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增长加快成为经济运行最突出特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15:14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增长加快成为经济运行最突出特征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分析及前瞻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高位开局,预计全年国民经济将会继续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没有根本缓解,必须看到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经济、价格信号失灵的掩盖,可能引发微观主体盲目性的潜在问题,更应该注意到经济运行存在着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CPI也存在继续上扬的压力。因此,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整体经济加快增长

  初步测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是多年来同期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回落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3619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加快1个百分点。

  1-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简况

  5月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一、工业生产加快增长。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0%;股份制企业增长19.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1%;集体企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增长18.9%,轻工业增长16.4%。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比1~4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4.0%;集体企业增长12.4%;股份制企业增长19.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加快。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50亿元,同比增长27.1%,增速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950亿元,增长27.7%。

  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045亿元,同比增长25.9%,增幅比1~4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3891亿元,增长15.6%,回落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7214亿元,增长27.5%,加快0.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07亿元,同比增长35.8%。第二产业投资14205亿元,增长28.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5.5%。第三产业投资17533亿元,增长23.5%,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均比较快,分别增长19.6%、29.7%和18.4%。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17476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增长较快的福建和辽宁,分别增长47.1%和39.2%,增长较慢的浙江、海南和广东,分别增长8.2%、8.3%和13.8%;中部地区投资7429亿元,增长36.4%,其中增长较快的安徽、吉林、河南分别增长53.8%、47.5%和37.6%;西部地区投资6810亿元,增长27.8%,其中增长较快的广西、陕西、重庆分别增长43.6%、36.7%和31.5%。   

  三、国内市场销售增长继续加快。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8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4862亿元,增长16.3%;县及县以下2296亿元,增长15.0%。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5.7%和18.7%。

  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18亿元,同比增长15.2%。     

  四、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5月份,进出口总额165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41亿美元,增长28.7%,加快1.9个百分点;进口716亿美元,增长19.1%,回落2.2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25亿美元,同比增加95亿美元。   

  1~5月份,进出口总额8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4435亿美元,增长27.8%;进口3578亿美元,增长19.1%。进出口相抵,顺差达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9亿美元。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有上升。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4%,涨幅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3.9%。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涨幅上升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上升的主要原因,而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涨幅上升又是食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5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上涨5.9%,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蛋上涨33.4%,上升6.2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6.5%,上升8.9个百分点;水产品上涨4.1%,鲜菜下降2.3%,鲜果下降11.2%。   

  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其中5月份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9%(其中5月份上涨3.6%)。    

  六、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比上月回落2.4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922亿元,同比增长34.9%,比上月加快16.9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收大于支1185亿元,同比增加291亿元。   

  1~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21724亿元,同比增长30.6%;财政支出13431亿元,增长20.1%。收支相抵,收大于支8292亿元,同比增加2848亿元。  

  七、货币增速有所回落。5月末,广义货币(M2)37.0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月末回落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13.0万亿元,增长19.3%,回落0.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26728亿元,增长13.9%,回落1.2个百分点。   

  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473亿元,同比多增379亿元。新增各项存款1581亿元,同比少增266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1496亿元,少增74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减少2859亿元,上年同期为增加122亿元。货币净回笼1085亿元,同比多回笼395亿元。

  5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20910亿元,同比多增3115亿元。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4834亿元,同比少增333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6005亿元,多增53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增加6303亿元,少增6178亿元。1~5月,货币净回笼344亿元,同比少回笼222亿元。  

  上述情况表明,增长加快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最突出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一是出乎预期。随着去年上半年针对经济增速过快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到位,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出现了回落,各个方面预期今年仍会大体保持去年下半年的运行态势,但实际运行结果是经济增速又出现了加快,出乎预期。二是全面加快。工业生产、国内市场销售、出口、财政收入、企业效益、货币信贷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加快,投资和进口增长虽有所放慢,但与历史同期相比,仍是比较快的速度,呈现出全面加快的特征。三是高位加快。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的加快,是在经济连续四年保持10%及以上增速基础上实现的,而去年又是过去四年经济增速最快的一年,明显具有在高位上加快的特征。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的加快增长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的以上特征,引起社会各界对如何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极大关注。经济增长加快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已经出现了过热?经济运行还存在哪些矛盾与问题?对此,需要进行冷静认真的分析。

