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08:44 中国经济时报

  -吴海峰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开发战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国策。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根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四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调整县域经济发展方向,采取必要的相关措施。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贯彻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开发战略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在宏观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自古“郡县治,天下安”。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也有不少教训,最大的教训就是忽视了环境保护。一些县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尤其在工业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环境,高耗费、高排放、低利用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不仅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给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以往县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严重环境污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区分不同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结果呈现出“遍地开花”的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布局。工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规模的企业聚集能带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降低和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从而也有利于提取较多的企业赢利用于环境保护。乡镇企业的聚集,还有利于大大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如十几家企业在一地共用一个污水处理厂,就比分散的企业各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成本小得多。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布局的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使污染源成倍甚至是几十倍地增加,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的蔓延,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开发战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国策。我国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以前通常限于地理上的空间范围,如东部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

中部崛起等。而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使区域发展理念超越了简单的地理空间范围,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落实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开发战略。只有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调整产业方向,引导企业合理区域集中和规模经营,才能避免走“遍地开花”办乡镇企业的老路,才能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才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需要根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四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来调整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1.优化开发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如,从国家宏观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沿海地区是优化开发区域。各省内也有优化开发区域,如,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太行山前资源性工业产业带、沈阳—大连工业走廊、济南—青岛工业走廊、南昌—九江工业走廊、绵阳—成都工业走廊等。在这些优化开发区域中,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放在首位,继续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如,我国中部各省,除北京和珠江三角洲外的京广铁路沿线、陇海铁路沿线、除长江三角洲外的长江沿线,等等,总体上可以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在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和充实基础设施,努力改善投资创业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3.限制开发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如,长江中上游生态功能区、黄河中上游生态功能区、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南北水调水源保护区、蒙古草原生态功能区、淮河生态功能区、太行山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等。在这些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要降低城镇建设强度、降低工业发展强度,要加强植树造林和保持水土,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和
超载
人口逐步有序向外转移,不断完善生态功能,逐步建成为国家的重要区域性生态功能区。

  4.禁止开发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在禁止开发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开发活动。在这些地区,产业的发展应以生态建设为主体,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并实现特色农业的生态化和旅游业的生态化,促进生态建设与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协调和共生共荣。由于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要求高,就不要鼓励“愚公移山”,而要积极引导“愚公搬迁”。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限制开发区域、还是禁止开发区域,都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要强化对农村潜在移民的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规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谋生的实际本领。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