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四顾亚洲(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15:59 《长江》杂志

  日本模式的软肋

  政府强力干预下的经济发展,看来很难背离这个规律:开始是红红火火,红得发紫,火得烫人,其后便是用一个漫长的痛苦时期来处理“后遗症”。

  日本的经济为何会在高峰之后,有如此持久的不景气?究其原因,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此前30年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样原因,导致了日本经济1990年代初以来的长期不景气。

  首先,日本企业的终身就业制,使得企业冗员沉重,在需求不旺盛时,却不能通过减员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也无法快速有效地调整就业结构,导致夕阳工业下不去,朝阳工业起不来,整个经济长期处于不死不活状态。

  其次,日本的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又受政府指导的制约,明知夕阳产业已丧失竞争力,却不得不继续发放贷款,向企业输液。结果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银行的呆账坏账却堆积如山,甚至超过了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国家和韩国的水平。

  最后,因为有政府的干预和保护,企业和银行的问题一直被掩盖,直至整个国家财力消耗干净,才最后总爆发。而一旦爆发,也就非同小可。

  过去的十几年,是日本政府和银行一直大力清理银行呆坏账问题的时期。这个时期,银行的贷款能力和意愿都非常有限,以至中央银行即使实行零利率,仍无法有效刺激需求。时至今日,对日本银行业呆坏账已清理到什么程度,还有多少,仍无人真正讲得清。同时,日本企业中的冗员问题,也仍然严重,看不出政府和企业有下大力气解决的决心和意愿以及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对日本经济何时能走出低谷?答案是短期内仍不容乐观。

  政府强力干预下的经济发展,看来很难背离这个规律:开始是红红火火,红得发紫,火得烫人,其后便是用一个漫长的痛苦时期来处理“后遗症”。

  (《日本模式的软肋》,王一江,4月22日《经济观察报》)

  香港的金融地位仍然稳固

  世界历史上任何主要的金融市场中心没有一个不是市场自发力量发展的,那样才有自生的活力,能长久繁荣。

  除非内地在制度保障和新闻媒体开放度上有实质性的改善,让司法、市场监管和媒体都享有根本的独立性,否则那些认为上海能从根本上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的看法只能是一种愿望。不可否认,在政府直接操纵与安排之下,上海的资本市场不时会出现胜过香港的局面,但那是表面现象,是政府安排的。世界历史上任何主要的金融市场中心没有一个不是市场自发力量发展的,那样才有自生的活力,能长久繁荣。而政府安排并靠压制市场自发力量发展的资本市场,本身就跟资本市场的本意相冲突。当然,这不排除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政府安排下的表面繁荣,就像当年苏联计划经济的繁荣一样,但那会难以持久。香港的法治、新闻媒体以及职业监管团队的优势,加上外国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对香港制度的熟悉,这些使香港在未来许多年内具有上海难以逾越的优势。所以,香港会继续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这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胜过印度等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香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在内地改革开放中的特殊作用,难以想象中国的改革开放会这么成功。

  不用担心在内地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香港的桥梁作用越来越低之后,香港会越来越衰败。香港只要集中发展金融、教育和医疗行业,这就够了,香港这么小的地方,所能居住的人口本来就有限,用不着跟大陆在低利润空间的领域去竞争,包括在金融、教育和医疗行业里也只钻那些最赚钱的领域,做哪些内地同行无法做的东西,小而精应该是香港的模式。内地政府也应该鼓励香港的自由发展,为了香港在制度资本的进一步完善,要尽快让香港实现普选,保证港府真正对港人负责,只有这样,内地与香港才能有长久持续的双赢。

  香港金融市场的不足在于,其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以及服务对象基本都是香港和大陆的,来自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还太少。最近两年,在北美与西欧之间证券交易所的跨国并购非常盛行,比如纽约证交所并购了EuroNext、纳斯达克要并购伦敦证交所,这是全球金融业竞争的新趋势,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以及通信手段使交易所跨国运行成为现实。美洲、欧洲金融中心的强强结合之后,无疑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一种挑战,香港必须以行动面对这种挑战,在地理区域上必须向亚洲特别是中东国家延伸,形成自己的强强结盟。

  另一个不足在于香港的债券市场欠发达,远落后于纽约和伦敦,这也是一种金融市场的普遍缺陷,有必要发展这一关键金融市场。

  (《陈志武:如何看待香港的金融地位》, 8月17日《国际融资》)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