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经济金融高位加快 宏观调控可望加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17:09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经济金融高位加快 宏观调控可望加强

  ——2007年前5个月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及走势分析

  ◎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承接2006年宏观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走势,2007年前5个月中国经济开局总体良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高速增长11.1%,创2003年以来新高,经济结构调整初露起色;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有所回落的同时,消费继续平稳增长,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物价水平上涨稳中加快。但同时,目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整体偏快,突出表现为工业产值高位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日趋明显、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过快以及资产价格快速攀升,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并导致流动性持续过剩、通胀压力增大和工业重型化及能耗加大等问题。  

  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7年一季度实现GDP 502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比2006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增速创2003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增速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初露起色。

  (一)工业生产高位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提升

  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前两个月同比增长18.5%,为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两个月累计增速在18%以上。工业生产高位加快是2007年经济开局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表明产能开始集中大量释放,供应十分充足。

  2007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幅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51,同比提高20.65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实现增长。新增利润前5大行业为钢铁、电力、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炼焦业,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8.4%,新增利润情况亦显示工业利润向重化工业领域集中的迹象非常明显。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回落,但反弹态势明显

  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045亿元,同比增长25.9%,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目前投资增速的主要推动力是已开工项目投资。同时,一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4%、35.8%和26.8%,中、西部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6 和0.2个百分点,也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尽管投资增速同比下降,但反弹趋势较为明显,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2006年全年、2007年前2个月和2007年前4个月提高1.4、2.5和0.4个百分点,投资反弹加速。      

  (三)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农村消费增速仍落后于城镇

  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018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创2005年以来新高,增速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与投资同比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从区域看,农村消费增速仍落后于城镇。一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333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855亿元,增长13.7%,后者慢于前者1.8个百分点。5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62亿元,同比增长16.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296亿元,增长15.0%,后者增速依然慢于前者。    

  (四)出口继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快速攀升  

  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80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4435.3亿美元,增长27.8%,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进口3578.1亿美元,增长19.1%,同比略有下降;实现贸易顺差857.2亿美元,同比增加389.27亿美元,增幅高达83.2%。

  (五)CPI增长加快,PPI增长较为平稳   

  1~5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9%,涨幅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月度增幅分别为2.2%、2.7%、 3.3%、3%和3.4%,在去年底以来上升的基础上呈加快之势。而食品及居住类价格上涨,特别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和鲜蛋价格是目前CPI上行的主要力量。   

  前5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2.8%,比上年同期增加0.2个百分点,月度涨幅分别为3.3%、2.6%、2.7%、2.9%和2.8%,走势较为温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9%,同比大幅下降2个百分点,月度涨幅分别为4.7%、4%、3.7%、3.7%和3.6%,呈小幅下降走势。同时,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价格与PPI之间的差距继续缩小,表明上游原材料工业品价格向中游工业品价格传导的机制愈发顺畅,中游工业生产部门的成本压力继续减轻。

  (六)FDI增势明显,引资质量逐步提升   

  据

商务部统计(数据不包括银行、保险及
证券
等金融机构吸引的FDI),2007年1~5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072家,同比下降3.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52.58亿美元,同比增长9.87%。前5个月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延续上年底增势,说明外商对“两税合一”的政策变动因素已逐步消化,而更看重中国的市场与劳动力优势。其次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幅低于外资实际数量增幅。前者前5个月的增幅比前3个月下降了8%左右。说明我国吸引外资“数量优势淡化、资金规模上涨”的趋势已经显现。5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23家,同比下降9.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99亿美元,同比增长8.65%。   

  二、金融运行分析  

  (一)M1、M2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在高位运行  

  2007年以来,央行已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放缓(见图1)。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6.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4%,增速比上月末低0.3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2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36个百分点,M2环比折年率为14.3%,比上月末下降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28%,增速较上月放缓0.7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28个百分点。总体看,5月末M2与M1增速仍在高位运行,M2增速仍高于央行16%的调控目标。  

  同时虽然5月末M1与M2增速之间的“倒剪刀差”较4月末有所缩小,但仍高达2.54个百分点,显示出定期存款活期化的趋势仍在持续,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除了企业效益持续向好的原因,也表明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及投资品等市场的倾向强化,资产价格继续膨胀的风险较大。

