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日本经济的竞争力衰退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 11:40 《中国金融》

  - 元桥一之

  近几年,日本的经济形势渐趋乐观,但由于低出生率问题不断加重,因此,从中长期观测,日本经济的前景绝非一片光明。掌握竞争力的状况对于研究日本经济的未来非常重要。在此,笔者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进行的有关劳动生产率和创新的分析结果,对未来日本经济的竞争力加以预测。

  有关宏观层面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首先,回顾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对目前的经济复苏进行定位。从整体宏观经济来考察,日本的增长率在 1975~1990年间平均为4%,在1990~2004年间下降至1.3%。近几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2004年为2.3%,2005年为2.7%,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日本目前的经济复苏不过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低增长时期的一个环节。

  经济增长率可以分解为资本、劳动力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TFP)的增长率。根据乔根森和野村(Jorgenson & Motohashi,2005)的分析,1975~1990年日本的TFP增长率为1.5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0.59%,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TFP的计量存在着由于数值种类(宏观层面推算和分产业推算等)和推算方法(例如是否测定生产要素的质量)不同而导致的差异,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推算结果,但是所有推算结果都显示出日本的TFP增长率在降低(见表1)。

  为了运用劳动生产率指标就日本各产业的

竞争力水平与东亚各国进行比较,RIETI开展了东亚劳动生产率课题(ICPA课题)研究。该课题为了计算可比较的不同产业的TFP,完善了日本、美国、韩国、台湾、中国等五个地区的投入产出表以及就业、资本存量等相关数值,通过TFP的国际比较,衡量日本的产业竞争力。

  该课题在宏观层面的推算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地区的推算期间不同,所以将各地区期初和期末分别与日本的基准值1相比较的生产率水平和整个期间的年均劳动生产率增幅制成一览表。例如,表2中看到1982年中国的TFP水平是日本的50%,而 2000年上升到了66%,整个期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增幅为2.04%。中国、韩国、台湾的劳动生产率增幅都高于日本的0.42%,说明上述地区在劳动生产率水平方面已经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另一方面,与美国相比较,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原本就高于日本4个百分点,而上世纪最后20年间其差距进一步扩大到8个百分点。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增幅出现下降,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却在90年代后半期出现加速增长。

  研发活动及其效率

  有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TFP增长率降低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对下降,是由企业创新活动的低效率而导致的。

  日本民间企业的研发经费虽然近来呈现增加的趋势,然而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90年代上半期曾一度出现了负增长。与80年代维持在5%~10%的增长率相比,90年代以来已经跌至5%以下,研发投资额的增长正在下降。针对研发投资的边际生产率下降的说法,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企业活动基本调查所得到的企业层面的单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后半期与90年代以前相比,日本研发投资的边际生产率并无重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从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来说,可以认为,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的TFP增长率下降,更多地是由于研发活动量的问题而不是质的问题。

  虽然如此,日本的企业经营者常常反映研发投资的创新效率在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企业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RIETI于2004年2月进行的《外部合作研发的实况调查》,在研发活动所重视的项目中,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列举较多的是“融合市场或需求的研发”和“缩短开发到产业化的时间”。近年来,IT领域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东亚各国的追赶等来自全球范围的创新活动的竞争日趋激化。处在这种形势之中,更加要求企业的研发部门迅速开发出准确捕捉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可以推测,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求研发投资短期获利的愿望不断增强,愿望和现实间的差异就演变为对研发效率降低的感觉。

  在市场竞争激化的同时,进行创新活动所需技术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为了开发出划时代的商品,企业需要致力于基础性研究以及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的研究。处在这一背景下的日本企业在与研发有关的外部合作方面展现出活跃的趋势。日本的创新体制一向以大企业的自主开发为特征,而在外部合作模式中,研发型中小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实际上,在有关研发的外部合作方面,与大企业相比,高科技创投企业等小规模企业创造出了更为巨大的成果。

  IT革命和日本经济

  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动向将对企业层面的 TFP带来重大影响,而技术创新活动是偏重于制造业的活动。在讨论宏观层面劳动生产率的时候,有必要研究它与非制造行业的服务创新活动和企业的组织革新等更广泛的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此,笔者将对与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关系密切的IT产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首先介绍的是乔根森与野村(2005年)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对IT产业在美国经济复兴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IT产业创新对宏观层面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来自IT产业和IT应用产业的贡献。计算机等IT 产业促进了技术变革,同时对宏观层面的劳动生产率走向做出了相当程度的贡献。此外,IT产业的技术变革改进了IT应用产业业务流程的效率,对提高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做出了贡献。

  如表3所示,日本宏观层面的TFP增长率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下降,这一趋势在90年代后半期进一步加强。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9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TFP 增长率却有所提高。考察其结构发现,日美两国的IT产业对TFP增长率的贡献程度均在提高。也就是说,IT创新活动的进展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效果在日本也有所显现。但另一方面,日本IT应用产业的TFP增长率却大幅下降,导致了宏观层面劳动生产率增幅的降低。

  阿特罗斯迪克(B·K Atrostic,2005)等人对此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在共通的框架基础上,他们对日美两国企业层面的信息网络的劳动生产率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企业中,充分利用了信息网络的企业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比未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企业高2%;而美国企业中的该差异为4.4%,是日本企业的两倍以上。由于日美两国信息网络的普及程度未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日本企业在IT的应用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此外,仔细考察信息网络的内容后发现,日本企业的内部网络对其劳动生产率的效果为2.4%,企业之间的网络的效果仅有1%。其原因在于,日本的许多中小企业虽然根据交易对方企业的要求引进了新的企业间信息系统,但又未能予以充分利用。

  日本企业对IT利用滞后存在若干原因。其一是伴随引进新信息系统而来的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变革得不到顺利进行。IT系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工具,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就形同虚设。例如,为了成功地引进

供应链系统,需要进行零部件的兼容性和生产流程调整、供应商的清理和集约化等庞大的操作。只有通过公司共同参与,引进IT系统的收效才能成为现实,然而日本的企业在这方面却常常遇到各种抵触而使业务变革无法进行。此外,日本企业的IT系统各自为政,无法实现公司整体的合理化。即使财务会计系统、订货和接受订货系统、营业支持系统等部门各自的IT系统的运行良好,如果公司不从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它们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日本企业历来实行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自上而下的改革自然难以推进。

  结 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率的停滞现象是否是由于竞争力降低而导致的?对此笔者运用劳动生产率的有关分析进行了检验。根据宏观层面增长要素分析的结果,日本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很大程度来自劳动力投入减少的影响,同时也看到 TFP增长率下降的影响。此外,对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分析表明,中国、韩国、台湾等东亚各地区正在追赶上来,同时与原本劳动生产率水平就高的美国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通过对作为劳动生产率决定因素的创新活动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存在的问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研发投资的增幅出现了下降;在与IT产业的关系方面,日本企业对 IT技术尚未充分利用。 -

  作者系日本产业经济研究所(RIETI)教职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 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