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调控取向有所调整 经济仍将平稳快速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4:39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宏观调控取向有所调整 经济仍将平稳快速增长

  ——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2008年的基本趋势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

  2007年的一页已经翻过,尽管全年数据尚未统计出来,但从前11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的表现来看,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将在11%以上,连续第5年在10%或10%以上。

  回顾2007年的经济运行过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不容易的。首先,外贸顺差迭创新高,外汇储备持续增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始终没有缓解,投资信贷增速持续偏高,造成经济过热风险上升;其次,运行中又出现了价格结构性上涨等新的问题,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合理调节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避免了居民消费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全年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

  本文拟从调控政策、发展动力、发展保障、运行质量、存在问题等五个方面对2007年形势做一番梳理,也对2008年形势做初步展望。

  一、政策篇

  2007年新年伊始,中国经济增速即出现全面加快的趋势,4月份以后,又出现了因生猪价格上涨引发的居民消费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政府宏观调控取向在坚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开始有所调整,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稳中适度从紧”,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相继出台。

  金融方面,先后连续10次调高金融机构准备金率,执行存款准备金率标准提高到14.5%,超过历史高点1.5个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7.47%。5次发行定向央行票据,有效对冲了货币流动性。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

  财政方面,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全国两会通过《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两税合一”,有效调整了外商投资预期。

  土地方面,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通知》,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反弹的势头。

  结构调整方面,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出台了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关停了一批小火电、小水泥、小煤矿等。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稳定物价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控猪肉市场,建立补贴资金,解决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生猪生产和民生问题。

  民生方面,国家把关注民生放在了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社会保障的政策力度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明显强化。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推动落实最低工资指导制度。制定残疾人就业税收政策,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同时,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总起来看,2007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明显的综合用力、边看边调,循序渐进、适度微调特点。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尽管10次调高金融机构准备金率,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实践证明,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稳住了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把物价水平控制在结构性上涨的范围内。

  当然,任何政策都有一个发挥效果的过程。当前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主要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释放是逐渐体现的。一是有的矛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体制性和深层次性,解决其需要时间。二是有的矛盾和问题与国际经济密切相关,解决其需要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通力协作配合。三是即便是一些短期问题,从政策的出台到发挥实际效果,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不可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这是我们强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础。

  二、动力篇

  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由于需求的旺盛,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从结构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50%下降到2006年的39.2%,投资由50.1%下降到41.3%。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扩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0.1%提升至19.5%(表1)。

  进入2007年,需求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三大需求均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活跃的。

  先看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2006年四季度回落后,2007年以来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增长25.3%,上半年增长26.7%,1~11月增长26.8%(图1)。这一方面表明,由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仍比较好,各投资主体对未来依然有良好的预期,投资的积极性仍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政治周期的作用依然较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依然较高。

  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重要作用依然没有改变。前三季度,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6%,尽管同比下降10.3个百分点,但依然高于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再看消费,随着前几年扩大消费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加上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的加强,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增速持续加快。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8万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6.4%,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4.9%,二季度增长15.8%,三季度增长16.8%。10月份增长18.1%,11月份增长18.8%(图2)。热点消费和消费升级明显加速。

  由于消费的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从出口看,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出口的调节力度,但外贸顺差并没有减少,相反还有所上升。1~11月,进出口总额19691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比2006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12月外贸进出口规模为206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其中进口规模为917.29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出口规模为1144.16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图3)。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47.7%。

  由于顺差扩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

  总起来看,2007年需求结构出现的积极变化还只是初步的。与投资的持续活跃相比,消费在整个GDP当中的占比仍然过低,消费率仍在50%上下,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历史上近70%的高点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净出口贡献率提高虽然反映了中国外贸发展的现实,应该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矛盾,从长期看终究是难以为继的。

  三、保障篇

  与需求相比,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质。一定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一定的供给则是经济增长的保障。换言之,当需求有了大量增加而供给又不能满足时,供给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就起着限制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2007年情况看,构成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总体上可以满足需求增加的需要,有效地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保障作用。

  先看劳动力。与以往年份相比,2007年的劳动力供给状况没有发生实际性的变化,但要看到劳动力供给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出现的积累性和渐进性的变化特征。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经济增长不仅可以继续获得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也开始形成规模效应,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在逐步改善中。