  一、应该看到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的加快除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因素外,还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一是世界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为我国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据IMF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4.9%,延续了前四年的快速增长势头,这将成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五年。尽管美国经济增长今年有可能会放缓,但鉴于通胀形势已得到一定控制,美国经济很可能实现软着陆。其他地区商业活动依然强劲,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预计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2.8%,高于去年同期的2.2%;环比增长1.0%,快于2006年四季度的0.9%。日本经济继续复苏,预计一季度日本经济同比增长1.9%。全球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主要经济体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较高,欧元区、日本、亚洲发展中国家内需逐步扩大,自主发展能力增强,仍处在健康增长的轨道上。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更多的机遇。   

  二是消费升级为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今年以来,消费增长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速。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有21个省市(区)超过全国增速,有13个省市(区)增速超过16%。汽车、房地产及装修、休闲旅游、餐饮服务等消费热点热度升高。1~4月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中,汽车类同比增长38.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7.1%,家具类增长41.7%,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9.9、1.7和2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7.6%,加快3.1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为中国整体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新的发展阶段。较发达地区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制约,而欠发达的地区则相对具有资源优势,土地、劳动力等制约也相对较少,为产业的地区间转移提供了空间。去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严把土地闸门客观上加快了这一进程。从投资看,表现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不减反快。1~4月份,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5.9%,西部地区增长27.3%,而东部地区仅增长21%。从生产看,表现在中西部工业生产明显加速,反超东部地区。一季度,中部地区工业增长20.9%,西部地区增长19.4%,而东部地区仅增长18.0%,东北地区增长14.9%。   

  二、经济增长是否过热,除了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外,还要看两个方面 

  一是从供求关系看,快速增长并没有造成物资供求关系的紧张。经过近三十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投资,我国有较为充足的物资供应能力,2003~2004年一度较为紧张的煤电油运生产和需求形势较为平稳,加上我国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还可以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因此,当前我国主要物资供求关系比较均衡,市场相对宽松,对价格的上涨压力不大。   

  二是从通货膨胀看,价格水平总体上比较平稳。尽管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提高,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1.5%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从核心价格指数看,1~4月份若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涨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仅上涨0.9%。按环比计算,4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比上月还下降0.1%,从趋势上看,4月份价格比3月份价格还要低。

  肉禽蛋价格上涨短期堪忧,长期无虞

  今年以来,肉禽蛋价格持续上涨。1~4月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15.7%,蛋上涨24.9%。其中,4月份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7.6%,蛋上涨27.2%。进入5月份以来,涨幅又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监测,5月前20天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涨幅超过了40%。

  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自2006年5、6月份触底回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粮食价格上涨影响,饲料价格有所上涨,导致养殖成本上升;二是2005年下半年以来肉禽蛋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存栏数减少,供给不足;三是上年同期基数较低。上年同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下降8.7%,蛋价格下降9%。

  由于肉禽蛋在食品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价格的大幅上涨势必会对5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走势产生向上的压力。而从成本和供需情况分析,短期内肉禽蛋价格走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一、粮食价格可能继续高位运行。由于粮食供求依然保持紧平衡格局,粮食价格将延续上年的高位运行态势,食品价格将维持高位平稳上涨。国际市场粮价继续较大幅度上涨,与上年同期相比,4月份国际市场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升4.8%、33.8%、52.7%和29.5%。   

  二、供不应求状况短期内难以缓解。从猪肉价格看,由于猪的生长周期约需要3~6个月,新一轮的出栏高峰应在7月左右,猪肉价格涨幅将可能回落。但因饲料价格较高和短期市场供不应求的影响,近期猪肉价格也不会迅速下降。从鸡蛋价格看,高湿高温天气将使蛋鸡产蛋量下降10%~15%,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近期鸡蛋价格回落的可能性不大。   

