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利率市场化敲打银行业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20:07 《资本市场》

  作者:刘亮

  ◆在目前的情况下,推进银行的贷款定价自主化,实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如果银行系统的存贷款利率不放开,金融市场无法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

  今年3月份的CPI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比增长超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的目标,是2005年2月以来的最高位。事实上,从2006年12月份开始,CPI涨幅就呈扩大趋势,12月达到2.8%,超过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导致存款出现了负利率。2007年1月和2月的CPI又同比继续上涨了2.2%和2.7%,引起央行的高度警觉,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一次加息,并且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

  CPI是央行非常看重的“面子数据”,当CPI在温和通胀范围内运行时,其并不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考虑的重点,但是一旦突破3%的温和界限,央行很可能会有所行动,根据今年3月份的CPI数据,再次加息很有可能会成为央行的选择。

  经济学家也都在谈论加息的必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早就预言,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银河

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也表示,目前的经济问题不是一次小幅利率上调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连续加息才能抑制资产价格爆涨的局面。

  4月17日,本刊记者就3月份的CPI数据问题采访了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哈继铭预计,央行年内至少会再两次上调利率。哈继铭介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经17次加息,让利率达到和资产价格增幅相当的水平。为了避免资产价格出现爆涨或爆跌的情况,就必须连续加息,以寻找平衡点,熨平经济周期。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加息预期下正提前做出反应。4月中旬,银行间资金市场的利率出现全线大幅上涨,拆借资金周期能短就短,以回避利率风险。此前,历次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前夕,市场都曾出现过类似异动。

  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4月19日公布,当天银行间7天回购定盘利率为3.97%,比前一天猛涨0.69个百分点。4月19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隔夜品种为3.0403%,比前一天猛涨0.5641个百分点。此外,一周、两周、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和一年期的同业拆放利率均有大幅上涨。

  同业市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借贷短期资金的市场,其利率完全取决于市场行为,由资金拆出方和拆入方通过讨价还价确定。同业拆放市场利率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得益于在这一领域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公众补贴银行

  今年3月份的CPI数据出台之后,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不满,因为央行数次调控都无法抑制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又导致资产价格的高涨。这其中利率没有市场化、央行为了维护银行的利益而选择了高存贷差是重要原因。

  近日,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研究中国目前的GDP 增长速度、企业盈利能力、通货膨胀率等等指标,与国际惯例进行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多数时候,中国

人民银行确定的存款利息都比国际惯例确定的利息要低几个百分点。

  粗算一下,目前国内银行所有的人民币存款大概是35 万亿,央行压低给老百姓存款利息,每压低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全国人民给银行多送了3500 亿元。这3500 亿本来该是老百姓的,但通过压低利息,钱归了银行,其中一部分以较低的贷款价格补贴了国有企业。目前中国实际利率为负1%左右,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相当于按照每年1%的速度在递减,每年给银行送了3500 亿。

  陈志武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利息安排,保护了低效率的银行,也补贴了国有企业,但是付出的代价是老百姓。

  显然,这样的货币政策,与目前央行大讲特讲的观点——应该启动消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失衡等问题,是截然相反的。负利率导致的投资冲动,远大于消费冲动。结果大家几乎一致从银行借款,以应对负利率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银行对贷款也乐此不疲,极便宜的资金成本导致了银行强大的放贷和盈利冲动。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为什么今年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规模,达到了去年全年规模一半的原因。

  现在,如果央行为了收缩流动性而让利率上浮1 个百分点,或100 个基点,则意味着银行业成本的增加,将超过其盈利的总和。因此,在当前的金融改革背景下,央行很可能还会继续向银行提供盈利保证,并维持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加息,只要加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必然同时上调。短期内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同时放开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样中国的银行业将继续享受到亚洲地区最高的利差。换个角度说,银行的收益保证,目前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最大障碍。而在靠利差过活的背景下,国内银行实际上是很脆弱的,改革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利率市场化步伐迟缓

  事实上,早在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就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近几年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几乎每年都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议题。

  2004年1月1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说已经拉开了序幕,从这一天开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正式扩大浮动范围,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保持下限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了上限。

  目前,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方面有: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货币市场。如准市场化的外币利率,基本上还是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占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却仍然在政府的管制之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曾经撰文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推进银行的贷款定价自主化,实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如果银行体系的存贷款利率不放开,其他方面放开了,金融市场仍然无法形成风险定价机制,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等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有效的金融市场定价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是在外围有所动作,核心问题还是在政府的完全管制下,而按照官方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设想,中国要实现利率市场化还要有比较漫长的过程。

  易宪容建议,应该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生成市场所需要的条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提高国内银行系统的市场

竞争力,让他们摆脱对高利差的依赖。监管层应该摆脱等到条件满足之后,再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这才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所在,否则,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