  (二)人民币信贷增长过快,中长期贷款多增较多

  1~5月,在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和银行自身盈利压力及“早放贷、早收益”的双重刺激下,信贷出现快速反弹走势。5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2%(见图2),比上月增加0.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5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45个百分点。1~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多增3115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新增贷款3.18万亿的2/3,创历史新高。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一季度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出现反弹。2月末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是中长期贷款连续6个月在超过21%的高位运行之后首次突破22%,达到2006年以来的新高;同时2月末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余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连续第3个月上涨,与中长期贷款增速的差距从上年12月末的10.4%减小至9.6%。一季度新增1.42万亿元的贷款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加7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960亿元。一季度信贷投放高增长态势有“早放贷、早收益”的季节性因素,但贷款增速尤其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反弹明显强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力度,表明银行信贷资金可能进入股市,信贷资产的风险问题需密切关注。进入5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明显多于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在当月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新增1701亿元,而短期贷款仅新增970亿元,票据融资则减少172亿元,这也与前述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趋势明显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增长较快相符。    

  此外,1~5月居民户贷款增加5451亿元,同比多增2505亿元。事实上,2006年以来居民户贷款增速持续加快,已从2006年6月份15.7%的同比增速一路上扬至2007年3月末的23.2%,高出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速8.3个百分点。除了居民消费升级的拉动因素,股市等资产市场价格攀升的驱动效应也不容忽视。     

  (三)人民币存款增速减缓,活期存款增速持续高于定期存款

  5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6.03万亿元,前5个月各月末人民币存款增速分别为16.8%、16%、15.94%、15.7%和14.11%,呈持续下降态势(见图3),其中5月末的增速比上年同期低5.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19个百分点,为2006年以来新低。

  今年1~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48万亿元,同比少增3333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减少2784亿元,是历史月度最大降幅,同比多减2959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同比少增424亿元。储蓄存款增速延续去年以来的放缓趋势,一季度末,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2.8%,比上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5.4个百分点。数据同时显示,截止到2007年5月28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亿户,股市对储蓄的分流效应相当明显。

  同时,活期存款增速持续高于定期存款,与前述的“倒剪刀差”相呼应。3月末活期存款同比增长20.69%,比去年同期高7.4个百分点,而定期存款14.64%的增速则比去年同期放缓了16.87个百分点。从新增量来看,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尤为明显,一季度活期储蓄新增5222.78亿元,同比多增1887.88亿元,而定期储蓄新增5592.48亿元,同比少增2840.65亿元。

  (四)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境外短期资金大量入境的势头强化   

  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再创历史新高。一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357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贸易顺差和FDI高速增长、境内企业的外汇融资和盈余增加、境内进出口企业的远期结汇增长以及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外汇掉期交易有所增加,同时境外资金的大量进入也是重要原因。从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增加额再减去FDI增加额的账面数额看,一季度资金流入为734亿美元,为2006年全年69.81亿美元的近11倍,增势迅猛,除了境内企业的外汇融资和盈余增加、境内进出口企业的远期结汇增长以及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外汇掉期交易有所增加等因素,也表明境外资金尤其是境外短期资金的入境势头进一步强化,这与我们年初的预计相符。据外管局统计,截至2006年末,我国外债余额同比增长约14%,其中短期外债增长约16%,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57%左右,创历史新高,远超出国际警戒线。

  (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有所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

  截至2007年6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7.6238元人民币,较2006年末的7.8087升值1849个基点,升幅达2.37%;较2005年7月22日的8.1100升值4862个基点,升幅达6%。

  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呈持续升值态势,与前几年相比,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有所放慢,3月份人民币单月的累计升值幅度仅为67个基点,创下了自2006年5月以来的最小单月升幅。但是,5月份,受央行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和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单月累计升值幅度445个基点,而1~4月月均升值幅度仅为221点。

  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迅猛,成员数量初具规模,成交量大幅增长。一季度人民币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量增长显著,其中人民币外汇远期成交金额折合53.23亿美元,环比增长99.14%;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只有美元/人民币发生交易,成交金额557.18亿美元,环比增长81.34%。8种“货币对”成交量折合246.01亿美元,环比增长19.59%,其中交易最活跃的为美元/港币和美元/日元,其成交量分别占总交易量的29.84%和24.31%。  

  (六)银行间本币市场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起伏较大

  1~5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31490.4亿元,同比增长29.09%。其中: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55期,共计24240亿元,同比增长30.11%;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21期,共计3380.7亿元,同比增长40.16%;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5期,共计440亿元,同比增长2.93倍;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99期,共计1153.1亿元,同比降低4.42%。主要特点:一是以中短期债券为主,1年及以下债券(不含央行票据,后同)和1年到10年中期债券的发行占比87.85%;二是央票资金锁定力度加强,2007年1月23日起央行于每周四在发行3月期央票的同时以利率招标发行3年期央票,从3月初至5月中旬,3年期央票的发行量持续大于3月期央票;三是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同比增长较多,440亿元的发行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525亿元的发行额,发行主体多为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旨在开辟资金多元化来源,提高资金稳定性,并降低资金成本。  