  从以上因素分析,估计肉禽蛋价格的上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加之公用事业如水电等服务价格的上调,并考虑翘尾因素,整体价格水平确实存在一定上涨压力。

  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比较小。1~4月份,尽管CPI上涨2.8%,但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因素,所谓的核心CPI只上涨0.9%,而在这0.9%当中,由于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就占到一半左右,换句话说,包括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衣着、交通和通信等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总体上只有0.45%左右。  

  从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价格上行的压力不大:一是多年来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传导系数历来小于1,而1~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0%,涨幅几乎与CPI同步。二是从总供需情况看,2007年总供给过快增长的矛盾可能更趋突出,前期高投资所形成的投资项目在投产之后会大规模地释放产能,在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矛盾难以得到改善。三是从成本因素看,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难以构成成本推动压力。四是考虑到平衡对外贸易的需要,国家将采取一些限制出口的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国内供给,抑制物价上涨。   

  尽管如此,由于肉禽蛋等主要食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其价格的上涨,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反应较为敏感,加之其在居民消费价格中的权重又比较高,需要及时采取扩大供给、增加对低收入群体补贴等措施,力争稳住可能继续上涨的肉禽蛋价格。

  三、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矛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经济增长加快的合理性和积极因素的同时,还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发展动向。这些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进一步掩盖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经济、价格信号不灵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引发微观主体的盲目性,加大过热风险,必须高度关注。   

  一是国际收支顺差较大,流动性过剩明显。   

  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1~4月份,贸易顺差高达633亿美元,分别比2005和2006年同期增加421亿美元和295亿美元。

  流动性过剩,是多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直接引致货币供应量偏多的结果。2000年贸易顺差241亿美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1.357,到2004年,贸易顺差321亿美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1.589,2005年、2006年贸易顺差分别增加到1020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这一比值也分别上升到1.63和1.65。这一变化,说明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积累和沉淀,货币供应量相对实体经济来说逐步在增多,最终形成了大量的流动性,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今年以来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比上年后几个月加快,狭义货币供应量加快明显,金融机构存贷差仍然较大,本来已经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及应对途径

  流动性过剩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根源却是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在形成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需求当中,投资所占份额逐年上升,2000年资本形成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只有35.3%,到2006年已达42.7%。而消费率却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6年的50.0%。消费率下降,投资率上升的过程,正是国民消费能力减弱,投资能力增强的过程。社会资金以各种形式涌入投资领域,使生产上游产品的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获得了巨额利润,而生产消费品的企业虽然在国内的利润空间有限,却可以依靠出口的快速增长保持较稳定的利润增速,而居民收入来源有限,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财富越来越由居民手中转移到了企业手中。从2000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上分别只增长了87%和59%,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却增长了3.28倍。企业对资金追逐较高回报率,要把获得的利润再次投入生产领域,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投资率升高。   

  财富向企业集中和投资率提高的相互促进循环带来了一个明显的效应,即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了。企业获取的利润往往是指在银行账户上反映,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发生以现金形式支取,一家企业的账面利润很快就能够支付给另一家企业,形成下一笔利润,财富转移主要以广义货币流通的形式表现。因此企业资金在流通过程中很少有通货漏出,存款的派生能力要比居民强,核心流动性派生广义流动性的货币乘数也就要高一些。在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富由居民手中向企业转移将导致广义流动性增加。而且,财富转移与投资率提高交替发生的同时,投资领域的生产和资金都在不断扩张,大量的新增产品和资金只能依靠外需来消化。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就成了外需消化的必然结果,货币供应量也在外汇占款的推动下迅速增长,流动性出现过剩也就不可避免。   

  流动性过剩的危害很严重,在实体市场上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在金融市场上则容易积累金融泡沫。在实体市场上,2000~2006年,根据名义GDP和货币供应量计算的M0流通速度分别为6.8、7.0、7.0、6.9、7.4、7.7、7.7,呈现稳中略升的走势,逐渐增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前一个阶段,我国的实体经济形势较好,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意愿都很强,过剩的流动性集中于投资领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房屋销售价格同时快速上涨,已经引发了投资领域的通货膨胀。2000~2006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累计上涨了39.8%。尽管200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但房价上涨的势头依然不减,2007年一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为5.6%,其中北海、深圳、北京、广州的涨幅分别高达10.1%、12.6%、9.0%和8.0%。

