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国际发展经验及对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00:05 人民网
林向阳 胡睿宪 刚刚闭幕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北京将站在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上。新目标的战略意义,标志着首都经济要迈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共性特征,采取了一些大致相同的战略举措。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首都经济发展趋势,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一、如何看待人均GDP5000美元后经济发展趋势 (一)这是一个可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突破9266美元需要的时间并不长,基本上是5年至7年。在这个发展阶段,如果采取了正确的思路和举措来应对机遇与挑战,就可以取得长足发展,迅速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如果发展思路出现偏差、举措失当,就可能长期在这个阶段徘徊,甚至陷于衰退。比如,阿根廷1980年人均GDP已达到5665美元,此后发展遇到困难,到2004年,反而降为3650美元。北京能不能在未来五年实现经济发展大改观,也用5年至7年的时间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关键在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后这一阶段的发展。 (二)这是一个经济增长有可能产生较大波动的关键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5000美元到9266美元的阶段,经济增长大幅波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超过9266美元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后期经济增长的波动中完成的。这些国家经历二战后的“黄金发展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面临石油危机,经济增长波动幅度较大,有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要更快一些。但由于要依靠国际市场,在这一发展阶段自身回旋余地少,也呈现出波动的特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这个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加快自身发展,又要在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既要在重点领域稳步推进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以保持社会稳定;既要促进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又要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另外,还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难度相当大,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非常不容易。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已进入5000美元到9266美元的阶段,要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的现象。要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态势,应当有新的举措。 (三)这是一个经济结构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时,以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为标志,一些理论学家敏锐地感觉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将来临,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以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为例,2006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与2004年全球产业结构相比,服务业要高出2个百分点,农业比重低2.7个百分点;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相比,服务业比重要高出8个百分点,农业要低4.7个百分点。 二、可资借鉴的发展对策 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这个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手段,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这些经济举措对推进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欧美发达国家以科技促进经济增长,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前,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但国家没有明确的科技产业政策,科技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处于自发阶段。第二个时期,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通过几年的实践,政府对于如何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完善了科技产业政策。如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方针,极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第三个时期,在人均GDP达到9266美元跨入高收入行列之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形成完整的产学研体系,建立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如美国在1980年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贝赫—多尔法案》,1986年出台了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史蒂文森—怀德勒法案》。亚洲“四小龙”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收入水平较低,注重以技术引进、模仿、创新来提高科技竞争力。第二个时期,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开始注重自主研发,走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的发展道路。如韩国1990年出台了《战略部门技术开发计划》(1989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台湾地区1986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十年长程计划(1986~1995)》(1987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第三个时期,步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以后,更重视自主创新。如亚洲“四小龙”在引进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协调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注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同水平的重要体现。从上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到上世纪70年代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在第三产业内部,以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房地产等为支柱的服务业,以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等为内核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在第二产业内部,迫于石油危机的压力,这些国家加快了以汽车、宇航、微电子、半导体、机电产品等为代表的低能耗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取代了传统产业。如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后,不但二、三次产业比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也出现了重大调整。以台湾地区为例,1987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是5∶47∶48,到1992年进入高收入地区行列时三次产业结构为4∶40∶56。工业产业重点发展技术程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的行业;服务业以金融、保险、房地产为主体,发展较快,五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香港在这一阶段致力于“经济服务化”,制造业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域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中国内地特别是华南地区的贸易转口港和服务中心。新加坡在这一阶段,以建设肯特科技园为标志逐渐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有增长潜力的服务业,成为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三)注重推进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接受了新的国家管理理念,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西方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快速发展。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后这个阶段,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迫使各国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宏观经济手段。如美国进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英国从第二次国有化运动到新私有化运动,改革国家福利制度;法国和德国开始完善新的计划干预体系;日本围绕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重建财政和金融制度。亚洲“四小龙”虽然采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由于独特的历史传统,除香港外,它们的社会经济制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仍有很大的不同,重视建立公营企业和经济计划。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但是到了80年代,由于原有产业优势逐渐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增速趋缓,发展后劲不足。此后,也就是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政府注重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大规模调整经济社会关系,减少干预,推进公营企业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增进资源配置效率。 (四)注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新城作为城市发展新空间、经济增长新载体,是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但是针对不同的区域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新城建设功能定位也不同。英国虽然早在1945年就成立了新城建设委员会,但真正树立新城建设现代化理念是在70年代末,即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后。当时,英国各大城市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衰退现象。新城建设的目标由二战后仅仅容纳大城市过剩人口和工业,转向协助大城市恢复内部经济,成为集生活、休闲娱乐和工作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域,缓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法国的巴黎新城建设基本上与法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的时间同步。巴黎新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整合就业、居住、服务功能,重新构建、组织大城市郊区功能布局,真正形成自立性的城市,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从功能定位来看,巴黎新城建设与英国不同,不是分解中心城区职能,而是以吸纳新增城市人口为主要职能,避免人口向中心城区过度聚集。日本新城功能定位,不同于巴黎新城和英国新城。除了筑波科学城外,日本70年代中期以前的新城开发基本上都是“卧城”,主要是为了解决巨大的住宅缺口并克服小规模土地开发效率偏低的问题。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人们对“卧城”的城市服务功能要求提高。而此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加快,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研发生产一体型转变,生产方式走向多元化、高科技化,由此推动了企业和研发机构向郊区转移,这对新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城建设在70年代中后期,转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成为职住平衡的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如“森之里地区”开发,确立了住宅、自然公园和大学研究三大功能区;港北新城通过用地调整,安置一定的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多功能综合化趋向明显;筑波新城通过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地域城市功能发展,进而促进自身综合实力增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城基本上是建在半城市化区域内不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新城建设最初主要是以工业开发区形式出现的。以韩国、台湾、新加坡为例,当它们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开发区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滞后于新城发展需要。为了解决“有业无城”的困境,政府适时推进工业开发区的社会事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城,吸引人口聚集,疏散中心城区人口,成为新城建设的重要时期。韩国1989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当时的汉城新城建设高峰期在1989至1994年间,相继建成5座卫星城。这些卫星城注意发挥地利优势,努力向现代标准靠拢,确保新城真正具有吸引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研究室) 来源:《前线》杂志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