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特许经营不等于“特许赚钱”

2001年07月03日 13:32  深圳商报 

  业内人士认为:从大势上说,连锁商业确实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机不可失;但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必须量力而行,切忌跟风,否则前些年百货“一窝蜂”的历史教训就会再度重演。

  即使在特许经营最为发达的美国,特许经营的失败率也高达45%,我国特许经营失败的例子更加屡见不鲜。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发展特许经营条件正日趋成熟,但要进一步发展商业特许经营,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陷阱之一:圈钱的风险

  许多自称“经验丰富,业绩不凡”的“洋快餐”企业,如果将其外包装剥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不但是冒牌的“国际货”,根本就不具备特许经营的资格。

  其实,有一种现象需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国际上知名的特许经营企业对被特许者的加盟条件越来越严,因为特许者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宁严勿滥,光有钱还不行,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并对欲加盟者进行严格的审查。“肯德基[微博]老人”条件多多,“麦当劳[微博]大叔”暂时不“许”。

  据介绍,美国在《连锁加盟法》、《连锁店统一加盟须知》出台之前,曾经出现过一些不法之徒打着特许加盟旗号诈取加盟金。在缺乏法律保障条件下,圈钱的道德风险是存在的。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出现类似企业,本身从未开过一间店,就大张旗鼓发展加盟店。在加盟者方面,也出现一些移花接木,利用总部的技术私自再开分店或把总部的技术传授给他人等等。这些都是特许经营的道德风险。

  陷阱之二:“冒进”与规模不经济

  经济学告诉我们,经营过程中确实存在规模经济,但若企业的自身素质尚未达到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水平,企业的效益与利润不仅不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长,反而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减少,这时就出现了所谓的“规模不经济”。与传统商业相比,连锁商业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高出好几倍,一旦总部有个疏漏,很可能酿成企业的大出血。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急于将加盟店的数量规模扩大。似乎加盟店的数量越多,自身势力就一定越强。其实在加盟店数量增加,企业影响增大的同时,企业的管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面对加入WTO的热浪中,国内连锁商业开始大规模“跑马圈地”,其中不少人抱着“廉价圈地,高价抛地”的心态,在管理模式、人才储备等条件跟不上门店发展的步伐时,这种心态就会犯“冒进”的错误,必将导致规模不经济。

  业内人士认为:从大势上说,连锁商业确实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机不可失;但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必须量力而行,切忌跟风,否则前些年百货“一窝蜂”的历史教训就会再度重演。陷阱之三: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

  由于起点低、基础差,我国连锁业规模普遍较小。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有店铺606个,年销售额73亿元。而美国的沃尔玛公司1999年度销售总额为1392亿美元,法国的家乐福业务遍及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80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为540亿美元。

  我国连锁业规模普遍较小,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出路何在?专家们普遍认为,稳步扩大连锁企业的规模,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国内连锁超市发展的关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指出,中国连锁企业必须走兼并联合之路。一批有实力的连锁超市应通过股份制改造、资本重组等途径加速扩张、借壳上市,一些规模不大的连锁企业也应挖掘自己的特色,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陷阱之四:“形”连而“神”不锁

  专家提醒,不要认为特许经营就是一本万利、一劳永逸的事业,也并不是所有的名牌加盟了就可以赚钱。

  目前许多企业,认为加盟商按照特许经营主提供的方案将店面装修一致,店内的货品陈列保持一致就是特许经营了。其实不然。仅有外部的一致只是具备了特许经营的“形”,真正特许经营的“神”在于管理制度的一致。

  国内外特许经营成功的品牌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操作规范,有一个高质量的加盟手册和可操作的运营手册,使得在全世界各地的店铺都能较好地保持一致的形象与风格。然而,据调查发现,我国目前连锁品牌中近30%的企业没有加盟手册,20%以上的企业没有运营手册。徜若特许者不能向被特许者提供规范性的技术输出与管理,犹如是给病人输上不健康的血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及后果将是巨大与严重的。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