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面临转型的海外华人经济:3个转型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 00:40 中国经济周刊

  我如何引领新侨归国投资

  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 林文镜

  新侨,特指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新华侨,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1000万人左右,平均每人约积累下10万美元的财富。以我的家乡——福建省福清市为例,有大约30万新侨,积累下的资金,就是300亿美元。他们在国外大多从经营餐馆、加油站、小超市起步,而且平均每人每年还通过各种渠道寄回家乡的资金约在1万美元左右。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老侨,应当有帮助新侨经济转型,促成新侨力量快速壮大的胸怀与责任感,因为这是既利新侨又利中华民族的好事。

  回乡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的二十年中,我发现正在成长的新侨力量和新侨存在余资被大量浪费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单个新侨的资金是单薄的,无法做很好的项目投资;新侨缺乏经商和创办实业的成功经验;新侨在国内的亲朋也欠缺投资意识和创业经验。

  在这基础上,我开始探索如何集合新侨力量参与祖国建设,同时让余资得到保值增值。

  12年前,我在家乡发现了一个可以建设国际大港、国际物流中心和大型重

化工业基地的江阴半岛。这个前有可建100个以上5万吨至30万吨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后有5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平坦腹地,可建堆场、物流中心、重化工业基地的岛。我做过测算,在这里投资建港的成本,仅是新加坡建港成本的1/60。这里是祖国大陆离台湾地区距离最近的建港区,台湾地区的港口已超负荷运转,又找不到可建良港的资源,因此台湾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借助江阴港。因此,我提出将此建成海峡两岸共用大港。

  新侨经济转型,目前面临着一大瓶颈就是资金少,难以投资大项目。在组织新侨投资江阴港获得成功后,我又带着新侨走出

福建到祖国各地去进行尝试。新侨投资的领域遍及地产、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旅游、第三产业等领域,新侨给这些地方的公益捐款也已突破1亿人民币。

  从目前看,先期投资的新侨都获得了成功,这使得新侨投资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几乎每天都有新侨来电或登门希望我给他们推荐投资项目。

  为了解决新侨余资,我建议政府按照严格的市场运作模式,成立一个新侨银行,让新侨们把钱投在这个银行里做股东,通过这个银行,把更多的新侨资金都用到祖国的建设中。这样,通过投资银行偿还机制,新侨一方面能使自己的余资得到保值、增值,一方面还能在国外源源不断地赚钱,源源不断地把钱存入新侨银行,通过新侨银行参与到祖国的建设。

  现在是成立新侨银行非常好的时机,因为通过这几年的治理,目前,国内银行的效益渐好,多家银行排名都进入了亚洲前十位,在国际上的形象大幅度提升,这对于建立新侨银行的国际认知度和提升海外华侨参与度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我认为,这件事情意义深远,可以惠及全球华侨,只有祖国的公信力才能承担起组建新侨银行的重任,籍此把新侨的心、新侨的钱、新侨的力量都永远留在祖国。当然,如果能够成立世界华侨华人投资总会或联合总会,以此为载体和平台,积极推动积聚华侨,尤其是新侨资金回归,那更是功到自然成的喜事。

  我们敢于挑战欧美名牌

  西班牙西非娜国际集团董事长 张甲林

  1990年,在我旅居西班牙第8个年头,开始由饭店经营转行到时装经营。

  当时,在巴塞罗纳特娜伐喀大街(即现在的华商批发一条街),开了旅巴华人第一家服装批发公司。公司经营以各种丝绸面料为主的时装,当时进口及批发量极大,被同业戏称为“丝绸大王”。

  由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管理粗放,品质控制不严,从1993年开始,便问题丛生,纠纷不断。1995年开始,大量华商进入服装行业竞争加剧,我则利用做工业产品与西工业界建立的联系,很顺利的转入了职业服行业。经营行业的被迫转变,并不代表经营理念及模式的转变。

  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在外扰内困的情况下面临破产。

  面对窘境,我开始总结思考:用营销学中的2/8原理,分析日益萎缩的市场,做出了“重点发展买80%商品的20%大客户身上,放弃购买商品20%的80%小客户”的决定。之后,商品供应、品质、服务,都得到很快的改善,公司开始具有特色,市场日益恢复。

