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中日贸易争端如何收场?

2001年07月04日 08:58  千龙新闻网 

  聂依匆/文

  3日至4日,近50名中日两国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官”在北京就历时已近三个月的贸易争端进行正式磋商。据分析人士推测,本次磋商更多的是日本方面针对国内外的不满做做姿态而已,很可能谈不出什么具体的结果。但是,从长远看,系铃人为了不使自己的利益蒙受更大的损害,恐怕还是要硬着头皮,出面结束这场由日方挑起的并不光彩的贸易事端。

  以邻为壑,旨在暂时转嫁国内危机

  分析这场争端如何收场,首先应该看到,争端最初的起因,不过是日本政府为了转嫁国内政治危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只有37.78万平方公里。贸易是日本的立国之本,进口和出口一直是日本的生命线。在此次争端涉及到的蔬菜方面,日本原产蔬菜不到10种,绝大部分是从外国传来的。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农村人口的不断下降,日本国产蔬菜迅速减少,其蔬菜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进口,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长期的事实。

  但是,日本为什么要突然于今年4月份针对主要来自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等三种农产品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呢?

  实际上,就在日方尚未启动限制进口措施之前,日本海关便对中国蔬菜采取了变相限制进口的“每日限量检疫”措施,使得从中国运来的大量上好的蔬菜在日本口岸等待检疫的期间变质腐烂。

  贸易壁垒的背后是政客的政治目的。在日本,农村地区一向是自民党竞选的票田。为了保住自民党的这块较大的票田,自民党就必须随时观看农民的脸色,“顺应”农民的要求,甚至不惜采取短见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物美价廉的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根据日本官方发布的统计报告,2000年日本农户数为312万户,比1995年下降了9.4%,农村人口1346万人,比1995年下降一成以上,是1970年的一半。全职农户中一半左右的人家中没有青壮年劳力,60岁以上的老人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大军。7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呈现夕阳产业的趋势日趋明显。

  多年来,日本自民党为了争取农民的支持,一直利用执政党的地位,对农业生产实行补贴、保护的政策,使得日本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昂,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在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的经济惨淡后,以自民党为主的自民党、公明党、保守党三党联合政权陷于内外交困之中。

  面对预定于今年7月举行的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在自民党处于明显不利境地的形势下,日本政府选择取悦于日本小农场主的做法,以便在参议院即将进行的选举中继续获得支持,改变自民党席位不过半数的尴尬,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不振,国际地位下降,导致国民中的民族主义上升,失落感和焦躁感增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日本部分政客还想利用对中国采取严厉姿态来转移国民的不满。

  这一点似乎可以从日方在进口设限产品调查中采取国别歧视的做法中得到印证。此次日方选择的三种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而对主要来自其他一些国家的进口激增的农产品却不闻不问,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可靠消息表明,日本农民代表最初提出调查的产品,还包括美国的绿菜花、洋葱和韩国的西红柿等。比如,在过去几年里,日本番茄进口就增加了26倍,洋葱进口增加了近一倍。这些在日本的蔬菜进口量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同样给原有的价格带来很大影响。美国的某些食品在日本一再降价,使日本的竞争者不得不大出血与之硬拼。但是,日本政府对此连过问都不去过问,唯独拿中国的蔬菜开刀,其用心正在于借欺负中国农民而借以自我安慰。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一国在紧急情况下对进口产品设限,应该同对方进行充分的协商,不能采取歧视态度,要提供客观、公正、有说服力的调查结论和数据,并要考虑到紧急设限后对对方损失要予以补偿等。

  然而,熟知世贸组织规则的日本却连一样也没有做。

  手下留情,中国并不想打疼日本

  为了对日本临时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进行报复,中国决定对原产日本的汽车、移动电话和空调征收100%的特别关税。中国选择这三种商品实施报复是很有意思的。

  与世界各国相比,在中国看到的日本车并不多。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与德国等建立合资企业,本地生产的汽车成为主流。在移动电话方面,摩托罗拉[微博]、诺基亚[微博]、爱立信[微博]等欧美企业占有大部分份额,日本厂家的影响非常微弱。空调方面,则是中国国货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地位。

