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消费这驾马车还能产生多大驱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 03: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消费需求增势强劲,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消费与投资增幅的过大差距有所缩小,这一经济现象的变化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也需要各方创造条件,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面对不断高涨的涨价预期,消费这驾“马车”还能产生多大的驱动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约撰稿人 梁达

  从宏观经济的视野来看,消费市场的启动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事实证明,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甚至对全球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上半年,消费实际增长速度大幅度上升,对宏观经济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消费速度的大幅度上升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回落,使2007年投资、消费增长缺口(8.7个百分点)回到2001年较为正常的区间(10个百分点之内)。这表明自2004年以来的结构性调整已经开始显现效果,表明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推动型的转变,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从投资与消费看,消费增长速度虽仍低于投资,但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的支撑下,消费需求摆脱了低水平的困境,进一步强化启动消费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期实施的着手点之一。

  从短期看,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仍然面临“三座大山”支出预期的困扰、价格上涨预期过高的制约,但消费继续保持高增长的环境和条件没有改变。从中长期角度分析,进一步进行收入分配和再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使居民收入高于GDP增长速度,加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推动

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向消费推动型的转变,依然是目前进行宏观经济调整的核心之一。

  消费驱动力增强的主要表现

  2007年上半年,衡量消费市场变化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指标,在2006年的较高基础上不仅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而且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势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7 %,增幅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一季度增长14.9%,二季度增长15.8%,呈加速增长态势。分地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525亿元,增长15.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519亿元,增长14.3%,城乡市场增幅差距有所缩小。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5.2%和18.0%,其他行业增长5.3%。

  按照传统的消费模式变化规律和季度波动规律,全年预计名义增长水平将达到16.2%,实际增长率达到13%左右。表明我国消费实际增长率初步摆脱低水平的困境。从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在缩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

  除了出口外需拉动之外,国内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所期望的,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过于依赖投资拉动,今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差幅在缩小,也就意味着消费的拉动对经济的拉动在增强。

  消费驱动力增强归结于众多因素

  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购买力大为增强。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增速加快的势头,增幅为1990年代以来所少有。近年来,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普遍增加较快,

公务员工资改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和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促进了各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

  据统计,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是本轮经济周期中唯一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年份。这充分说明自2002年以来启动的增加收入、推动消费的各项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抑制消费倾向的各种制度性短缺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对居民消费预期有着重大的刺激作用。

  2、扩大内需等政策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日趋明显。消费驱动力增强,是与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效应分不开的。主要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比如说在农业方面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安排对种养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猪的生产。同时,调整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政策,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严格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淘汰落后的产能等,这些措施都保证了今年的经济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在政策上得到了有力保证。

  3、股市财富效应在消费市场有所显现。 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所表现出的财富效应,更是促进消费的排头兵。上证指数从2007年1月4日的2715点,到7月26日的4371点,上涨幅度已经超过50%。本轮牛市行情,从千点启动,到现在所积累的财富效应有力地支撑了旺盛的消费。

  虽然目前尚未看到实际的零售额数据出现超常增长,但近几个月来零售额实际增幅均在12%以上,呈加速增长势头。可见,财富效应的前期影响已经在各种市场(如房地产、汽车、奢侈品、古董和艺术品)得到初步显现。据专家估算,在今后两年内,当股市资产价格每增加100元,中国居民就会相应增加大约1到1.5元的家庭消费。由此可看出,尽管对股市财富效应的消费拉动,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对消费的刺激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4、居民消费信心指数走高对消费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投入,更加致力于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居民对未来预期看好,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6.8,比一季度提高1.0点。表明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为93.0。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几个月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为99.3。

  5、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拉动了多数商品的销售增长。近几年来,拉动消费增长的一些拳头商品仍然在市场销售中起着重要角色,对市场的旺盛功不可没。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中,汽车类同比增长3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1%,家具类增长43.4%,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9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16.6个百分点和22.6个百分点。这表明居民在重点领域的消费增长是比较快的,主要表现为汽车和住房消费。另外,汽车和住房产业链比较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比较强。

  消费需求加速增长中凸现四大隐忧

  1、居民支出预期仍然偏高,不利于消费的可持续性。应该说近几年居民的消费观念有了一定转变,但一些障碍消费增长的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目前消费升级处于加速期,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三座大山———养老、社保、住房,并没有完全搬开,社会转型的压力比较大。这些因素虽然初步改善,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多数居民在消费时仍有许多后顾之忧,导致不少居民还不敢放心消费,大胆消费。

