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入世脚步加快,走向世界市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经营者的共识。记者从市质监局了解到,近一段时间提出申请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明显增加。而来自市质量审核中心的消息是,自从1994年上海汽轮机厂获本市第一张ISO证书后,如今上海约有1500家企业的4000多种产品或服务通过认证,过去主要是工业企业,现在大多数是民用消费品生产或服 务企业,从家电、食品、保健品、服装等生产企业到商业、公用事业、医疗、教育、旅游、物业管理、装潢等单位,应有尽有。而这一证书除了是国际市场通行证外,如今也成为企业争夺国内市场、吸引消费者的金字招牌。不过,也有一些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个别拿到国际质量通行证的产品,却在按国内行业标准进行的抽查中被判定为不合格,这是怎么回事?
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ISO是一种产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性较强,含金量较高,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虽然通过ISO认证的产品在每次抽查中都是总体合格率最高的,远远超过其他同类产品,但确实有少数通过国际认证的产品却不合格,这并不是说ISO不灵,多数情况下也不是国内标准高于国际标准。从相关例子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主要在于个别企业通过认证后,自己放松了要求,不再严格执行这一套管理体系的有关制度,自然就容易出现不合格产品。其次,ISO认证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新的变化调整。几年前通过了认证,现在行业发展了,有了新的要求,还抱着老金字招牌不放,就可能沦为不合格产品。此外,ISO本身也分为许多名目,同样是ISO9000系列,9001包括科研开发、生产、检验、服务等诸多领域的质量管理,而9002、9003等相对来说覆盖面要窄一些,还有ISO14000系列主要是环保认证,与产品、服务质量等本身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消费者也不必过于迷信ISO,还是要看清楚具体项目。
一些经济学者指出,目前不少企业通过ISO认证主要不是为了打入国际市场,而是希望在评优、排序等形式之后,获得新的让消费者认可的金字招牌,制造新的卖点。这样,有部分企业存在着为通过认证而认证的想法,认为一旦拿到这张派司就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ISO认证机构已经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对于这些企业限期整改,否则该收回证书的就要收回,以维护ISO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对于真正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应该看到练好内功、提高质量只有靠扎扎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通过ISO认证并不是终点。(本报记者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