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尴尬:中药市场百亿销售额中国占3%

2001年05月08日 10:05  人民网-市场报 

  (程国慧)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季度药品抽检结果显示,中药材的不合格率最高,为25.3%;抽查的一批中药企业的产品,不合格率为7.5%,其中包括一些在国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而就在此前,国家“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把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中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列为“十五”重大专项。在这不和谐的旋律中,国人渐渐体会到了国际中成药市场100亿美元的销售份额中,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仅占其中3%的尴尬处境,人们期盼着———

  中药之所以姓“中”,除了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草药资源外,与中国悠久醇厚的中医药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国际市场每年中成药销售额高达1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递增。相比之下,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较低,在其中仅占3%,且大部分是原料药、保健药,这与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的地位很不相称。

  与此同时,已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品种的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我国每年进口中成药已达到10亿美元。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残酷的现实昭示着我国中药产业化的脚步再不加快,我们将失去这项传统民族产业。

  中药披上了“洋外套”

  救心丸、正露丸、银杏胶囊……这些纯中药制品,如今已陆续穿上“洋装”了。

  外来中成药进口来势更凶猛。很多中药材在国外二次加工后重新杀回中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价值数千万元的“洋中药”,在中国国内中药市场出尽风头。中高档的高丽参、洋参丸、洋参粉、洋参糖、洋参霜,乃至洋参饼干、洋参啤酒都挤上了我国中药店、参茸店的柜台。

  在日本,近年来引种中国药材,现已建成3万平方米的药材专业种植园,品种有500多种,其中栽培基地年产量可达200吨。日本一家专营中药的厂家“昭天堂”一年的产量相当于中国中药的出口总量。日本津村顺天堂株式会社以中国中成药加减成分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也达1亿美元。

  近年来,西欧诸国普遍加强了植物药、传统药特别是中医中药的研究,其植物药销量已占全球最高份额。现在,世界制药20强都在积极介入中药和天然药市场,为了获取当地丰富的植物、微生物资源,他们有的向哥斯达黎加政府支付百万美元酬金,有的与墨西哥商议进入玛雅人的地区;泰国刚刚发现一种植物对女人丰胸有明显作用,就有他国的制药公司进行掠夺式采挖;美国不久前更在网上公布了详尽的“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鼓励支持其大财团进军这个行业。这些跨国医药公司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经营规模,有国际营销网络和品牌效应,他们才真正具有杀伤力。他们正在虎视眈眈,目前未大举进攻,不过是等待时机而已。

  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的赖小平主任和陈建南副教授等,为此进行了半年多的调研。他们选择了北京、广州这两个进口药较多的口岸,调查发现,目前进入我国的洋中药,产地以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居多。与国产中成药相比,这些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标准规范程度高,外观精美,而且定位简单明确,服用剂量少,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国内同类中成药确实与进口的有一定差距,原因主要是药材本身的质量。不过陈建南认为,它们的原料如果贵3倍,虽然疗效不一定能高1倍,但价格肯定要贵5倍甚至更多。洋中药为什么在我们国内有市场?因为它们确有过人之处,它们所做的基础研究比我们细致,每批产品质量都标准化;它们的配套产业也比较先进,药材从选种、育苗开始有全程质量跟踪;在经营上它们也善于策划每种产品的定位,比如日本和东南亚,买进我们最好的药材,用上精美的包装,去占领高消费层次。跟它们相比,我们几乎没有真正的高档中成药产品。

  中药潜在的市场及愈来愈为人们认知的保健和治疗效果,吸引着各路人马趋之若鹜。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际市场每年中成药销售额高达100亿美元,并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此外,由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已占全球药品市场的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1亿美元,对中草药制剂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八成的人把草药用于医疗保健,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正在日益扩大。对天然药物的开发应用,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月中旬,来自欧洲14个国家的38位从事中医中药行业的代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讨论目前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现状,并推选荷兰、比利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7位代表组成筹备小组,计划于今年9月成立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欧洲市场自然不可小视,尤其是被称为全球植物药市场温度计的德国,无论是在市场规模上还是在产品开发趋势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开发草药最成功的是银杏制剂,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银杏叶,经科学加工后出口国外,每年创汇额达3.5亿美元。英国东西方公司也研制出两个系列的64种中药,销往西方十多个国家。美国的植物药市场兴旺,全球植物药市场净值可达16亿至30亿美元。

