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从利用外资角度看对外开放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09:31 《学习时报》

  王志乐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点人们看法基本统一。但是在今后如何对外开放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争议的焦点实际上是对外开放的方式,是被动防御式的开放,还是积极吸纳整合国际资源主动地开放?

  入世5年对外经济大发展

  中国入世以后,对外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入世五年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制造业已经全部开放,160个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开放一百多个,达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商务系统讲对外经济有“三外”,即外贸、外资、外经。入世五年外贸发展很快,到去年进出口17000多亿美元,出口接近10000亿美元。外资在这五年有了高速发展,2006年吸收外资达到近700亿美元。对外投资这几年发展也非常快,去年一年对外投资161亿美元。

  入世后5年对外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28年对外经济总量中占有突出地位。从1979年到2006年28年时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将近10万亿美元。入世五年差不多占了其中的58%。在这5年吸收外资近3000亿美元,占开放以来43%。从2003年算起4年对外投资占了28年的差不多60%,所以入世五年中国对外开放度大大提高,外贸外资外投,三个“外”发展之快非常明显,入世5年是非常重要的五年。

  应当正确评价对外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么高速发展对外经济,引起很多人关心和讨论。一些人对外贸,特别是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很多质疑和批评。大概梳理一下有几个主要的观点。

  其一,中国大量利用外资,跨国公司控制主要产业,最后会不会出现增长而不发展,如果外资转移到其他国家,将来中国会不会出现拉美那样,导致经济衰退。

  其二,这些年“市场换技术”是否成功?有人认为,这些年市场给了外资,技术却没换来,这个观点很普遍。

  其三,对跨国公司垄断担心。有一个政府部门提出一个研究报告,认为在很多行业都是跨国公司控制了市场,出现了垄断。其实这种观点不够严谨。真正从法律上来探讨垄断,应该讲某个市场竞争主体的垄断,把多个外资企业加起来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判断是否垄断是不对的,外资企业之间也在竞争,他们之间没有价格协议怎么叫垄断?他们之间竞争比外面还激烈。

  其四,2006年对外资并购担心特别强烈。有一些观点非常激进,说一个世纪前八国联军登陆中国,一个世纪后跨国公司向中国发动没有硝烟的战争。最近有一个企业老总还说不能让外国企业在中国像八国联军那样为所欲为。

  国际上对上述议论或观点也有许多议论。一些外国官员和外国企业提出问题,担心我们对外开放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安全度是提高了还是削弱了,最近五年中国经济安全是加强了还是被破坏了,这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我在国外接触了不少企业家、学者和政治家,他们感到中国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九十年代中期人民币贬值幅度那么大,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现在的影响越来越大。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五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安全度是最好的时候。当然,经济安全度高并不等于没有安全隐患,大家有那么多关于国家安全的议论,居安思危是对的,但是对国家形势判断要准确。如果连基本的这些年经济安全到什么程度,认为比以前更糟糕,我认为这个看法不准确。

  从上述判断出发,人们提出了一些政策诉求,概括起来我认为是被动防御式的利用外资,缺乏一种主动开放的心态。我们应当在改革开放28年基础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开放和利用国际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下一步对外开放涉及到思路问题。现在大家在反思外贸工作、外资工作,对外资外贸担心,对跨国公司作用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样一种政策诉求变成了一种被动防御式开放,来防范外来经济冲击,而不是去探讨如何扩大开放,如何更主动与跨国公司合作竞争,就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被动防御的思路不但得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很有可能失去现在的机遇。