  在金融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急需寻找增值渠道,市场为满足投资需求已经衍生了一些金融投资工具,如纸黄金、权证、股指期货等。但这些新增的金融衍生工具远不能满足过剩流动性追逐利益的需要。大量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必然会积累股市泡沫。2006年,我国股票市场指数呈现持续大幅度上扬的态势,上证综合指数由1161.1点上升至2675.5点,上涨了130.4%;深证综合指数由278.8点上升至550.6点,上涨了97.5%。2007年,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继续快速上涨。截至5月底,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比年初上涨了50.6%、113.9%。股票市场资金的迅速膨胀已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股市泡沫积累的金融风险已不容忽视。   

  要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标本同治,在实体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采取措施,着力解决流动性过剩及其背后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一是由人民银行灵活使用现有的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加紧进行金融创新,使公开市场业务不仅限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基本工具,而且研发具有类似人民银行纸黄金功能的金融投资工具,在收回多余流动性的同时拓宽投资渠道,分流循环于实体投资领域的过剩资金。同时在执行对冲操作的过程中监测各种对冲工具的实际效果,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测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量化操作,合理确定各类工具的适用范围。   

  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实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定期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坚持政府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并加强执法检查保证补贴切实落到农民手中。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征管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尽快推行国家向国有企业提取分红的制度,适当降低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将财富向居民手中转移。   

  三是改进外汇管理,拓宽外汇的投资渠道。发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手续,放松限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境内企业在境外发展壮大。在现行试点基础上扩大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范围,并允许其募集人民币资金购汇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允许信托投资公司开展境外证券投资业务。同时由外汇管理局牵头,联合部分有实力的金融企业与境外的证券交易所达成合作,在境内设立一批外汇投资代理机构,方便国内企业和居民通过代理机构购买境外金融资产。加快改革并扩大B股市场,取消资金进入B股的种种限制,增强B股市场消化外汇的能力。

  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节能减排面临很大压力。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一季度第二产业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增速加快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0%进一步提高到50.8%。从工业内部构成看,重工业的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长19.2%,增速快于同期轻工业3.6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高速增长。1~4月份,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等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4%,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4个百分点,同比加快5.1个百分点,虽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但增速仍然偏快。主要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加快,1~4月份,粗钢、钢材、铁合金、电解铝、火电、焦炭、电石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速度保持在17.6%~42.7%之间。   

  一些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也很快。1~4月份,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43.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0.6%,均明显超过同期投资平均增幅。   

  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出口大幅增长。1~4月,钢铁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00.1%,化工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9.5%,有色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4.3%,都高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22.2%的增幅。  

  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投资、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必然要消耗较多能源,1~4月,发电量同比增长15.6%,比上年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这表明节能减排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三是房地产投资增长仍较快,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

  1~4月份,全国房地产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2.9%,比上年同期加快2.6个百分点。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265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商品住宅完成投资3658亿元,同比增长29%,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9.5%,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额为5008亿元,增长31.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9.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房地产价格继续较快上涨。1~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比上年四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与上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有:北海23.6%,深圳11.3%,北京10.7%。与上月相比,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或持平的城市有67个,占全部被调查城市的96%。  

  四是食品及其有关产品的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涨幅存在上涨的压力。   

  尽管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对较为温和,但占低收入群众消费比重较高的食品、肉禽蛋价格上涨都比较快。1~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6.4%。

  进入5月份以来,涨幅又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 从未来价格走势看,确实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去年底以来粮食价格上涨及其后续影响仍在持续,食品价格走势仍有一些不确定性;资源性产品和公用事业服务价格调整将陆续出台;货币信贷投放过大,资产价格的上升有引发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扬的可能;收入调整政策引致国内需求比较旺盛,有拉动价格上涨的动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一直高于消费品价格上涨,客观上存在着成本释放压力。这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带动CPI继续上扬。