  上半年,受益于央行大力度的公开市场操作、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两次发行定向票据,再加之新股发行因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暂时相对缓解。5月份,银行间市场利率较4月下降,但比去年同期有所抬升。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1%,比去年同期高0.2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9 %, 比去年同期高0.54个百分点。5月下旬,一年期央票3.09%的发行利率创下两年来新高,三年期央票收益率也创下了恢复发行以来的最高收益率,达3.43%。3月底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率已降至2.87%,比去年同期低0.1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9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62个百分点。但即便如此,银行间本币市场流动性总体上依然充裕,交易量继续攀升。1~5月,信用拆借和债券买卖累计成交206407.4亿元,同比增长55.15%,其中信用拆借成交21648.22亿元,同比增长287.17%;债券回购成交139524.2亿元,同比增长56.57%;现券买卖成交45235.02亿元,同比增长18.01%。   

  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起伏较大。2007年1月至2月中旬,央行大力回笼资金,同时兴业银行和平安保险等大盘股IPO启动,春节前资金尤为紧张,致使货币市场利率呈走高态势(见图4), 期间一度出现21天回购利率超过3年期央票利率,并与1个月期回购利率形成倒挂。随后央行宣布暂停一周央行票据的发行,并加大了资金投放力度,同时随着平安保险A股发行冻结资金解冻,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下跌并持续微幅震荡走低。随后在央行3月18日加息并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及市场无新股发行的背景下,3月下旬市场利率缓慢回升。4月下旬,受宏观经济数据引发的紧缩预期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只大盘股冻结资金的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再次出现大幅飙升,7天期回购和拆借利率再度攀升到4%上方,随着资金解冻,货币市场利率又急速回落。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整体保持一致,影响力日趋扩大。2月份央行首次以其为基准确定当天逆回购利率,4月份,首只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企业债问世,表明SHIBOR成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进程加快。  

  (七)股市在震荡中屡创新高

  1~5月,上证指数开盘于2715.72点,收盘于4109.65点,涨幅51.33%(见图5);上证所成交金额123076.22亿元,同比增长5.81倍。期间受A股市场阶段性高估和政策利空的影响,A股市场屡次呈现大幅震荡,但总体不改上行走势。主要原因是:一是人民币缓慢升值和持续贸易顺差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本轮牛市的重要基础。二是企业效益继续提升,使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超预期。截至2007年3月23日,已公布年报的436家上市公司中有97.71%实现盈利,80.73%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税后利润合计同比增长62.63%,加权每股收益同比增长44.03%。三是新基金持续发行和QFII投资额度有望提高都将给股市带来充裕的资金面。截至2007年5月底,当年共发行开放式基金29支,发行总额累计2326亿元,平均发行额度80.21亿元。

  (八) 国内银行业盈利状况进一步改善

  从刚公布的2006年报看,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稳步扩大,盈利和资本金状况进一步改善;资产质量和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成本收入比下降(见表1)。今年银行上市融资进程加快,兴业、中信等银行相继上市,交通银行也于4月底首发A股,民生银行启动定向增发;同时综合化经营进程也呈加快之势。建行和交行就经营保险业务的申请已被银监会受理;民生银行董事会同意与中电财和天保公司出资共同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则提出要把中国平安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三、当前经济金融运行总体评价及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形势总体良好,尤其是出现了经济结构调整效果初显、消费增长继续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提升等诸多亮点,但经济金融增长呈偏快势头,尽管由于煤电油运供应较为充足,同时物价增长仍相对稳定,经济金融运行尚未过热,但以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工业生产增速高位加快、流动性持续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为核心的问题值得密切关注:

  ——工业生产增速高位加快。除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及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因素,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产能开始大批量集中释放。工业生产增速过快将直接推动GDP增速上行,增加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并加大结构调整难度,使宏观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运行。

  ——工业结构重型化,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今年在各地出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土地、税收及电价等优惠政策的支撑下,高耗能产业增长明显反弹。一季度,重工业增速持续快于轻工业,同时许多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加快,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其中尤以电解铝、氧化铝、水泥粗钢等反弹明显;而冶金、建材、电力、煤炭、机械、有色行业利润增长则超过了40%,能耗激增问题突出。据发改委测算,一季度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