  从民族经济思维提升到全球经济思维

  在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应该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更具备全球思维,更加主动吸纳整合全球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最近对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这个问题做了调查。最近十年全球企业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全球公司的兴起。全球公司是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它的战略、结构、理念三大方面,都跟跨国公司相比出现很大不同,给中国带来挑战同时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跨国公司的战略从过去若干国家投资,现在发展到全球战略,建立全球网络、全球产业链,在全球最适宜地点去整合当地资源。中国是制造中心,因为中国资源对它很有利,把中国资源纳入全球网络里面。跨国公司管理结构过去是中心辐射式管理,现在变成多中心网络式管理。公司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过去跨国公司以母国文化为中心,“我族中心”整合加入公司其他国家雇员的文化。现在发现行不通,通过当地化吸纳多元文化。与此同时承担全球责任,全球责任包括企业股东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大责任。经过全球战略、全球管理结构、全球文化理念的调整,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得到空前加强。

  在1994年联合国统计的一百个最大的跨国公司,国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是41.1%,但是十年后到现在已经达到53.4%,国外销售占总销售比例现在达到55.8%,国外员工差不多占了一半。为什么我们给它定义在1994年或者九十年代中期往后转,因为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在1991年以后真正形成,真正成为全球潮流,因为1991年重大事件就是冷战结束了,真正出现全球市场,过去不可能有全球市场,全球市场出现以后,全球公司在全球经营,所以全球化程度在这十年突飞猛进。这些公司在全球整合资源,利用全球最好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来和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相当大一批公司全球跨国指数超过70%,像沃达丰、英国石油BP、壳牌、道达尔这些石油公司,还有雀巢、和记黄埔、联合利华、飞利浦、拉法基、

沃尔沃、汤姆逊、诺基亚、米塔尔钢铁公司、北电网络等等这样的公司,全球化程度最近十年大大提高,已经超过70%。在2004年以来100大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指数超过50%的有61家,而1994年只有43家。

  当一个公司超过一半资产在海外,超过一半收入来自海外,超过一半雇员在海外就业的时候,这家公司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就和早期跨国公司发生巨大差异,海外经营成为这家公司的重心。当这家公司通过当地化而强调吸纳多元文化,承担全球责任的时候,他们完全可能为投资所在国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全球公司的出现,给正在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挑战,但是更带来了机遇。在全球公司正在发展,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大规模深化的时候,如果我们对外开放从过去积极姿态缩回来,变成一种被动防御型的对外开放,极有可能丢掉或者失去这样一个战略机遇。能不能取得更多资源,关键在于能否从被动防御限制全球公司的思路和战略,转变为与全球公司主动合作竞争,积极吸纳整合资源。

  当全球公司吸纳整合包括中国企业资源在内的全球资源来和中国企业竞争的时候,我们不少企业缺乏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他们或者仅仅考虑利用本土资源应对全球公司挑战,或者把全球公司的冲击意识形态化,寻求行政保护。他们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他们思路还停留在民族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上。现实情况是很多外国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如果你仅仅用民族企业的资源跟它竞争,我认为这是必定灭亡的,不可能取胜的,它的资源要大得多,而且把你的资源都吸纳进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全球公司影响越来越大的时代,纯粹民族企业很难参与竞争。

  我们企业应该从民族国家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转变观念扩大视野,才能找到办法在扩大开放中应对全球公司的竞争。

  对外开放理论亟待自主创新

  上述问题只是从我们研究角度发现思路不对,而思路不对的根是我们开放理论有问题。我觉得最近这一轮的评论往往用外国理论、国外的研究成果来评论中国开放的成果。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用中国自己的实践来评价这些年对外开放的成果。

  中国这些年政策是对的,战略也是对的,通过对外开放吸纳了大量国际资源。比如贸易依存度大,拿国际上流行的理论说中国外贸依存度太高,很危险了,但是事实不一定。例如,2005年中国进口2659万吨大豆。两千多万吨大豆进来以后,有人议论说大豆安全成问题了。中国北大荒一亩地产大豆200多斤,一吨大豆需要十亩地,两千多万吨大豆需要两亿六千万亩地来生产,通过进口我们节约两亿多亩地,而我们一共才有18亿亩耕地。通过进口大豆实际上是与国际交换我们稀缺的土地资源。