  展望:全年国民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考虑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可能进一步采取的政策措施,预计全年国民经济将会继续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整体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以及相关制造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对投资品、能源产品等仍可构成较大的需求,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对汽车、通信等产品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出口需求不会明显减弱,企业景气持续高位运行会刺激企业加快生产。但从另一方面看,整体投资增长水平回落会减少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国家对“两高一资”等相关产品出口的进一步限制措施也会发生作用。总体看,经济增长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从投资看,尽管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增幅回落,但各投资主体仍然看好未来的走势。当然,由于土地闸门较紧,环评等措施趋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的增长。从消费看,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对低收入阶层提高了保障水平,企业景气上升,就业总量增加和企业职工工资的相应增长以及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消费环境的改善都将拉动消费的增长。从出口看,尽管年初以来月度间出口波动较大,但随着出口税收政策的出台和上年各项政策效果的显现,异常因素会相应消除,出口增速将会回复到正常水平。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仍然有利于出口,加上1~4月我国出口的主要先行指标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2.2%,预计上半年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价格水平仍在可控范围内。随着天气转暖,目前上涨较快的肉禽及其制品、蛋的价格上涨幅度将会逐步回落。与此同时,上年11月以来食品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将持续到今年10月,翘尾因素还会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总的看,整体价格水平仍将在可控范围内。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密切关注、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的可能趋势,适时适度加以调控;又要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早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   

  (一)适当稳住增长速度。一方面,要看到高位加快、全面加快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而产能过剩行业生产和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将进一步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长远看,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是难以持续的,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要切实维护好、保护好经济加快增长中的积极因素。今年以来,经济的加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几年经济高增长平台的自然延伸,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在消费明显提升、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必须保护好、维护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二)密切监测国民经济发展趋势,适时适度进行调控。总体来看,下一阶段国民经济仍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流动性过剩明显,较多工业利润带来的投资冲动,资本市场的活跃等因素的存在,国民经济发展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而与此同时,新开工项目及其投资规模的减少,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势头不减,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等将如何变化,还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问题和现象,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事关重大,需要密切监测,准确判断,并及时加以调控。   

  (三)多管齐下,努力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一是要适度提高实际有效汇率水平。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和日元分别升值了6.66%和13.34%,但兑欧元、英镑及其周边国家货币如韩币、泰铢和新加坡元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分别贬值3.69%、2.28%、3.1%、9.85%和3.7%,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并不大。应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适度升值。二是大力调整贸易结构,降低或取消一些产品特别是“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降低一些产品特别是农产品、资源及战略原材料、高新技术设备等的进口关税,对部分高能耗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三是在管理上,清理调整对外贸易“奖出限入”、外汇管理“宽进严出”和产业“进口替代”的政策,在税负、关税配额、商品检疫、技术法规等方面都需要全面清理和调整。四是在资本项下,鼓励外资企业在境内的融资,发行债券;支持具备条件的境内企业“走出去”。   

  (四)适度紧缩货币,加强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一是根据形势变化综合交替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性手段。二是积极推进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改革,补充社会保障资金。可以通过改革,适当集中国有企业的红利,用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调整各级政府的支出结构。针对民营经济逐步活跃,投资份额不断提高的情况,各级政府应逐步减少投资规模,加快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市政交通、廉租住房等方面的支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适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试点范围。

  (五)采取强力措施,坚决遏制高能耗行业快速增长的势头。一是要切实把好增量关。要适当提高高耗能行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建议对各地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高耗能行业投资新开工项目进行一次认真的清查,凡是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也不许上,已经开工的要坚决停下来。二是要加快存量结构调整,利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落后炼铁、炼钢、电解铝产能等的步伐。三是要突出重点。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形成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能力。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各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运用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示范带动整个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四是要理顺资源、能源等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的价格改革,加快出台

燃油税。发挥市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组长:李晓超;课题组成员:王文波、刘国宁、刘爱华、严于龙、戴 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