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收购ING霸菱亚洲证券部 温天络投行新势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09:42 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购ING霸菱亚洲证券部温天络投行新势力

温天络 麦格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收购ING霸菱亚洲证券部麦格理重新部署在华业务

  温天络:2005年投行新势力

  本报记者 刘钊

  北京报道

  曾率领京华山一企业融资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身兼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专业教育委员,在过去五年内以极其活跃的表现赢得“保荐之王”称号的温天络,9月中旬,出现在北京“2004风险与私募投资论坛”上。

  拖着旅行箱进入会场的温天络依然行色匆匆,在与新老朋友寒喧之间,他递上自己的新名片———麦格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麦格理集团是世界著名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澳大利亚。1996年,该集团在澳洲证券交易所上市,如今市值已达56亿美元,总资产218亿美元。麦格理集团亦为全球活跃的产业投资者,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拥有大量的投资(包括机场、铁路及房地产),管理资金340亿美元。其资产和房地产证券化的业务也是在整个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

  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麦格理在亚太区主承销大型项目68个,融资金额近62亿美元,分别位列亚太区股票发行(不包括日本)数量和融资额的第二和第五位。

  相比近年在香港、韩国、新加坡等亚太区市场的业务扩张,麦格理集团在中国大陆的业务一直局限在与中国建设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证券化上的合作,还曾为一些大型融资项目(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兴建项目)做过财务顾问。

  今年7月底,麦格理集团与荷兰国际集团达成协议,完成对ING霸菱(INGBarings)亚太区证券业务的收购。在吸纳了ING霸菱这家有两百年历史的欧洲投资银行在亚洲10个国家的现金股票业务后,麦格理集团又将熟悉内地企业和制度情况,尤其擅长操作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温天络招至麾下,显然是要对其在中国的战略进行一番调整。

  调整在华战略重心

  《21世纪》:早在2002年3月,麦格理集团在中国出资组建了麦格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将目标指向了中国金融市场上最有潜力的产品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两年多以来,麦格理在中国房地产证券化方面的业务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业绩。此次收购ING霸菱亚洲区证券业务后,是否要将中国的业务重点调整到股票业务上?

  温天络:“调整”这个字眼不太合适,应该说是“开拓”,麦格理将进一步开拓在大陆的投行业务。麦格理集团是一个综合性的金融集团,不能排除它在任何一个金融领域展开业务。

  过去两年,麦格理把业务重点放在资产证券化上,一方面是看中大陆这一市场的潜力,另一方面,麦格理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的确具有很大优势。这样的安排与麦格理全球战略是相关的。

  1997年以前,亚太区的投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那里项目的复杂程度低,比大陆企业较容易运作。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中国大陆受到风暴冲击很小,随着香港回归,国内企业对国际化的监管制度逐渐熟悉,加上国内大企业的重组兼并项目日益增多,大陆市场正在成为亚洲地区最有成长潜力及最具规模的地方。

  很多投行都意识到,如果再不进来,就要错过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从现在的局面看,先进来的国际投行已经占据了很大优势,令后来者很难追赶。

  所以,收购ING霸菱亚太区证券业务后,麦格理要对大陆业务进行重新布局,加强对股本融资和资本市场业务的投入。

  《21世纪》:对ING霸菱的收购将对麦格理在中国的投行业务有什么意义?

  温天络:一般来说,好的收购兼并追求的是合并双方的重合越少越好。从这一点上看,麦格理对ING霸菱亚洲证券业务的收购是很成功的。

  ING霸菱是较早进入中国的投行,在它原有业务中,凡是符合麦格理下一步战略的,我们都可以衔接下去。比如去年,ING霸菱与中银国际联合保荐的中航科工,融资额约为20亿港元。类似的业务,麦格理将会继续挖掘原有资源,深度介入。

  《21世纪》:除了继承ING霸菱的一些业务,麦格理自身的优势领域都有哪些?

  温天络:在基建、矿务、能源、资源等产业领域,麦格理可以说执全球业界牛耳;它曾在全球数十项国有企业民营化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及保荐人。

  除了承销、保荐以外,资产管理也是一块重要业务,麦格理在全球范围管理着340亿美元的基金,投资涉及基建、房地产和媒体等行业。因此,我们也是一个全球重要的产业投资者。

  此外,麦格理是股票衍生工具的领袖,它是首家于香港联所交发行特种认股权的发行商;是香港衍生工具上市买卖之认股证的主要发行人,在市场占有率位于市场前列,大幅抛离对手。

  积极参与中国业务

  《21世纪》:确定了在中国大陆的新战略后,麦格理计划在哪几方面重点投入精力?

