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回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思考发展战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07: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景学成 面对当前波折不定的全球经济金融环境,不禁会想起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前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金融战略的缺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四小龙模式不仅是亚洲主要国家的骄傲资本,也是国际机构极力推崇的改革发展样板,整个亚洲市场和主要国家弥漫着乐观情绪,一些国家忽略了危机和隐患,没有也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失。亚洲经济模式偏离性自满,表现在经济增长或经济结构过于向单一行业或产业倾斜,形成房地产、股市价格持续走高和政策倾斜。 对国际对冲基金投机策略与技术的潜在威胁缺乏警惕是一个深刻教训。国际对冲基金的准备并非一夜之功,对金融安全的冲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亚洲国家在经济繁荣时期盲从于外部,过度开放,自身急躁改革;危机来临时,又低估了投机风险。比如泰国,为维护泰铢汇价,曾孤注一掷地投放其仅有的100亿外汇储备,但国际投机资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泰铢,泰国央行根本无力稳住汇价。 亚洲银行体系管理落后与风险监控不足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体系的不配套,也导致危机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笔者当时作为人民银行的研究人员参加30国央行会议,在与泰国央行资金管理官员接触时了解到,泰国一些商业银行全然没有关于贷款和业务流程的必要文字材料。所以,货币与银行危机同时爆发,使金融危机积聚、蔓延并恶化。显然,这些国家忽略了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和金融体制风险管理的脆弱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导火线,就是外汇储备短缺危机。在国际短期资本突然撤离时,由于外汇储备缺失,无法抵挡货币先升后贬的剧烈动荡。 市场信心也可以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近来亚洲国家在金融过热时的敏锐应对不断引起外国评论或指责,其实质是外国某些势力在用舆论创造投机气候和条件。 回想10年前,一些亚洲国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在危机中,一些亚洲国家曾采取相互担保和拆借的做法,但是力量单薄,杯水车薪,它们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紧急援助。而IMF提供紧急援助时附带的条件十分苛刻,甚至引发了该地区民众对这个机构的强烈反感。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亚洲需要推出一个独立的危机救助机制,加强地区金融联系。东盟和中日韩“10+3”机制提出的“清迈倡议”就体现了新思路下的防备策略。它建议在两国间个别协商,发生货币贬值时,双方将外汇储备相互通融以解燃眉之急。今年上半年举行的“10+3”财长会议还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外汇储备库,当任何一国在面临货币危机时都可动用。这样的决定,不仅是为防止金融危机的“悲剧”重演,而且意在充分利用亚洲外汇储备的优势,为稳定东亚金融秩序作出有效的应对。这也标志着亚洲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