  ——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尚待疏导。1~5月,贸易顺差继续攀升,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加剧。2007年前4个月外汇占款增加11069.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73.12%。流动性过剩直接刺激信贷反弹,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走高,更积聚资产泡沫风险。虽然目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暂时相对有所缓解,但资产价格快速攀升以及银行流动性受新股发行等因素影响而起伏加大的事实表明,加快疏导流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减小对中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的震荡,是当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摆在监管层面前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尽管目前通胀增长水平总体上仍较平稳,但通胀压力日趋增大,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粮食继续丰收的难度加大及国际粮价的上涨都将导致国内粮价上涨,从而继续推动食品价格上涨,同时肉类商品供给减少导致其价格继续上升的可能性较大;二是企业成本推动的国内因素将愈发明显,即随着资源价格改革加快、工资水平提升、环保成本加大,致使通胀压力增加;三是国际市场上铜、铝、化肥等初级产品的价格涨幅开始上行,尤其是铁矿石和原油价格涨幅明显,因此国际市场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将通过传导机制拉动我国PPI和CPI上涨;四是虽然一季度煤电油运供需总体平衡,但局部性、时段性紧张仍存在,煤炭、电力、油品(特别是柴油)及运输的稳定供应存在压力;五是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增加,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也趋于上升;六是前期货币、信贷高速增长也将对拉动物价产生滞后影响。   

  ——资产价格过快攀升,货币活期化势头加快,信贷资金流向股市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一季度信贷增速尤其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反弹力度远强于固定资产投资;但另一方面,从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情况看,5月份,国内贷款增长14.1%,一季度国内贷款仅增长9.5%,前两个月增幅更低至2.7%,而去年该指标始终保持在22%以上。银行信贷资金在投资到位资金中的占比突降有企业自筹资金增长的因素,但综合一季度企业活期存款仅新增1140.89亿元的事实可看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势头明显。近期,银监会查处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也验证了上述判断。大量过剩的流动性流入以股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不仅积聚资产泡沫风险,加大经济过热压力,更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带来很大挑战。   

  ——前期投资高速增长带来的产能目前开始大批量释放,产能过剩风险不能忽视。一季度产能增长迅速加快,同时在企业效益提升及生产旺季即将到来的双重刺激下,产能进一步大量释放的可能性很大。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消费的需求增长可能难以跟上产能的集中释放进度,产能过剩风险不容忽视。  

  四、调控政策走向及经济金融走势预测

  我们认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因此预计监管层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加大节能减排措施,提高投资和生产门槛,抑制产能、投资和出口过快增长,同时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抓紧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抑制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过快增长,并加快经济金融结构调整进程。其中,遏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将是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具体措施主要有:

  ——遏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增长。关闭部分企业生产线,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和对中央企业的整合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清理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土地、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提高投资门槛,尤其将严格加强对铝冶炼、铜冶炼等的投资审批管理,并加大其在建项目的清理力度;通过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率和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严控“两高一资”产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抓紧落实完善差别电价政策,研究实行差别排污费、差别水价等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同时监管层将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中西部地区在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期限和门槛上将比东部地区宽松。

  ——用行政措施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继续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认真执行禁止类、限制类项目用地的规定,抓紧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深入清理和规范各类开发区。   

  ——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有望成为未来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下半年还可能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54和45个基点,并主动收窄利差;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升SHIBOR的市场地位;还将至少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掉期①力度。

  ——高度关注银行信贷快速反弹势头,加大窗口指导,并继续对信贷增长过快的银行采取定向票据发行、重点谈话等行政措施;严格查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银行;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及就业等贷款的支持力度。

  ——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抓紧疏导流动性过剩。扩大人民币对非美元外汇的浮动区间;成立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公司,可能由财政部向央行发行债券获得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境外投资;拓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合理增加黄金储备及买入石油等战略资源;继续放宽对银行结售汇的管制和对境内企业及个人用汇限制,允许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加大对入境资金的监控,开展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和部分地区银行自身收结汇的检查,加强外债管理,改进外债统计监测,严格控制外债的过快增长;逐步放宽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限制,继续扩大QDII的经营范围至境外

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和商品类衍生产品。

  ——加快退税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原材料及资源价格改革。在降低“两高一资”行业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将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出口退税,并加大对关键技术设备及有利于节能降耗设备的进口。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减少对其发行利率和额度的控制,推动以SHIBOR为基准利率进行市场化定价。通过加快海外上市的境内公司回归A股及发展优质境内上市公司等措施扩大资本市场容量,并择机推出金融衍生产品。   

  综合以上对前5个月经济金融运行态势的分析、下一步可能出台的调控措施及国际经济金融走势,我们做出如下判断:2007年中国GDP增速将超过10%;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超过23%;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全年出口增长20%,进口增长22%,贸易顺差2500亿美元;全年CPI上涨3%;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量和M2增幅将分别超过2.9万亿元和16%的央行目标;人民币对美元的全年升值幅度可能达到5.5%~6%;随着调控和疏导力度的加大,流动性管理可望改善。

  (课题组成员:邹新系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处长;赵新杰、赵幼力系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分析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