  通过经营实践,我看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这也引导公司开始走向品牌战略的道路。

  为此,我们制定了同等品质最低价格,同等价格最优品质的价格政策。确定以小搏大的经营战术:把资金集中到劳动保护与安全行业的几个职业板块中。

  随后,公司开始了扩大市场份额的计划。我们的体会是:了解该行业的市场结构;了解该行业习惯常用的营销模式;了解该行业产品与价格变化规律;了解该行业的营销网络及确定适合自己的营销网络形式;选择进入市场最佳时期与最佳切入口;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广告方式。

  随着品牌战略的实施,公司带来的效用是极其明显的:在许多特大企业以强势资金与规模,进入劳保安全行业,竞争加剧,而不少中小企业一筹莫展时,我们的营业额从2002年开始,连续4年以40%的速度增长。

  由于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整个劳保安全业和相关行业,也要求公司能提供更多更广泛的行业商品,使公司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过剩现象。

  对此,我们开始了有计划的持品牌优势推进企业扩张。先是以现在经营的行业向欧盟国家扩张。

  通过对德国、英国、荷兰调查发现:德国对劳保产品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但竞争剧烈,市场非常成熟。而荷兰的制造业不算多,但是餐饮业非常发达,我认为公司最新开发的高科技面料厨师系列就可以在这里打开一个市场。

  分析发现,公司在价格和设计上的优势都很明显,比较欠缺的是当地的配送物流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对此,我们计划与中国的国内公司合作,在鹿特丹港建立北、西欧的配送中心以及子公司,从中国运送到鹿特丹港,再由鹿特丹港分送到荷兰本土、英国和德国北部。

  与此同时,在西班牙本土与中国公司合作,建立一个劳保安全商品企业群体,利用现有的市场体系与网络,持现有名牌与新建相关品牌优势将商品种类迅速扩大并推入市场。

  崔龙吉把工业园建到了俄罗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年初,大量在俄罗斯做零售生意的中国人清货回国的同时,俄远东地区的乌苏斯克市的一大片旷野上,推土机突突的马达声划破了千年的沉寂,一个新型工业园区已见雏形。这是中国企业建设的第一个境外工业园。

  工业园的主人是东宁吉信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吉信集团)总经理崔龙吉,由当初一个从事

零售业务的“倒爷”,转而成为企业集团的老总,由集团的老总,再“晋升”为工业园区的实践者,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当时不懂俄语,也没有资金,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人家都说我‘胆儿大’。”提起当时的情景,崔龙吉一脸的开心。他说,从1991年末开始,中俄民间贸易真正火了起来,而他也在俄远东地区挖到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桶金”:用不到3000元人民币的牛仔服装赚回来6000多元。

  之后的10多年里,崔龙吉在边境不知疲倦地奔波往来,生意也越做越大。

  2002年9月,崔龙吉的乌苏里斯克市吉信旅游鞋厂正式成立。 该厂总投资279万美元。

  鞋厂引进温州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拥有皮鞋生产线、旅游鞋生产线、拖鞋生产线、雪地鞋生产线、胶鞋生产线十四条,年生产各种鞋类1000万双。

  对于这种模式,崔龙吉称之为 “南联北开”:“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有效减少成品进口俄罗斯的手续,合理规避‘灰色通关’;二是俄有大量的闲置土地,且建厂的用地成本小;三是可以根据俄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的款式、价格,这要比出口成品鞋灵活得多。”

  崔龙吉表示,“针对俄罗斯国情,我们有目的地进行了战略调整,从销售行业向生产企业转变,把企业建在俄境内,这有效地规避了突如其来的商业风险。

  吉信集团越做越大,崔龙吉的想法也越来越多。2006年底, 由吉信集团与浙江康奈集团累计出资20亿元联合开发的境外工业园远东康吉工业园在俄罗斯乌苏斯克市开工建设。

  崔龙吉说,在俄罗斯建设的经贸合作园区总占地两平方公里,将主要引进浙江温州的皮鞋、眼镜、打火机等制造行业的企业,以及在国内市场饱和、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其他行业企业,这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中国企业将通过发展境外工业贸易园区,迈开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