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新农村新农民 正在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 14:51 《中国商界》杂志

  文 / 张晓山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有产业支撑。在农村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创新农业体制机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挖掘“容人之量” 拓宽“增收之道”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更重要的是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如果只是生产原料出售原料,农民的收入无法有较大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购买力水平普遍提高,对食品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受消费者需求的驱动、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围绕着农业生产,已经派生出很多相关产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不断涌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也不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农产品的供给从田头走向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结果是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初级产品生产者)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或分享初级产品进入二三产业后的增值利润,这是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一个大问题。

  扩展农业产业链条也就是增加农村就业的过程。在农产品加工业中,许多产业往往是劳动力高度密集的,但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扩展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每多一道工序,就多一道增加值,多一层就业。发展现代农业,能够挖掘农业生产多领域的“容人之量”,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产业链的扩展和形成才意味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这种扩展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现代经营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从事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和营销的农户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需要为其产品的销售提供完整、准确、迅捷的市场信息,更好的市场营销渠道;需要有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质量检验检测机制;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出品牌,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力。为此要有相应的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要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在这一进程中,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都有其发展的空间,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
和谐社会
的长远目标来看,应更注重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扩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的组织载体和经营形式。

  农场主的社区 走内涵式道路

  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有的人认为小规模的农户经济无法发展现代农业,除非极大地减少农村人口,在农村留下少数农场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换个说法就叫做农场主的社区,住的是农场主,不是小农户。应该说,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要形成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只留下少数农场主的局面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即使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农村人口减少一半,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三亩多,因而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在探索规模经营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经营的规模如何界定。列宁在91年前分析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时曾指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主要路线就是按土地面积计算仍然是小规模的小经济,变成按生产的规模、畜牧业的发展、使用肥料的数量、采用机器的程度等计算的大经济。土地的数量只能间接地证明农户的规模,而且农业集约化进行得愈广泛,愈迅速,这种证明就愈不可靠。只有农户的产值能够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证明农户的规模,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证明。列宁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现今农业的规模经营仍有指导意义。一个农民原来种3亩地,以后扩大到种20亩地,种植的作物不变,投入只按比例增长,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外延式的规模经营;一个农民还是种3亩地,但通过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降低劳动投入的比重,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导致产出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收入,这就是内涵式的、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的规模经营,这种规模经营在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可能更有应用价值。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专业户的发展实际上走的就是这种内涵式规模经营的道路。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新型农民。在中国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中国农户的构成已经出现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并存的局面。从变动趋势看,纯农户不断减少,兼业户大量增加,专业农户正在兴起。中国农村出现的各类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是在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从事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终极目标。一年多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进展令人瞩目,这方面的进展将为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谁坑农、害农,一票否决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政府要有科学执政的理念和相应的政策取向。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按照市场规律去做,解决农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干预经济活动本身。如有的地方政府在办农博会时,政府搭台办会,提供贵宾接待、安全保卫、交通疏浚、新闻宣传等服务功能,具体展览事宜则由参展的企业和农户负责,设施也都是个人的。

  政府在发展农业方面的政策要保持延续性和前瞻性,政府的各届班子应一届接着一届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避免“领导换,主意变”。

  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原始积累阶段,应发挥能动的带动作用,如在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起步阶段给予支持,加速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进程。

  政府在处理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时,应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如有的地方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动态管理,评比当地的优秀龙头企业家,谁坑农、害农,一票否决。

  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农业经济顾问,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农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农村组织与制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