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日航事件”的怒火在燃烧了5个月之后终于散去。双方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高规格的恳谈会。日航方面负责人鞠躬、致歉,递上数额“神秘”的和解金,并开列出“整改措施”。这一系列举动,使一度被中国乘客冠以“民族歧视”的日航事件,以中方乘客大获全胜而告终。
然而我在为中国人作为日本航空公司乘客终于吐了一口恶气而畅快之时,又为中国人作为中国航空公司乘客所遭遇的种种烦恼、不快乃至纠纷,心理上生出几分不平衡。
几天前在青岛被大雨围困时的所遇所见所感,就使我如鲠在喉、心绪难平。
8月1日,青岛机场因暴雨而导致当天所有进出航班延误。我们乘坐的从青岛到北京的CA1576次航班本应下午2时10分起飞。我们在飞机上为避雷雨坐等了近3个小时,雨小后又因清理机场跑道积水坐等近4个小时,到了晚10时,终于被告知今天的航班取消。因为机场附近宾馆满员,国航工作人员把我们拉到离机场三四十公里远的市内宾馆住下时,已是凌晨时分。
早上7时半我们被拉到机场。但因跑道积水仍未清干,机场一直关闭到10时多。
机场候机厅里,滞留人员加上当天乘机旅客越聚越多,乘客脸上的表情愈发透出不满、焦急、烦躁。一些乘客不禁争相诉说自己的遭遇:没人安排吃住、自己找宾馆又脏又贵、不少人在候机厅又凉又硬的地面上将就了一夜、机场一桶方便面卖到四五十元、退票得去买票的地方。
其间,更有一些乘客围住咨询台质问机场工作人员:大晴天的,机场为什么仍不能开放?跑道积水怎么一夜清理不净?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其机场设备的应急能力体现在哪里?
不再赘述其详。其实,如我等这番经历无任何新奇之处,本无必要大事声张。国内因航班延误而备受煎熬的旅客哪一个没有一番深刻体验。除天气原因,发生在咱们民航身上的离奇事儿还多着呢:航班取消只在小黑板上写上一两笔、乘客不满绕道接上另一地方的旅客再飞、要么擅自调换机型或将两个航班的乘客合并同飞……由此引发的纠纷还少吗,旅客集体拒绝登机的事件也不是一起两起了。
没吃没喝,忍饥挨饿,在机场席地而卧,日航事件中的中国乘客受到的待遇也不过如此。但因中国乘客所受之待遇与同机的西方乘客相比有着很大差别,才顿感尊严受辱,断定日航必怀有“民族歧视”之心。这一事件因提升到“民族歧视”地位,以致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此次日航事件得以和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航公司态度诚恳,日航一面发表声明承认其应对紧急情况措施不利,一面忙不迭地表示以实际行动痛改前非,比如供足开水热饭、增加毛毯数量、备足电话卡等等。
日航公司社长在恳谈会上诚恳表示:我们十分重视中国航线,努力争取中国乘客的高度评价是我们的目标。该社长郑重声称,“感谢乘客”和“挑战时代”是日航的企业精神,我们将以此精神为出发点,以此次教训为宝贵财富,努力把日航办成广大乘客喜爱的航空公司。
然而在国内乘客与国内航空公司的诸多纠纷中,除了冷漠、应付、对客观原因的推托外,我们几时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中国乘客在国门内的种种待遇,因熟视无睹抑或大家所受礼遇“一视同仁”而受到习惯性漠视,偶有几声谴责或零星纠纷,也大多无果而终,徒抱一腔怨气的乘客又奈之何?
近日,一著名经济学家投书媒体质问首都机场一杯咖啡缘何竟卖到88元,机场、物价部门、经营者都振振有词作答由市场定价。但试问在一个垄断的市场中,谈何自由竞争?
经历“日航事件”的中国乘客一再表示,解决这次纠纷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中国乘客今后走出国门的待遇。但我想问,如果中国乘客在国门内的待遇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是不是一种“自我歧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