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环渤海经济圈仍处起步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01:28 金融时报

  卢心慧

  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加快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近二三年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使人们看到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新亮点,并把人们的目光再次积聚到了这块热土上。

  一个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对东北亚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的建设与形成,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下,一个新的经济区域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看到,虽然各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有了雏形,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但仍需冷静地看到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从三省两市(辽、冀、京、津、鲁)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来看,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京津冀都市圈、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大部分之间的经济活动相对独立性较强;三省两市间产业趋同现象也比较突出,企业间横向联系也较少;金融业之间的合作也较欠缺;环渤海在外向型经济上发展也比较慢。从深层次上看,这个经济圈的整体竞争能力、协调城乡发展能力、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融合的优势尚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说明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仍要走很长的路,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龙头”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龙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环渤海地区由于各组成部分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的特殊性不同于“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缺少像上海、广州这样的天然龙头。而一个经济区域内“龙头”的形成绝非是依靠行政手段来确立,它既有文化的渊源、历史的沉淀同时又要有现实的经济竞争实力和凝聚力。区域间的“诸侯经济”,地方上的保护主义是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最大障碍。不打破“诸侯经济”的壁垒,不跳出地方保护的怪圈,其结局只能是加剧产业雷同,加大投资成本,扩大资源浪费,而无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可言。

  近年来,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基本形成。有资料表明,2007年滨海新区进入“全面提速年”,预计到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5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500亿元,外贸出口总值突破2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010亿元,要在更高水平上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进的现代化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要注重加强与环渤海各港口、周边省市的合作,促进金融、科技、教育和公共交通设施方面的共享与联合,共同构造区域信息网、海空航运网、铁路网、

高速公路网和区域旅游圈,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

  激发经济圈内各个园区内在动力与强化外部催化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不可缺少的二个关键因素。成熟、规范的市场机制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也只有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经济圈内的各个园区才能建立起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除此之外,就国情来说,目前借助行政手段为外在催化剂,也是加速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由于环渤海经济圈包括三省两市共五个省级行政单元,表现出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的特征。虽然近年来,在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中,通过各省、市政府高层定期或不定期会议、合作论坛等方式提供了诸多协调、合作的平台,对改变“诸侯割据”,加强区域间的协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能在更高的决策层面上,或由国家来统一进行协调和规划,则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效。

  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区域规划应着眼全球和全国,有一定法律效应,同时有一定弹性。通过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区域发展的社会组织方式和形式,打破人为的市场分割和市场封锁,形成一种新型的良性互动区域治理体制。要注意保护、凸显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加强区域内交流,从京津冀合作开始,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省市、级别较高的协调机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