根据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和愿意承受的风险,去精确安排好各种各样的投资和财务组合,这使美国社会抗拒风险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这样一种配置风险的能力本身就是现代金融发展的核心目的之一。

  (《陈志武:全球最后提款人力挽次级债危局》,8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次导致次贷危机的核心是按揭贷款抵押证券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类证券,从技术上讲,这些衍生证券产品是非常聪明的创举,但之所以会因此引发危机,不是因为这些证券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从美联储到证监会,到各国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再到许多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决策者,都没能理解这些证券,搞不懂其风险和回报特征。无知促成了骗局,无知也夸大恐慌。这就像电力在19世纪末刚刚引入中国时,许多人不知道电是何物,去摸高压电被打死,那时,许多人还游行要英国人把这些“洋巫术”拿走,没想到电还会这么好。

  (《金融危机推动资本化容量增长》,陈志武,11月22日《国际融资》)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