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印度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参照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01:09 《长江》杂志

  杜维明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人都在向西方学习,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在模仿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开阔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参照点,建立一个更宽泛的参照框架。印度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他们具有先进的软件技术、完善的教育体制……在这些这方面,中国可以把印度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点。

  在人类社会上,一个最为强有力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潮流,就是启蒙观念。这是十八世纪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文化运动。实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来自于启蒙观念,市场经济、民主政体、公民社会以及个人主义的观念,都源于启蒙观念的影响。

  不仅如此,这个运动还带来了一系列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来自西方的经验,但现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它们是确定人的尊严和繁荣的观念,包括理性、自由、法律的正当程序,人权等等,这是根植于西方的朴实价值,是人类整体的朴实理论。

  那么跟理性相对的,就是同情和佛家所说的慈悲心;与权利相对的是责任。除了个人概念,还有社会团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除了法律正当程序,还有社会文明。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东亚的文化中,至关重要。在印度文明中也是这样,有些价值已经被放到了后台。这就是根植于亚洲的朴实价值,就像上面提到的根植于西方的朴实价值一样。

  因此在今后的一大挑战,就是将会出现这两套价值观的对话。西方以外的人需要了解西方,西方也越来越需要了解西方以外地方的价值观。但是现在,西方以外的人不断学习西方的价值观,而西方的人却不愿意理解非西方的世界,尤其是美国,他们完全有着自己单方面对人类历史演变的一种理解。如果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社会学家,皮特比格,在几年前,决定要研究全球化的文化问题。他有个假设,文化的全球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是一样的,采取的都是西方的模式。然后他根据这个假设,邀请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来研究不同的社会。在这个研究项目开展了2—3年之后,牛津大学出版了一本书,书的题目叫做《多种全球化是复杂社会的全球化,出现的文化多样性》,也就是说现在全球化从文化层面上理解,非常的复杂。现在各种文化在相互借鉴,没有哪一种文化全部是精华。任何的社会都承受不了自我封闭的文化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无法很好地接受这一点,美国人现在在亚洲都吃不开,甚至在欧洲也吃不开。

  因此,各个种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显得非常重要。在这里我就提倡中国向印度学习,把印度作为一个参照点。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人都在向西方学习,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在模仿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开阔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参照点,建立一个更宽泛的参照框架,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更具持久性。

  那为什么中国应该把印度作为一个参照点呢?因为印度发展的经验中,有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首先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个民主制度已经存在了五十年以上的时间,尽管有时候会带来问题,没有办法帮助印度人民进行快速的变革,但是,民主有他自己的特点,比如说自由感,政治渠道之外的法律的上诉渠道。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没有民主制度,中国在60年代的时候曾出现过三次饥荒,就官方数据统计,2000万人丧生于大饥荒中。而印度,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饥荒。

  但民主的真正实现是一个长远的计划。首先必须要有文化知识,也就是说人人都要有投票权,然后才可能出现民主的政府。现在有很多的学者,包括我,都认为不光知识分子文化能够反映民主,能够改变政府的结构,可能还有另一个渠道,就是扩大公共视野。通过这个渠道,来实现民主。

  允许进行公共理辩,通过公共的辩论来形成政府的政策,中国目前是有走这条路的条件的。当然公共领域的辩论是不负责任的,比如在互联网上发泄个人恩怨,从而造成社会不安。 反过来讲如果是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利用大众媒体,包括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逐渐地,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这种公共辩论领域就会扩大。

  丰厚的文化资源

  印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光是发展模式的方面,更是生活方式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印度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资源。印度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中国历史上这种完全抛弃

传统文化这样的运动,而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件,多次打破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印度的文化,从来没有割裂过,因此他的精神基础,从古传承至今,印度的舞蹈、音乐,以及宗教仪式,宗教场所,都有着悠久的传统。

  可以说,历史是与集体记忆相关联的。没有历史的话,一个国家就很难找到健康而具有活力的归属感。印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历史。中国也有世界上最长的历史发展,这种强大的历史感是一个很大的资产。但不幸的是,自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近期的记忆显得非常短,出现了集体遗忘。这是一种巨大的错误,在中国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时候,是一种缺陷。

  所以在进入未来的时候,我们反倒没有任何的历史背景。举一个例子,1998年,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我代表哈佛去参加了一些庆祝活动。我当时就在想,北大是五四一代的人发展起来的,那时候的北大,崇尚的是自由,言论自由,非常具有活力。但是在
国民党
统治下的北大,已经变了样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大甚至从北京的中心区,转到了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北大失去了连续性,历史虽过百年,传承性却没有了。同样的,中国长远看具有很漫长的,不间断的历史,但我们的记忆力却是短暂的。中国的知识界和商业界需要认识到这点,如何在家庭,在商业,在历史方面,来追溯我们的文化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文明需要平等对话

  有个作家,在写到关于中国文化的一本书时,曾经讲到,文化需要进行对话。没有对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调动集体的智慧来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而文化的多样性又使得文明进行对话的时机已经到来。那么什么是对话呢,对话的基础是两个平等对方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能一方非常强,一方非常弱。表面上来看,我们可以看作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或者说是朋友之间的对话。

  有一个印度的学者,名字叫曼狄,他说:“尽管我受到西方很多的邀请,但是去西方访问,我总是感到非常的困惑,比如说访问哈佛,每次在那儿我都能享受很好的待遇,和学校很多的政治科学家进行很多的探讨。但是在探讨过程中,我感到对方实际上有很多不稳定的假设,好像目前你的现实,是我们遥远的未来,而我们现在这个现实,是你们的未来。他们觉得,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如果说是你们接下来的五十年到一百年,努力迎头赶上的话,你们的未来就是我们现在的现状。我感到非常困惑,因为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的荒谬。”

  我们说对于对方存在的承认,承认对方在方方面面和自己的不同,会逐渐带来相互的尊重,最后会推动相互学习,互相进步。而曼狄所说的现象完全不利于全球对话的真正实现。现在,看世界有一种新的观点,也就是说不要把对话看成是世界大同的一种工具,即劝说别人接受自己价值观的一种工具。我们不能把他当成扩充自己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不能把他当成一种改变别人对自己文化和形象错误认识的工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自己个人的生活当中,我们和对方,和别人是这样一种对话关系的话,这可能要比自己老去侵犯别人的利益,能够取得更好的价值。

  对于领导者,正确理解对话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领导者有充分的资源和机会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理解。对话实际上也就是以宽容的姿态发掘双方智慧的一个过程,通过对话来扩展自己的眼界,在这方面,中国就是可以把印度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点。

  (本文根据哈佛大学教授,长江商学院名誉教授、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杜维明博士在“中印企业CEO课程”上的部分授课内容整理而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