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为对日本今年以来对中国农产品(6.340, -0.14, -2.16%)进行“贸易限制”的回应,中国政府决定自6月22日起对从日本进口的汽车、移动电话和空调加征100%的特别关税。中日贸易摩擦的火药味已越来越浓,究竟会如何发展尚难预料,但正如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指出的:解决中日贸易摩擦的关键在于日本的态度。
事实上,当外经贸部在6月18日宣布将于“近期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三种进口商品加征特别关税”时,“近期”和“特别关税”两个不确定的词已明白地表明了中方的态度———即并没有公布时间表和税率,这实际上是在给日本有关方面一个“反应期”,如果日本政府在这个时候回到谈判桌边,并且表现出相当的诚意,那么,特别关税就有可能不会付诸实施。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企业,都没有把中国的姿态当做一回事,因而也就错过了把贸易战消弭在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统计数字表明,去年中日贸易的总额已经达到了831亿美元,日本已经连续7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日本一直梦想着可以把更多的汽车、更多的手机卖给中国,如果中日贸易战继续升级的话,受害的群体恐怕就不是一两个了。无论是对统计数字进行分析,还是调查日本企业界的心理感受,日本方面都会意识到,他们给自由贸易设限是一枚苦果,试图通过“紧急进口限制”来缓和国内的结构矛盾,不可能是一条通途。日本的家电产品———冰箱、电视机等,包括汽车,曾经一度在中国市场占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我国现在的农产品绝不可能在日本市场上占有80%的市场份额。不难想像,农产品赚钱还是机电产品赚钱。日本率先挑起的这场贸易摩擦,无疑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过去,每当遇到经济或其它问题时,一部分国人总会升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受挫的心理,并且试图通过舆论谴责、“抵制日货”等方式来发泄,但是,不久后他们就发现,靠宣泄“民族自尊心”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现在,中国政府以经济措施解决经济问题,这种“就事论事”的效果就很不错。以中韩大蒜贸易战为例,当中国对韩国的手机和聚乙烯暂停进口之后,韩国终于停止对进口大蒜征收重税,中韩贸易争端也终于在200天之后熄火。很难想象,用其它的方式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很难避免,中国加入WTO之后,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争端,如进口限制、反倾销诉讼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世界贸易组织各项规则的吃透,二是国内企业尽量按照规则出牌,三是政府部门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必要的技术工作。我们再也无须以“民愤”来“威慑”对方了。
对话与和解是永恒的主题,但是为了保持对话、赢得和解,有时又不得不采取“以牙还牙”的措施。在这样的贸易战中,双方都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对于我们来说,损失能促进反思,学习更好地运用游戏规则,并建立必要的贸易避险机制;对于日本人来说,损失会告诉他们:“限制”是一把双刃剑,他们不可能单独受益。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