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全球经济:失衡与均衡的经济学分析(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学人专栏 -王宇

  二、关于均衡的经济学分析

  (一)均衡的表现

  2002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但是,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是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实现了较低的通胀率下的较快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为什么能够在失衡中保持较快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界经济在失衡中保持着一种动态均衡,一方面失衡因素与均衡因素在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失衡力量与均衡力量在同时发挥作用,

  (二)为什么均衡:理论分析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在哲学意义上,不平衡是绝对的、常态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在当今世界,除了一些极端封闭的国家外,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面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只要各国自然资源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报酬不同、面临的冲击不同,就有可能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经常账户顺差,在另一时期内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并且,一些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又同时表现为另外一些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因此,从本质上讲,失衡与均衡是同时存在、相互转化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失衡走向均衡的过程。

  (三)为什么均衡:互补性与竞争性

  经济学理论表明,当失衡双方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时,失衡就成为一种动态均衡。当前美国与亚洲国家经济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一是美国与亚洲国家各有经济发展特点。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着先进的技术、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发达的

资本市场,并且劳动生产率最高;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美国与亚洲国家各有比较优势。亚洲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亚洲国家储蓄多、消费不足;美国消费多、储蓄不足。亚洲市场劳动力充足,美国市场资本充裕。这些分开来看是不平衡,整体来看则为平衡。

  三是对失衡的调整需要美国与亚洲国家共同努力。(1)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需要降低国内总需求水平,控制过度消费、适当减少进口;亚洲等发展中国家需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适当增加进口。(2)美国等发达国家需要提高国内储蓄率;亚洲等发展中国家需要降低储蓄率。(3)美元需要对亚洲国家货币适当贬值,以减少对亚洲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亚洲国家货币需要对美元适当升值,以减少对美国的商品出口。

  (四)为什么均衡:双循环与双依赖

  世界经济在失衡中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在国际市场的快速流动。在过去20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长速度为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7%,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速度为14%。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快速流动,形成了国际经济金融中的双循环和双依赖关系,成为重要的均衡因素。

  关于双循环。(1)亚洲国家为了实现赶超战略、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为了积累外汇储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出口增长率,形成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由于2000年-2004年欧洲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些顺差主要为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2)亚洲国家为了追求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为了保持储备资产安全(包括维持美元汇率稳定,避免储备资产损失),又将由贸易顺差转化成的外汇储备资金重新投入美国金融市场,弥补了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维持了美国国际收支平衡。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6659亿美元,当年资本净流入为8218亿美元。实际上,自从1995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恶化以来,几乎每年的外国资本流入都大大超过美国经常账户逆差。(3)正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吸收了亚洲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亚洲国家资金回流弥补了美国经常项目账户缺口,使国际金融市场达到了一种动态均衡。

  关于双依赖。(1)在商品市场上,美国经济有赖于亚洲国家的制成品和消费口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亚洲经济有赖于美国商品市场来吸收其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积累外汇储备。(2)在金融市场上,美国有赖于亚洲国家的资金流入来弥补储蓄缺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有赖于美国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进行储备资产投资。

  三、市场力量推动世界经济从失衡走向均衡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能否持续。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对失衡的调整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因素:一是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即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能否降温。二是美国财政赤字能否减少。三是亚洲国家能否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四是欧洲和日本经济能否继续较快增长。从目前情况,各方力量都在推动世界经济向着均衡的方向调整。

  (一)美国资产价格回落

  如前所述,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改变了美国的储蓄战略,恶化了美国的投资/储蓄关系,推动了美国储蓄率下降。要解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从2004年6月起,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实现经济“软着陆”,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利率,两年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25%升至5.25%,对于储蓄短缺、资产依存度极高的美国经济来说,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于抑制过度消费。并且,作为对紧缩性政策的回应,美国房地产市场从2006年春季起逐步降温。2006年6月份美国住宅建筑投资下降了17.4%,为5年新低;8月份新房开工量环比下降6%,为3年新低;9月份房屋建筑商信心指数下跌至31,房地产价格下降可能促使居民个人储蓄率上升,从而减慢居民支出增长,缩小经常项目赤字。

  房地产市场降温带动美国经济放缓,2006年10月份,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不过,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初见成效,最近美国住宅建筑投资出现了复苏迹象,2006年11月份,美国新房销售量和价格明显上升,新房销售量按年率计算为104.7万套,比上月增长3.4%。2006年12月份新房销售上升4.8%,显示本轮自1990以来最严重的房地产市场衰退正在走出低谷。就目前的情况看,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的所有资产价格都出现了回落,预示着美国经济的调整已经开始。美联储主席伯南科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趋缓可能提升未来两年美国的储蓄率。同时,房地产市场复苏将有利于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二)美国财政赤字减少

