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中国人造饭碗 撩去下岗的温情面纱!

2001年01月07日 12:39  人民网 

  无奈的求职者

  2000年8月至11月,北京一轻、二轻、纺织、机械等系统的4000多名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依照协议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交回“下岗证”,进入失业保险,面向市场自主就业。北京由此开始了由“下岗保障”向社会“失业保障”的转变。

  由“下岗”变为“失业”,这些职工们又一次经历了“下岗”之外的心理震荡。不过,经过多年来改革的磨砺,他们的观念和承受能力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转变和提高,职工们坦然接受了这一现实。

  下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失业,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失业现象。而通过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是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过渡性措施。过渡时期结束以后,“下岗职工”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失去工作岗位的国企职工将不再隔着“下岗”的温情面纱去面对严酷的“失业”。

  “下岗”就是“失业”,人们离它不再遥远。

  就业机制市场化

  我国的失业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并存。专家指出,两种失业情况并存且分割运行是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最大症结所在。

  公元2000年,隐性失业显性化的帷幕已经徐徐拉开。深圳市国有企业的富余员工从2000年1月1日起,已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他们与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后,便可直接到劳动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为了尽快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北京市政府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裁减的富余人员将直接进入失业保险,不再安排职工下岗和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现有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将最长运行至2002年12月31日。届时,所有再就业服务中心将关闭,未实现再就业的职工将全部转入失业保险。

  此外,全国还有湖北、江苏、南京、成都等省市作出类似规定,排出了国企富余人员不再称为“下岗职工”和“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时间表。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江云在接受采访时说,国企富余人员不再被称为“下岗职工”和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之后,广州的劳动力不是就业就是失业,失业直接走向社会、走向劳动力市场,这说明广州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机制也更为成熟。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让企业富余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而让隐性失业显性化,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明天你会失业吗?

  社会在飞速发展,旧的产业会逐渐衰弱、消亡,新的产业会不断涌现、扩大,这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要流动、要聚散,也就要产生失业与再就业现象。越是市场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就越普遍。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西方国家,一个人一生平均要调换8次工作。这说明,失业与再就业是经济活动中的正常和经常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老话题。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失业”,我们曾一度讳莫如深,并坚持说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会有失业。

  1957年,中国政府曾自豪地宣布,我们消灭了失业。而后,城镇中存在的“未就业”,就被顺理成章地称为“待业”。直到1993年末至1994年初,国家统计部门才放弃了使用多年的“待业率”指标,正式公布“失业率”;紧接着,从1996年起,失业率的控制指标成为每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九五”计划也将失业率作为一个具体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地提了出来。作为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和进行宏观调控的指标之一,“失业率”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当政府和民众一起理性地正视失业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劳动力资源一直比较丰富的国家,中国的失业问题严重。

  经济学家胡鞍钢断言,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失业阶段,失业的特征是:失业率突发性攀升;国有部门就业人数急剧减少;长期性失业者(指持续1年以上者)迅速增加等。此外,还存在规模大、增长快的乡村流动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到2000年6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65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左右,其中,有16个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加上全部下岗职工人数共计达到1528万人。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加大,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需要指出的是,未登记的失业、隐蔽的失业(在岗失业)和农村失业,并没有包含在上述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内。著名学者钟朋荣就提出,在失业率原有的统计基础上,至少要加上这三大块。

  据有关机构测算,2001年,劳动力供给总量为73600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约为25800万人。2005年,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到77000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约为30000万人,“十五”期间劳动力供给量年均增加840万人,超过“九五”时期年均增加660万人的水平,5年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比“九五”时期多出近1000万人。另据国家统计部门最新测算,未来5年,中国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可是,两相对照,未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劳动力将会长期供过于求。

  市场经济讲求的是优胜劣汰,用市场的眼光来看,每个劳动力都存在失业的可能。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要问一问:明天我会失业吗?

  谁为中国人造饭碗

  “谁为中国人造饭碗?”这是学者钟朋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的一个“天问”。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矛盾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大就业门路,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这种提法还是首次在中央的重要文件中出现。

  有专家认为,当弹性就业也是就业的提法出现后,今后就业将不分正式就业与临时就业,这是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就业形式多样化趋势的反映。

  对于将来就业工作的重点,政府作出了规划,下一阶段将把重点转到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其实,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问题,政府和经济学界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强调。它的根据就在于,1992年以来,我国95%以上新就业机会的增长主要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至少能提供1500万个就业机会。而国家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将从制度上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和其它行业劳动者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等项合法权益。所以,有观点认为,家政服务有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就业岗位的主要增长点。

  在2000年,我国政府还开始着手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饭碗”问题。

  有关人士预测,由于农村新生劳动力的增加和加入WTO以后农业领域还将产生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十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可能达到两亿。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大问题。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教委、农业部等七个部门于2000年11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提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在全国选择一些中小城市或县城,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乡统筹就业是我国就业制度的重大改变,它被作为一个明确目标提出来后,就是要真正做到城乡劳动者面向一个市场,取消身份界限,平等就业。据悉,厦门市就已经对34万名外来民工在就业求职、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方面一视同仁。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新世纪,失业和就业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近两年,尽管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但是,中国的就业问题积重难返,让每一个有工作愿望的人得到一份职业,将是经过长期奋斗之后才能实现的目标。(杨兆敏)《市场报》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两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巴黎胜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
  • 李迅雷:中国稳增长无助化解金融风险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