  我们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素质高,全球公司到中国从事加工制造,就是来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它们的资源?别的国家地大物博,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他们的优势。这样做有什么安全问题?如果你用战争年代思路应对全球公司的挑战就会倾向于被动防御。

  我们正在做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什么现成理论可以遵循。用国外一些理论来判断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有可能是错误的。我认为,对外开放理论应该是自主创新,不应该拿国外现成理论,拿国外的经验来否定中国的实践。美国有些很多值得中国学的东西,但有些方面不能学习。中国最主张贸易自由化,最主张投资便利化。美国一些企业和政客却在保护自己,他们在反中国商品“倾销”,实际是反对贸易自由化。拿美国标准卡中国,中国好像错了,但为什么按美国标准来卡中国呢?

  涉及对外开放有几个方面值得研究。第一是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首先是对外开放国际经验研究。最近人们在探讨大国崛起时注意了这些国家国内如何进行改革促进了崛起,但是对大国崛起的时候他们怎么样吸纳整合国际资源没有系统探讨。其实,历史上大国崛起时无一例外都吸纳整合了大量国际资源。其次是对外开放历史教训研究。中国为什么会两次偏离全球化潮流。再次是对外开放成功经验研究。对外开放第三次潮流到来的时候,中国成功地应对了这次潮流的挑战,抓住了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第二,我们也要对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对方开放与和平发展是什么关系?这些年全球公司的发展恰恰帮助中国营造了一个和平环境。全球公司海外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海外资产成为主要资产,这些公司特别希望美国、欧洲、日本与中国和平共处,不希望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闹别扭。出于企业经营的要求,这些年来全球公司做了大量改善外国与中国关系的工作。他们这些努力我们有的人忽略了。

  至于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强调自主创新并不等于关起门来自己干。实际上这些年技术创新大大前进,恰恰和对外开放有关系。

  我们还要对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深入研究。对外贸易和可持续发展,吸收外资和可持续发展,对外投资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基本途径都值得研究。

  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

  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近外商投资政策做了调整。政府部门面临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防范和限制跨国公司的问题,而是怎么样通过扩大开放吸收更多高质量外资,使外资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问题。能不能发挥全球公司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怎么样把过去利用跨国公司促进中国高速增长转变到把它的积极性或者优势发挥出来,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我们认为,发挥全球公司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

  桥梁作用――推动国外资源与中国资源的交换。全球公司通过与中国企业的贸易和在中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取得资源的同时,也把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原材料甚至人才引进中国。全球公司是中国与世界资源交换的桥梁。

  示范作用――在环境与社会责任方面示范。近年来,全球公司通过强化公司责任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越来越重视对投资东道国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责任。他们既有明确的实施标准,也有一套实施措施。他们为当地企业提供了节能降耗减排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示范。

  关联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全球公司通过外包和采购在中国建立了颇具规模的供应链体系。即使是全球公司建立的独资企业也通过供应链的关联作用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当地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正是通过这样的关联作用,全球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一起,从根本上改造了中国工业基础,提升了中国当地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激励作用――通过竞争淘汰落后促进先进。全球公司进入中国给同行业企业带来冲击。那些能够尽快转变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的企业通过与外来竞争者合作竞争得到成长和壮大,那些不能适应竞争的企业有可能被淘汰。对于这种竞争淘汰机制我们不应当仅仅从消极方面来应对。企业间正常的竞争淘汰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当然,我们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保障企业破产和兼并过程中员工的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政府官员在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高速发展方面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经验,但是对于如何吸纳全球公司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缺乏经验和有效的手段。今后如何吸引高质量的全球公司投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

  有人认为外商办独资企业对中国不利,其实独资企业通过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大批当地企业。近年来中国出口增长极快,中国产品大量出口不光是因为便宜,而是技术环保都达标了,达标原因是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一起打造一条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这些年来,通过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共同努力,实际上改造了中国工业基础。

  总之,在全球公司的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关键要转变思路,从防御防范被动挨打的思路,转变为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的思路。 《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