  其次,政府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供给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居民的正常消费。从目前消费需求看,制约消费的不单是收入,还有失业、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在多数居民对这些方面的预期消费支出增加的情况下,即使家庭总收入增加了,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在这些方面,老百姓的预期比较差。

  2、食品和资源性产品的涨价预期将会抑制消费。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其中6月份达4.4 %,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据预测,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以及带来的连锁性涨价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食品价格的过度上涨以及肉价走势,将使城市低收入群体吃肉出现问题。如果出现工业品价格应声上涨,则可能导致城市居民生活受到更大影响,最终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能力,导致经济重回紧缩状态。这样对刚成长起来的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独自承担物价上涨后果,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利益在长期内持续地合理分配。

  不仅如此,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大因素———房价也仍在变动中。5月份,CPI居住类价格上涨5.8%。其中,水、电及燃料等公用事业价格上涨8.9%,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2.9%,租房价格上涨2.2%。这些涨价的势头不减,势必会造成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紧缩开支,减少消费,从而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这些年来公共产品特别是由垄断企业提供的资源性产品不断涨价,也大大压缩了人们的即期消费支出。由于老百姓不能从"米袋子"、"菜篮子"中看到未来物价会下降,导致通胀的预期压力很大,当前学费、电费等新的涨价因素也会让老百姓捂紧"钱袋子",这些必然会制约消费的正常增长。

  3、居民消费能力仍然低下,抗风险能力脆弱值得重视。一方面尽管近几年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工资收入并不算高。收入决定消费,我国工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较低,尤其是农民工工资十几年没变。而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工资收入占的比重则较高。另外,工资占企业成本比重更低只有20%,美国等发达国家是50-60%。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一方面会刺激投资更快增长,同时也会导致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与国外一些国家上,我国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还是偏低的。

  另一方面,我国经过房改、医改和教改以后,居民在此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在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为了能够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只好不断压缩即期消费,通过储蓄的方式来积累上述几方面的支出费用。因此,储蓄的增加是以牺牲一部分即期消费为代价的。

  当然,上述制约内需扩大的因素是互相影响着的。因此,要振兴消费,扩大内需,主要途径是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在此基础上,使国民收入的分配向老百姓倾斜,减缓国家财政的增长速度和资源性产品的涨幅,并使财政支出优先满足于老百姓的需要,增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使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与投资相比,保持消费增长和提升消费质量任重道远。与投资相比,尽管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快,但仍滞后于投资的增长。从长远来看,消费的增长速度应该接近于投资的速度,上半年消费有大的增长,但与投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从目前情况看,依然存在着投资增长过快、储蓄率过高、消费过低这三个问题。

  消费要在宏观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基于消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事实证明,中国消费质量需要提升,消费要多元化。

  消费质量的提升,第一,需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第二,要尽可能创造适合大家的消费结构,从生产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多元化,生产结构要和消费结构相适应。第三,让老百姓解除后顾之忧,各项保障制度急需完善。第四,创造相对和谐、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多管齐下,保持消费的强劲驱动力

  从目前的宏观运行情况看,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都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继续保持和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强大驱动力,才能使经济步入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

  扩大内需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

  1、要继续想方设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购买力和抗险力。不仅要对垄断行业员工进行最高工资限制,更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考虑降低相关税收的税负以“藏富于民”;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的方式,来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加强对各级政府财力分配的监督,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加其即期消费。在房地产、医疗和教育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改变资源被少数人占有的局面,保障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让老百姓不需要过度储蓄就能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退得起休。同时,要进一步夯实消费增长的成果,通过社保体系的加速建设、支农政策的进一步推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提高以及初次分配体系的调整等手段,进一步推动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补偿性消费的提高。

  3、鉴于通胀压力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核心CPI较低,来自实体经济的总体通货膨胀压力较弱,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采取财政补贴、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的建设等措施进行分类治理,而不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避免对实体经济不必要的冲击。

  总之,扩大内需是个系统工程,这方面的工作可能不会像加息和发行特别国债那样立竿见影,因此容易让人们忽视。然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宏观经济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形成消费与投资对经济的双驱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