  再看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供应。改革开放以来,每当经济发生向上的转折时,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总会构成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但近十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的投资力度,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2万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近两倍。从具体产品看(表2),2003~2006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2万公里,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7年,构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主要是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增大了成本压力,但总的来看,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消化。  

  第三,资金供应充足。2007年,尽管实行了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资金供应总体仍是偏松的。到1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5837亿元,同比多增6551亿元,已超出全年超出计划控制目标6837亿元;1~11月,财政支出达到37085亿元,同比增长25.2%;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17亿元,增长13.7%。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总体形势较好,民间资本异常活跃,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只要有合适的项目,民间就可以筹到足够的资金。

  第四,体制改革提高了效率。最近几年,国家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国有企业等的改革稳步推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由此构成了新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例如,近两年,金融改革进展较快,改变了金融市场、金融体系欠发达,银行一直受坏账困扰的局面,银行行为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的需求,资本市场也逐渐发挥了作用。毫无疑问,包括金融体制在内,阻碍经济增长的体制因素已经逐步得到改善。

  当然,当前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仅就支撑短期经济增长而言的。从长期看,往深里讲,这种保障仍然是低层次的,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供给结构上的缺陷:从劳动力看,劳动力质量改善是有限的,总体质量仍然偏低,已经限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力的质量瓶颈将会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加快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已经刻不容缓;从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看,一是供应地与生产地不对称、过度使用与闲置浪费并存,二是部分高端需求仍需依赖国外;从资金看,资金过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展中心区、优势名牌大企业,呈现典型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供给结构上的问题,从短期看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作用不大,但从长期看,却会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质量篇

  在政策、动力、保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7年,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较快增长,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益,经济运行质量是好的。

  一是国家、企业所得实现大幅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既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也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1~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48177亿元,同比增长33.5%,比2006年同期加快8.8个百分点(图4)。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比2006年同期加快7.9个百分点(图5)。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出现了积极变化。首先是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由于消费增速的加快,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差距由2006年同期的13.0个百分点减少到10.4个百分点;其次是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占89.3%,比2006年底提高11.4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693亿元,增长31.7%,比2006年同期提高 21.3个百分点,占住宅投资的比重为4.5%,与2006年基本持平。再次,地区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2007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生产、投资增长明显加快。1~11月份,中部地区投资增速35.8%,快于东部增速13.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速30.4%,快于东部增速8.0个百分点。1~11月份,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20.4%,快于东部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9.6%,快于东部1.9个百分点。

  三是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民生的改善。首先是就业增加,截至2007年11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比全年计划任务多100万人。其次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2006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实际增长14.8%,高于2006年同期3.4个百分点(图6)。

  当然,对于经济增长和运行质量的改善,还要看到另一方面,首先,如果把国家、企业、居民个人所得放在收入分配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看到国家、企业所得增幅仍明显快于个人所得增幅,这就意味着总的储蓄率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要想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仍必须依靠投资,在这种形势下,投资消费结构难以根本改善;其次,企业利润的高速增长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一部分“虚增”。其一是资源价格低导致企业资源成本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其二是企业几乎勿需负担环保成本,其三是劳动力价格长期较低和基本保障的缺失使企业劳动成本偏低,其四是资本市场封闭、金融受保护使金融企业容易获得存贷差,其五是部分垄断企业依靠垄断获得高额利润又不必向国家分红。而上述问题尽管从短期看还可以承受,但从长期看,如果不积极推动改革,高增长未必一定取得高效益。

  五、问题篇

  以上情况表明,2007年总的形势是好的,但问题同样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四个问题。

  (一)经济增长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2006年末2007年初,各方面虽然对2007年经济运行普遍表示乐观,但对经济的加快增长却始料未及。一季度,除了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之外,其他主要指标都出现了加快增长的势头——包括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税收都在加快。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1%,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以来,国家连续出台旨在降温的宏观调控措施,过快的增长速度有所控制,但速度依然偏高。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1~3季度增长11.5%,同比分别加快0.5个和0.7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增长始终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这种发展态势是改革因素与发展因素、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内生因素与惯性因素、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但内外经济失衡引致的流动性过剩矛盾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一是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矛盾。1~11月,进出口贸易顺差累计达到2381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816亿美元,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2622亿元(图7)。由于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占款继续大幅增加。1~11月,外汇占款新增31639亿元,同比多增8319亿元。到11月末,外汇储备达到14969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4306亿美元,比2006年全年新增额多增近2000亿美元(图8)。

