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情况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09:07 《中国金融》

  -才宏远 王新华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业务获得了较快发展,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存贷款业务稳步发展,盈利状况趋好,利润增长加快,但由于受网点较少、客户面较窄和一些业务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市场份额仍然很小,甚至在有些业务领域因中资银行扩张更快,其市场份额有缩小的趋势。今后一段时期,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并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短期内,外资银行不会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管制逐步放松,外资银行必将对中资银行形成现实的竞争压力。

  外资银行发展的总体情况

  截至2007年5月末,共有42个国家在华设立了75家外资银行,在25个城市开展业务,已批准改制的外资法人银行12家,外资银行的营业性机构186家。其中,改制后的法人银行分行79家,外资银行分行95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外商独资银行7家,财务公司2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86家,法人银行12家。16家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营业性机构数量比2001年12月末增加了67家。

  各项业务发展迅速

  人民币资产增长迅猛。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896亿元,比2001年末增长1.62倍,2002~2006年的资产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9.71%。其中,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077亿元,比2001年末增长7.4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6.95%;外汇资产总额为5819亿元,比2001年末增长0.7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63%。

  存贷款业务快速扩张。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的各项存款(本外币)余额为3050亿元,比2001年末增长4.27倍,2002~200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87%。外资银行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5143亿元,比2001年末增长2.39倍,2002~200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

  盈利大幅增长,资产质量较高。2007年前5个月外资银行累计实现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42.72%,2001~2006年年均利润增长28.59%。外资银行在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稳步提高(见图1)。2007年5月末的不良资产率为0.6%,比上年末下降了0.18个百分点,2002~2006年的不良资产率累计下降了5.73个百分点。

  市场份额略有提高

  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本外币)占全部金融机构的份额为2.1%,与上年末基本持平,比2001年末提高了0.3个百分点;各项存款(本外币)占全部金融机构的份额为0.9%,比上年末略有提高,比2001年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本外币)占全部金融机构的份额为2%,与上年末基本持平,比2001年末提高了0.7个百分点;2007年前5个月,外资银行的累计利润占全部金融机构的份额为1.23%,比上年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外资银行直接投资和形成外债占比逐年提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通过在华设立营业机构和对中资银行进行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业务扩张,外资银行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包括实收资本和股权投资)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2005、2006年外资银行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占比分别为23.82%和15.42%,分别比200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由于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营业网点较少,其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国外的母行调入或通过境外的金融机构拆入资金,这些资金形成了我国的对外负债。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其外债占比逐年提高。外资银行2006年的外债余额占比为15.37%,比2001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行业集中度较高

  2007年5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规模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和香港东亚银行,这五家银行人民币业务的资产总额、各项贷款、各项存款和2006年利润分别占全国外资银行的54.2%、63.7%、50.4%和43.9%,外汇业务的资产总额、各项贷款、各项存款和2006年利润分别占全国外资银行的32.1%、60%、33.5%和43.6%。自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以来,以上5家外资银行全部改制为法人银行,其人民币业务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5月末,5家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资产总额、各项存款、各项贷款和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8.38%、46.51%、70.61%和118.95%。

  地域集中度较高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外资银行主要集中在一国的金融中心。同样,我国外资银行基本上集中在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中的金融中心城市(如上海)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厦门、大连等)又是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地,上海的外资银行占据半壁江山。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在三大经济圈的人民币和外汇资产总额分别占全部外资银行的98.36%和96.81%。其中,外资银行在长三角经济圈的人民币和外汇资产总额的占比分别为63.16%和58.71%,在珠三角经济圈的人民币和外汇资产总额的占比分别为19.28%和17.42%,在环渤海经济圈的人民币和外汇资产总额的占比分别为15.92%和20.68%。

  外汇业务的优势逐渐淡出,人民币业务扩张开始加速

  外资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以及广泛的全球营销网络,在外汇业务上表现出一定的经营优势。自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

汇率改革以来,外资银行各项外汇业务的占比逐年下降,外汇业务的增长速度也出现减缓趋势,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外汇业务创造的利润仍然是其全部利润的主要来源。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的外汇资产总额占比为58.8%,比上年末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2001年末下降了28.4个百分点,外汇资产总额的同比增速为6.22%,比上年末的同比增速下降了6.4个百分点,但2006年外汇业务创造的利润仍占整个外资银行利润的70%。

  从2003年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各项业务占比的提高幅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以后,外资银行人民币各项业务表现出加速增长态势。外资银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人民币资产总额占其全部资产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7个百分点、7.1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资金来源、运用渠道逐渐拓宽

  人民币资金的自主融入能力增强,资金运用渠道有所拓展(见表1)。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吸收的各项存款、同业存款和联行存放等三大部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较大。最初外资银行主要从资金充裕的中资银行融入人民币资金,2001年外资银行从中资金融机构融入的资金占其资金来源的63%。2003年以来,中资银行的信贷投放扩张,资金富余程度大幅度降低,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融入的资金急剧减少。同时,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增设营业网点的速度加快,外资银行吸收人民币存款的能力不断增强,从2003年开始,其吸收的各项存款就超过了人民币资金来源的一半。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最初主要用于发放贷款,2003年以后,其用于证券投资和联行往来的资金份额开始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银行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份额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高度相关。