  据了解,中医针灸和中药在欧洲的教育与临床实用,近年来也呈迅速普及之势。比利时已有多家针灸与中医、中药学会,同时还开办了专门的“比利时中国传统医学院”、“东方植物研究促进会”等中医药机构。据意大利针灸学会统计,该国目前已有中医针灸学校20个,在5所大学内设有中医、针灸课程,课时最长为4年。目前荷兰每年约有160万名固定患者就诊中医,其中20%还服用中药。法国不仅在国立巴黎北方大学设立了中医部,还由全国著名医学专家任正、副主任。德国每年平均有150万名患者接受针灸和其它中医药治疗,费用支出达6亿马克,占德国医疗保险支出的33%。英国是目前欧洲最大的中药材消费与集散市场,年贸易额达几十亿欧元,为此,英国“传统医药委员会”准备出台相关的中药法规则。此外,挪威、西班牙、瑞士、瑞典、拉脱维亚等国针灸和中医学会也已初具规模。

  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卫生研究所每年在中医学研究上投资约5000万美元,并正着手进行有史以来最费劲的考察之一———看看有些年代久远的药方是否真的有效。同时,一些公司已经成为中药行业最强的竞争者,他们每年在该领域的收益约占全世界消费者200亿美元中药支出的一半,而亚洲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

  看来,在国际中药市场上,一场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早早拉开了帷幕。

  中药要学“世界语”

  “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锅,一喝一大碗”,几千年来,中药奉行的都是“模糊数学”,难以跨出国门。究其原因,中药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得不到众多西方国家的认可。

  面对一些中成药在出口时屡屡受阻,香港贸易工业署的生物科技高层主管艾得蒙·李说:“我们的目标,是创立一个以质量和科学为本的现代中药行业。要想实现目标,公司必须证明其产品的实效。”

  目前,我国中药生产至今尚未形成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这是因为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定量分析很难确定,其稳定性等难以控制,故难以通过美国FDA的检测。中药材因受产地、气候、炮制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等也难以控制,并且没有国际认可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在欧美市场上,我国的中药(包括中草药)只是按保健食品而非准入的,因而出口量不大,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加上中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企业技术改造滞后,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集约化生产经营程度、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故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均较弱;中医药科学研究长期无重大突破,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或关键技术成果不多,自主知识产权比重较轻;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综合实力和支撑条件尚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药产业在加入WTO后,要与国际接轨,首先是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要学会“世界语”,能与进口国的消费者沟通,取得共识。这包括我国的中药企业不仅要熟知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或法规,同时对进口国的风俗习惯、心理,要同法规一样认真对待。

  加拿大卫生部就加强对中草药及其产品的管理,拟定了《食品药物安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规。其要点是:任何有治疗效果的产品都应按药品对待,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不准上市,所有中草药产品必须向加拿大卫生部申领药品许可证,即药品识别编号管理许可证。这些法规的实施对我国中药在加拿大市场上的销售相应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美国农业部也对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所有进口产品的包装都做出新规定,所有纯木材包装材料都要经过高温熏蒸或防护剂处理,否则所有运来的货物,将一律拒绝入关。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针对药品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所有与药品有关的材料均需经临床科学检验。药品标签内容不仅必须包括药品的用途、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使用的注意事项、剂量说明、使用方法和时间等,还要标明药品的副作用、禁忌症及其疗效,任何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标签都被认定是“假标签”,是严重违反联邦法律的行为。做药品的广告或提供相关的宣传资料,其内容必须和标签内容完全相同,不得有任何其它未经批准或超出标签范围以外用途的资料。