  温天络:麦格理要积极参与中国市场上的各类投行业务。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盯住上市项目,短期内,这类业务将是麦格理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这也是很多国际大投行的业务重点。

  目前,此类业务已经有很多项目在接洽之中,但是具体内容还不便透露。从行业领域上看,我们会从麦格理专长的那些领域开始,单项融资规模集中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

  其次是一些收购兼并项目。这可能是一些更大规模的项目,特别是国际间的业务重组、交流与合作。

  目前,这类业务还以外资企业收购国内企业居多,但是,从2003年开始,国内一些企业逐渐走出国门,收购国外的一些矿山、油田等资源性项目。已经有几家企业请我们为他们的收购项目做财务顾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基建、工业等领域。

  第三,是通过债券等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帮助企业进行一些结构性融资。麦格理是香港结构性票据主要发行人,自2000年以来发行了超过125亿港元票据。

  这类业务是很多外资投行的强项,目前,他们主要把业务对象放在一些外资或合资企业身上,但是,麦格理认为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某一类股东背景的企业身上,不可以忽视国内企业对这方面业务的需求。

  计划中,这几类业务将会是麦格理在中国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我们会根据具体业务的开展情况,进一步规划自己的战略。麦格理会以一种中长期的发展眼光来对待中国市场。一段时间以后,针对一些利润较高的业务,麦格理还会开发出更多的服务项目。

  《21世纪》:你提到,为企业上市做保荐和承销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融资额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这一标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这些企业主要在什么地方上市?

  温天络:从国际经验看,近年来,股票市值在20亿至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中型项目增长最快,这类企业融资盘子大约是在5亿元以上。所以,我们把目标融资盘子大约定在5000万-5亿美元的范围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我们都会关注。

  从现在情况看,香港仍然是最适合中国企业上市的地方。虽然有些企业选择在美国、香港两地上市,但是从中长期的股票交投量上看,通过香港市场交易的股票数量、融资数额最多。这说明,对中国企业来说,香港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融资的“根据地”。

  不回避与大投行竞争

  《21世纪》:前面你也提过,与较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投行相比,晚到者的确有很多地方难以追赶,麦格理如何面对那些先进入中国的竞争对手?

  温天络:麦格理投行业务进入中国的确是比较晚了,不过,我们已将亚洲和中国大陆视作增长的重点。

  虽然麦格理的名气暂时还不如很多早期进入中国的外资投行大,但是它的业务和融资能力是很强的。从2003年至2004年的上半年,麦格理位居亚太地区的五大券商之一,在大中华区来说,麦格理是香港最大型的蓝筹股上市买卖之衍生工具的发行商,也是香港最大型的蓝筹券商之一。从实力上讲,麦格理强于很多的欧资投资银行,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在它们之上。

  麦格理并不会回避与大投行的竞争,而且,国内大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的保荐或是承销机构都不只一家,我们会积极地通过合作、联席的方式,多多参与中国的项目,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同时间也为加强和其它国内券商的合作,互相交流沟通,国内和国际投行接轨,这些优势也是其它地区性和本地券商没法做得到的。我们也会持有更长线的眼光去发展市场。

  《21世纪》:在项目操作上,麦格理有什么特殊之处?

  温天络:与一些大投行重视超大型企业的策略相比,麦格理在同样重视这类项目的同时,策略更加灵活,更有弹性。我们会更注意一些中大型融资项目。

  另外,目前中国的投行领域,几乎被美资背景的企业所垄断。来自澳大利亚的麦格理集团的中立性,可能会为很多项目的运作带来好处。

  坦白说,在中国做项目很不容易。投行要多次面对面地与被改造企业沟通,讨论各种方案,其间,很容易与管理层发生意见不合,需要反复磨合。

  没有一家机构进入中国会很快成功,都要一步步地为未来铺路,踏实地发展。作为一个跨国平台,麦格理的优势在于不会把盈利的压力集中在一个市场,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之前,它可以依赖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确保亚洲业务的增长和盈利,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业务与亚洲也可以互相补足。

  《21世纪》:你有多年和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如果让你为中国的企业提几句建议,你认为,他们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投行的投资人?

  温天络:我自1992年起便开始跟国内企业接触,我认为国内企业与投行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坦白”,不要上来先绕弯子,要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我们。投行会把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给企业,让企业自己思考哪些方向是最适合企业的,如果你想通了,我们愿意帮助你达成一些愿望。接下来,对企业的发展业绩也要据实以告,包括增长情况、规模大小、净资产、税后利润、管理层和产业近况等。

  我看企业还是很准的,对于企业基本情况,除非历史特别复杂的,只要听取了前五分钟的介绍,基本上情况判断就能做出来了,是否需要进一步接触也就能决定了。所以企业要把握好前五分钟,尽量将自己的特点讲清楚。

  投资人最主要的还是看企业的利润及增长前景。国内企业很愿意强调净资产,国外的投资人一般不看重这个。一般来说,我们会关注一个行业中前三或前五大企业。但我们也会各别的考虑一些特别的案例和情况,国内始终是我们最重视的高增长市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麦格理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