  外汇资金来源靠外援,资金运用的结构因势而变(见表2)。2007年以前,外资银行的机构形式以外资银行分行为主,因而其外汇资金的来源主要从境外的联行调入。近年来,其联行存放的资金占其外汇资金来源的50%以上,其吸收的外汇存款占比稳定在20%左右,资金主要用于发放外汇贷款和存放联行。2007年年初,由于一些资产规模较大的外资银行分行相继改制为法人银行,其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与其母国总行和分行之间的联行往来资金变为同业存放资金,因而其联行存放占比大幅下降,而同业存放占比大幅提高。另外,从中资银行融入的外汇资金占比也有所提高,其资金运用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存放联行的资金占比下降,而存放同业的资金占比提高。

  客户以境内的外资机构为主,加快发展中资机构和个人客户

  外资银行一般采取母国客户跟随战略,主要为母国的一些跨国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因而其存贷款的客户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外资银行存贷款客户基本上以外资机构为主,不过,随着外资银行对国内市场的熟悉和客户群的拓展,它对中资机构、个人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增加。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的中资机构和个人的存款占比(本外币)比2001年末高出12个百分点,贷款占比(本外币)也提高了9个百分点。

  贷款方式以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为主

  外资银行提供贷款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为无担保的抵押贷款、无抵押的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和有担保的抵押贷款。2007年5月末,四种类型的贷款余额占全部普通贷款的比重(本外币)分别为13.78%、39.16%、32.25%和14.82%。近年来,外资银行的抵押贷款占比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贷款主要以无抵押的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为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资银行主要以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相对较少,并且对抵押物的条件要求较高,评估费用也不菲。中、外资银行这种贷款方式的差异将使外资银行的信贷营销比中资银行更富有竞争力,特别是对一些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端客户,外资银行由于贷款的环节较少,效率高,相关的中介费用较低,将会对它们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普通贷款的行业投向高度集中

  由于外资银行的客户结构以外资企业为主,因而决定了其贷款的行业投向主要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其中电子、化工行业是其贷款投入的主要对象。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本外币)比重近60%。2003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房地产业成为投资的热点行业,该行业的利润也比较丰厚,外资银行的逐利性使其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信贷投放,一方面增加了房地产开发投资贷款,另一方面是加大了对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住房按揭贷款投入。2007年5月末,外资银行房地产业的人民币贷款占比为18%,比2001年末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个人消费信贷中的外汇住房贷款占比为8.15%,比2003年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近3年以来,外资银行也加大了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

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信贷投入。

  存贷利差收入是外资银行利润的主要构成部分

  外资银行的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汇兑收益构成,2006年三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本外币)分别为84.71%、6.81%和6.12%,三项收入合计占总收入的97.64%;外资银行的支出主要集中在利息支出和管理费及业务费支出上,2006年两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本外币)分别为65.28%和28.55%,两项支出占比合计高达94.13%。由此可见,目前外资银行的收入和支出结构较为单一,存贷利差构成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展望

  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今后一段时期,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并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理由如下:

  其一,由于人民币业务的存贷利差相对世界其他各国较高,拓展经营人民币存贷款业务有利可图。其二,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和中间业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自2005年7月份我国进行

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开始升值,并且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依然较强。在此背景下,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盈利能力开始削弱,外资银行将积极调整其盈利模式,将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到人民币业务上来。就中间业务而言,由于目前国内还不存在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国民对一些银行服务收费的认可和接受尚需时日;同时,近几年中资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竞争的加剧压缩了外资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空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市场份额并未出现较大增长,有的年份甚至是下降的,这就表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国内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中间业务收入难以成为其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其三,我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的体制效应将逐步释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业务范围和客户范围等限制的放开将为其拓展人民币业务扫清障碍。随着其人民币资金来源的逐步拓宽,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劣势将被逐步消除,并将对中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其四,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国银行分行改制为国内注册的法人银行后,其本土化的经营发展战略将更加明晰,这将为其拓展人民币业务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短期内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题,中长期竞争将会加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发展人民币业务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其存款的增长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外资银行通过增加分支机构来拓展人民币业务要受许多条件的约束;二是目前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为储户提供比竞争者更优惠的利率受政策限制;三是中资银行扩大存款的意愿仍然较强,不会主动降低存款利率。

  而外资银行要通过非存款融资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币业务资金来源的问题同样存在一定难度:第一,2007年2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将外资银行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削减40%,使得外资银行单独申请外债配额进行离岸融资的难度加大;第二,现行政策规定,外资银行分行的拆借规模限额为分行资本金的1.5倍,因而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行融资受到拆借规模限额的制约;第三,改制后的外资法人银行因已注册为我国境内的法人机构,它通过境外的总部和分行融资的难度加大。

  外资银行要克服以上拓展人民币业务的局限性,最理想的方式是加强同中资银行的合作,通过从中资银行融入资金来弥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金缺口,并通过与中资银行建立代理关系提高结算效率和业务覆盖范围。而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它也有和外资银行合作的意愿。一方面,中资银行希望能在外资银行管理技术和研发优势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新的业务品种,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中资银行也希望能够利用外资银行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拓展其国际业务,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从近年来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的存款份额在逐年上升,资金来源趋于稳定。贷款方式主要以信用贷款和无抵押的担保贷款为主,贷款的中介费用相对较低,有利于其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拓展。另外,外资银行客户结构中的中资机构和个人客户占比的提高,也表明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已初显端倪。由此可见,中、外资银行的中长期竞争将会加剧。

  中高端客户将成为外资银行重点发展对象

  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外资银行将进一步推进其本土化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利用其优质服务和相对较低的服务成本与中资银行争夺中高端客户。从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在三大经济圈的区域集中趋势和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个人消费信贷等少数热点行业的行业集中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由于外资银行的逐利性,其在中西部地区的业务拓展不会太大,即使在一些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增设网点,也主要是为了争取当地的一部分中高端客户。同时,外资银行在一些优势行业与中资银行的同质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