  在新加坡,黄连、川芎等被列为有毒物,含有这些成分的中药被禁止进口;对含铅、铝的中医药,铅含量必须少于15ppm,铝含量少于20ppm;美国对含有朱砂、水银、砷等重金属成分的中药也禁止进口和销售。

  中药要学会“世界语”,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是必由之路。我国1996年提出“中药现代化”,至今,已开始了150种药品的标准化研究、30多种药材的规范化栽培,一批示范化药品生产线正在建设。但“中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十分庞大,仅中药成分研究便十分复杂,有专家提议,建立亚洲合作标准体系,方便各国共享研究资源,避免重复劳动。

  国家“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更是把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推进进程、加快现代中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列为“十五”重大专项,通过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种”、“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将会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变传统中药产业为现代中药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带来的资金投入和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经验等,都将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成为可能,更是一种必要。

  让中药姓“中”

  众所周知,中药又称“汉方”,是中国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又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尽管目前在国际中药市场中,我国的竞争能力还很弱,无论中药如何改头换面,中药姓“中”不会变。即便是现代中药产业,传统中药产业仍是核心、基础,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手段。

  权威人士认为,中药姓“中”,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当务之急是建立中药的标准化体系,这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快速干线”。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中药与国际接轨不能像我国其它产业那样,以西方为标准。不能完全用西药的标准要求中药,而是要以我为主,建立不同于西药的独特标准,向世界推广,使世界中药与我国接轨,而不是让我国中药向“洋中药”靠拢。

  眼下,洋中药虽风头正劲,但普遍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正是其不可弥补的缺陷,而这一方面又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数千年来的实践经验是惟我独有的利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以疑难病、慢性病、免疫性疾病和养生保健等作为突破口,开发中药新药和中药功能食品。那样,洋中药也许不会成为我们可怕的对手。

  为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调,将尽快建立中药的标准化体系,并从完善法规建设、加强GMP认证、制定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制度。

  事实上,自《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共发布了27批158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其中11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其余为二级保护品种,这些品种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1036个中药生产企业。同时,也依法撤销和中止了19批1458个中药品种生产批准文号的效力,进一步规范了中药品种结构。

  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认为,《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作用是巨大的。《条例》实施前,我国单一中药品种年产值过亿元的几乎没有,《条例》实施后,年产值过亿元的中药保护品种逐年增多。以1999年的统计为例,当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品种就有28个,其中地奥心血康、急支糖浆、复方丹参滴丸等品种的销售额都在3亿多元以上。

  保证了中药姓“中”是一方面,但要在国际市场上叫响,形成气候,则是另外一方面。

  为此,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论证、建设中。作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在与国外厂商的同场角逐中,上海人希望通过兴建一个国内最大的药业立体平台来实现振兴国药的目标,并提出中药业五年目标:建立十大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投资培育壮大上海中药研究所、国家中药技术中心、中外合资中药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开发机构,开发10个中药新品,推广十大现代中药工艺技术,对20项老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投资建立国内最大的现代中药标本库和一个国际合作的中药全项测试中心;投资全面改造现有中药企业,建立一批标志性的现代中药生产企业。

  在广州,依托《广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思路及实施计划》的引领,中医药企业正积极组建巨轮出海。广州医药集团准备在5年内,把麾下的八家中药企业重组为三至四艘“远洋巨轮”,首个动作是今年令中药一厂托管众胜药厂,把市场做大。

  可以想象,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随着现代中药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在“奥林匹克赛场”上,亦将重新成为我们的优势项目,让中药真正姓“中”。《市场报》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首尔7盘外招伤恒大 里皮回击首尔刁难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水客团伙走私手机4.9万部逃税1400多万
  • 博客蒋方舟:写作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
  • 齐格:国民党发金圆券为何3月就失败
  • 郑风田:为何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
  • 刘杉:宏观经济还靠投资唱大戏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