  正是由于中国在这三种商品上不依赖日本,而且进口额相对较小,因此才决定采取事实上近乎禁运的措施。

  更为值得玩味的是,中国选择的这三种商品对日本出口产业影响同样不大,并且更多地具有象征性的味道。尽管最终对日本挥舞起报复的拳头,但是这个拳头打不疼日本人。

  日本方面的统计显示,日本对华贸易额中汽车为452亿日元,占整个汽车出口的0.74%,手机为96亿日元,占整个出口的8%,空调为56亿日元,占整个出口的4%。上述三种产品在整个对华出口中所占的比率仅为1.8%。

  从中国选择对日本产业界影响很小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方并不想从根本上动摇中日贸易的发展态势。中方的举措,可以认为是对日本的警告,也可以认为是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中国重视同日本的关系的意愿。

  谁都明白,中国目前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有些中国国内媒体把此次争端形容为“贸易战”,实际上是没有看到此次争端的本质。

  尽管使中国菜农遭受巨大损失,但是,这只是一场争端,日本和中国目前都打不起“贸易战”。战争使一部分人兴奋,同时也必然使更多的人遭受灭顶之灾。

  事实上,就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中国选择报复的商品中,没有对日本单个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商品,这也许是重视对日关系的表示。

  和则两利,系铃人最终将解铃

  朱总理曾经自豪地说,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的物价将上涨2%。同样,对中国出口蔬菜进行限制,在致使绝大多数日本人不得不为每日的烹饪多花冤枉钱的同时,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日本菜农夕阳西下的局面。

  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无论对双边关系来说,还是对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从1955年便“入关”并于后来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日本,自然不会不知道公平竞争、市场共有的好处,也不会不知道贸易保护主义对其经济的长期损害性。

  中国受限的三种农产品的对日出口在中国的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日本限制进口对中国经济并不能构成威胁。但是,日本一定明白,中国将一定会在双边贸易中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这次中国手下留情,但中国的耐心不是没有限度的。

  去年6月,韩国限制进口中国大蒜,遭到中国50倍的报复回击已成为先例。如果日本最终对中国的三种农产品实行限制,那么,按50倍计算,日本将遭受到多大的出口损失呢?

  在本次争端中,中国政府已经表现出一种灵活的姿态,不希望事态扩大,而是希望以此引出日方的让步。日本一定不会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争端迟迟不能得到中国希望的结局,那么,中国的市场就会被其他国家的商品夺走,越来越多的日本厂家在中国就会失去立足之地。

  日本厂家去年向中国出口了4.7万辆汽车,只不过是日本向世界出口量的1%。但是,由于对华出口辆数比上一年增长了36%,而且正在快速增长,因此如果报复措施拖延下去,日本各汽车厂家在中国的命运将可想而知。

  据日本方面自己的统计,在2000年日本进口的一些产品中,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所占的比例已经相当高:比如,香菇占100%,鳗鱼73%,海菜76.3%,裙子67.5%,男衬衫81.4%,女衬衫75.3%,餐具79.9%,陶瓷器81.3%。由于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畅销,不仅日本的消费者节省了开支,而且,日本的经销商也大获其益,同时加快了中日两国的贸易发展。

  只要不怀偏见,每个人都能够看到的事实是:日本政府采取限制进口措施只能暂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同时损害了日本多数人的利益;这样做不仅有损于日中贸易关系,也不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

  所以,这场争端究竟如何收场?笔者的看法是,系铃人一定还会解铃,时间也许并不会太久。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场争端实际上涉及的金额并不大,只有区区1.5亿美元,在中日两国每年8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中是微乎其微的,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场小小的争端却是朝着错误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其间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足以令即将加入WTO的中国提高警惕。

  在WTO的框架里,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将要求每个国家敢于面对国内主张执行保护主义的力量。WTO的老成员日本轻易地向特别利益集团屈服,并不是好兆头。更为遗憾的是,这件事正好发生在美国扬言要以限制钢铁进口来满足国内的保护主义者的要求的时候。

  如果世贸组织的重要的成员国希望中国支持自由市场原则,而且遵守全球规章制度,它们必须率先树立榜样。同时,这场争端似乎也为即将加入WTO的中国泼了点冷水: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利益,不要过多地对这个庞大的国际组织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