  1998年,克林顿政府实现了美国财政预算转亏为盈。2000年布什政府上台后,继承里根经济学的传统,大力推行减税政策,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而

伊拉克战争和反恐需要则使美国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2004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130亿美元,占GDP的3.6%。财政赤字问题的存在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国内需求,增加了消费,减少了储蓄。

  要降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必须减少财政赤字,为此,美国政府通过多种政策削减财政赤字。从2005年起,美国财政赤字问题开始缓解:一是美联储连续15次提高美元利率,加息不仅利于增加储蓄,还有利于减少政府支出。二是布什政府坚持不懈地实现力度较大的减税政策,尽管在短期内减税有可能扩大预算赤字,但是根据“拉弗曲线”效应,长期来看降低税率有利于扩大税基,增加税收。从目前的情况看,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已经部分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提高了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同时,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2005财政年度中,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下降为3186亿美元,为2002年以来最少的一年。2006年财年,美国政府预算赤字进一步下降为2480亿美元,比2005年减少了71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1.9%。在2007财政年度的头四个月里,美国财政赤字为42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57.2%。其中,政府税收增加了9.7%,达834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政府开支仅增加2.1%,总额为8763亿美元。由此可见,税收大幅增加是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亚洲国家扩大内需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许多亚洲国家认识到,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出口及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已经失去效用,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外需转为内需。因此,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

  最近日本政府提出改革方针,即从供给市场的改革入手,促进消费和就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日本经济强劲复苏,国内市场需求扩大,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日本国内市场吸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以减少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压力。

  最近印度经济的崛起引起全世界的注目,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有利于亚洲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依靠技术落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印度的经济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依靠技术型人才所从事的高技术产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速大都是依靠制造业的大量出口;印度的服务业出口却起了关键性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一般都伴随着投资率提高;印度的个人消费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了很大份额,消费增加是印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通胀下的较快增长

  从根本上讲,失衡问题能否缓解取决于世界经济能否继续保持低通胀下的较快增长。就目前的情况看,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全球资本流动、贸易扩大和产业转移,使世界经济增长潜力得到了更好发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基本保持了低通胀下的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到5.1%,其中,美国为3.4%,欧盟为2.8%,日本为2.6%。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7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6%,其中,中亚地区为10.3%、东亚地区为8.0%,南亚地区为7.7%。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在经历了连续4年持续增长后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这将有助于对失衡的调整。

  四、结论:失衡调整过程也是世界经济纠错和成长的过程

  (一)失衡也表现为动态均衡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调整已经不可避免,调整的过程将非常痛苦,世界经济将经受再次面临衰退甚至崩溃的考验。这种观点可能过于悲观,就目前的情况看,失衡因素与均衡因素,失衡力量与均衡力量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再加上失衡双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共生性,因此,失衡也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从长期看,失衡不可能无限持续,调整肯定不可避免,但是,调整的过程也是世界经济“纠错”和“成长”的过程。就像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依靠市场力量克服了“滞胀”,迎来低通胀、高增长的90年代一样,今天市场力量也将推动世界经济从失衡走向均衡。

  (二)失衡可能与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关

  通过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失衡可能与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关。创新会通过市场价格调整等形式,推动已有的经济均衡和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这个变动和调整的过程就是从失衡走向均衡的过程。

  具体讲,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结果或推动了经济增长,或突破了技术瓶颈,或创造了超额利润,这些增长和突破都要求对已有经济结构或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比如,工业革命后,纺织机的发明引起棉花和纺织品价格大幅波动,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加剧了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但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世界经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又如,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西德迅速崛起,向美国的经济霸权和美元的金融霸主提出挑战,再一次打破了世界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走上多极化的道路,进入全球化时代。

  从目前情况看,市场力量正推动世界经济从不均衡走向均衡,这是世界经济能够在失衡中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各国政府也正在为消除失衡进行着各种努力,包括国内宏观政策调整和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五、最新进展

  2007年4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美国、日本、沙特、中国和欧元区国家达成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在欧元区和日本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改革、改善沙特等产油国的投资,以及降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

    相关链接:

    全球经济:失衡与均衡的经济学分析(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