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业缘何“大”而不“强”

2001年06月05日 18:27  新华网 

  “产销量已达到2231万吨,连续9年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消费群体以20%的速度增长。”单从这些统计数据看,中国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啤酒大国”。然而透过高产销量的背后,中国啤酒业现状如自行车项目面临的奥运处境一般,同样是“大而不强”。

  首先从大麦-麦芽-啤酒这一产业链探究,我国一直是“大麦科研滞后于大麦生产、大麦生产滞后于麦芽加工、麦芽加工滞后于啤酒酿造”。缘于此,生产原料棗啤酒大麦便主要依靠进口,且增势不减,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与啤酒大麦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相比,从澳洲农民手中以现金方式收购啤酒大麦价格为132.78澳币/吨,折合人民币695元/吨,而我国西北啤酒大麦种植成本则在1100元/吨左右。正因为价格竞争处于不利位置,再加上良种选育推广、种植与管理的技术应用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使“洋大麦”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大量涌入。

  其次,啤酒机械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也是影响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国外已推出啤酒生产能力超过6万瓶/小时的全单机生产线,年产量可达到10万吨以上,以及为适应灌装无菌啤酒的“无菌灌装贴标联合机组”。而国内目前只能生产3.6万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设备,并且尚未完全成套,一些关键设备还需进口。以贴标机为例,国内啤酒行业常用的可以同时贴身标、颈标、顶标和背标的四标贴标机,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生产。

  第三,仍在进行的重复建设加剧了中国啤酒业的“尴尬”。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啤酒的生产能力如今已达到2700万吨以上,至少有400万吨过剩,远远超过实际产销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这自然成为提高整体素质的一大障碍。在我国,400余家有独立法人的啤酒企业中,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18家,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1/3左右,而且只有燕京、青岛和华润3家过百万吨。而日本朝日等四大啤酒厂就几乎集中了全国产量,美国10大啤酒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4%。

  没有大企业就没有大品牌,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大市场,难以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难以从低档产品和粗简方式的竞争中摆脱出来。倘若我们仍陷于如此反复之中而不能自拨,无疑将从根本上制约啤酒业由“大”变“强”的步伐。

  尽管上述问题不可谓不严峻,但大多数业内人士对中国啤酒业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除了“进一步扩大的市场空间”、“技术与管理的不断完善”等理由外,数家巨头发起的新一轮高起点竞争更是重要的信心源。有关专家认为,只要避免一味追求“长块头”的盲目性,中国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啤酒企业指日可待!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