  二是货币供应与信贷投放依然偏多。尽管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流动性过剩矛盾没有缓解,信贷投放依然过多。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5%,增幅比2006年末高1.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21.7%,增幅比2006年末高3.2个百分点。1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5837亿元,同比多增6551亿元。

  三是在流动性偏多、企业利润增加较多、投资资金来源充裕的背景下,投资存在较大的反弹压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在由下降转为上升后回升速度明显加快,在一季度下降13.9%,上半年增长6.4%的情况下,进入三季度出现大幅度的回升。前三季度增长24.2%,增速比2006年同期加快16.7个百分点,1~11月增长28.0%,同比加快24.3个百分点(图9)。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的变化尽管有2006年下半年基数较低的因素,但所显示出的信号却不容忽视,控制投资还有相当大的压力。

  (二)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的压力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关于通货膨胀的预警不绝于耳,实际情况却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直维持在3%以下,呈现温和上涨态势,通货膨胀始终没有成为现实威胁。但自2006年底粮食价格上涨开始,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新的一轮上涨。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月同比涨幅超过3%,4月份以来,以猪肉价格飚升为起点,肉禽价格大幅上涨,引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加快,6月份超过4%,7月份超过5%,8、9、10、11月份连续四个月超过6%,涨幅迭创10年来的新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图10)。

  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需求拉动因素。近几年,需求一直比较旺盛,但都没有构成通胀的现实压力。但在物价大幅上涨的过程中,需求的拉力在与物价上涨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强化。尽管投资的过快上涨有所抑制,但由于导致投资过快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未根本解决,在流动性过剩矛盾没有缓解的前提下,投资增速偏高;资源要素价格相对偏低使中国出口产品仍具有很大竞争力,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趋势短期内很难逆转。与此同时,在消费有所启动的前提下,国内市场销售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仍将持续。

  二是成本推动因素。上游产品价格出现回升。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工业品价格涨幅有所扩大。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涨幅比6月份上升2.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涨幅上升2.9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三季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9%,增幅为1999年以来各季最高。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居住成本不断上升。但受需求旺盛、供给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很大改善等因素的制约,房屋销售价格呈现高位持续上涨的态势。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以及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将会直接影响房租价格的上涨。

  三是国际传导因素。受世界经济增长形势较好、美元大幅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走高。11月上旬,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一度接近每桶100美元,不断刷新历史记录。针对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加剧引发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国内近日已经顺势调高成品油价格,加大了短期内价格上行的压力。国际主要粮食价格持续较快上涨。小麦价格创历史新高,稻米和大豆价格也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受此影响,中国相关基础性商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四是通货膨胀预期。经过半年多的物价上涨,各方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烈的通胀预期,企业频频以价格上涨为由提高产品价格。显而易见,这种通胀预期与需求、成本、国际因素相结合,将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三)房地产价格上涨迅猛

  2007年,在政府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央行屡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投资和房屋销售价格却出现了双双快速上涨的局面,成为牵动政府和百姓神经的重要民生问题。

  一是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相比,房地产投资增幅大幅上升。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1.8%,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7.8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8%的水平(图11)。

  二是房屋销售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据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统计显示,1~11月份分别比2006年同月上涨5.6%、5.3%、5.9%、5.4%、6.4%、7.1%、7.5%、8.2%、8.9%、9.5%和10.5%,涨幅基本呈逐月走高之势(图12)。不仅如此,各地房价普遍上涨。2004年以前,房价上涨较快的主要是上海、杭州、宁波、青岛、南京等城市,2004~2006年间,房价快速上涨的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武汉、天津、沈阳、济南、重庆、南昌、呼和浩特、成都等城市房价也开始大幅度上升。2007年以来,这种趋势进一步蔓延,乌鲁木齐、北海、泸州、蚌埠、南充、石家庄、贵阳等城市也开始加入快速上涨的行列,北海市房价涨幅连续五个月位居前列。

  2007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形势,首先导致房地产投资高位快速增长,是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其次,使国内外资本投机炒作房地产之风愈演愈烈。而投机的大量存在,又推动房价继续上扬,形成投机与房价上涨相互推动的局面。第三,房地产价格越来越成为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又使问题更趋复杂化,加大了解决的难度。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