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新华航空》 > 正文
 

李书福:不拍照的吉利集团老总哪里不舒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7:02 《新华航空》

  

李书福:不拍照的吉利集团老总哪里不舒服?

李书福 摄影:阿波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李书福哪里不舒服?

  赶到上海青浦已经是夕阳西下了,在华普汽车制造厂等待李书福成了和太阳赛跑的一段时光。要给他拍照片,已经看好了摆满吉利汽车的壮观的背景,想像着如果李书福置身其中,整个画面就活了。

  李书福终于来了,但是他坚持不拍照。不明白他为什么也没有时间问他为什么,只是觉得一定得说服他,至于说了些什么后来也都忘记了。有点儿生拉硬扯,把他请到了事先选好的地方,这时候他情不自禁地抚摸着一辆辆吉轿新车,没有配合丝毫拍照的意思。看得出来,他不是不好意思。

  在镜头前,李书福有点儿不舒服。

  吉利集团提供的的《思想交流》一书,发现李书福有这样的表述:“从创办照相馆到汽车公司,中间经历了许多曲折,经历了不同的产业路径,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成败滋味。”

  一个开过照相馆的人,面对他人的镜头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某种心理上习惯性的不安逸。这种不安逸不一定是怕被人看透,而是更多担心人家看不明白。

  曲折与坎坷

  捎带着自负的自信,表现在他的自强不息上。这些年来,李书福死扛着民族汽车工业的旗帜为中国的汽车鼓与呼,已经成了这个行业中的知名人物。尽管人们对他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但从他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上,也看出这是一个不会轻易认输的非同小可的人物。

  表面上绝对称不上精致,但在内心深处却充溢着浪漫情怀。一款“吉利美人豹”的概念,彰显的是他的理想化色彩,虽然理想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从这距离产生的美感中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李书福的独立精神。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中国的汽车只有傍着一个洋大人,汽车才能称为汽车。中国自己的汽车应该怎么办,大家对此缺乏一种信任感。也因此,李书福的曲折和坎坷就出现了。

  困难,主要是一种观念上的冲撞。有人认为像李书福这样生产汽车是很难成功的,品质也不见得能够保证。可十几年来,他却一直孜孜不倦雷从事着汽车的研究。他觉得生产技术、设备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其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阻力。但既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吉利的汽车销售从一年的几百辆到几千辆到几万辆再到几十万辆还在不断增加,这说明了什么呢?李书福讲,这说明了吉利的质量。

  起点与速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难?从根本上讲,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想明白世界上大的汽车生产厂家几乎都是民营企业这个道理。宝马是个体户,而且是家族企业。通用、福特、奔驰、丰田、本田都是私营企业。问题是,那些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规模做出了品牌并且有了知名度还赢得了认同,而吉利却需要一个被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如果我们年销量超过100万辆的时候,大家就能认可我们了。”李书福很自信,但仅仅是量的问题吗?

  量很能说明问题,但质的方面,吉利也需要一些有代表的车型,比如现在的“美人豹”,多推出一些具有代表的车型有助于人们改变对吉利的看法。

  “美人豹”十分抢眼,两会期间,李书福就开着一辆“美人豹”跑车在京城招摇过市而引人注目他自己也引以为荣。但作为跑车,还有一个速度问题,因为“美人豹”的速度与一般意义上的跑车速度还有差距。解决“美人豹”的速度,似乎还牵扯到李书福个人汽车工业梦想的实现的速度问题。

  李书福有难处。起点比较低是个大问题。虽然吉利已经是不错的中国民营企业,但作为一个汽车厂家,实力还捉襟见肘。解决速度问题,一下子发展起来,对李书福而言不太容易。他现在是在种小树,需要慢慢生长的时间,等小树变成了森林,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小树与大树

  李书福认为,吉利的发展是健康的,步伐是坚实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配套体系,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办吉利大学,培养自己的产业工人和销售人员,这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

  李书福说他自己不急于求成,汽车工业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会有好的结果,没有捷径可走。他将一汽、二汽、上汽等企业形象地比喻为“搬来的大树”,搬来的树看起来很大,但命运却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吉利的小树,根子在中国,吸收的中国的阳光和水分,因此也更有生命力。

  李书福很偏执,他在做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汽车企业。

  李书福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

  李书福说,他的竞争力正在慢慢形成,现在他的企业还处于婴儿阶段,还在母亲的怀抱,虽说还没有力量,但是婴儿是会长大成人的。

  战略与管理

  吉利的企业标识具有国际化水准,据说这是大家争论的结果。去年年中工作会上李书福说,吉利成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成功的战略,二是有与众不同的管理体系。

  吉利提出了一个口号: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完成一个使命。吉利的团队组合是开放式的,来自世界各地。李书福自豪的是:这样的团队的思维方式和其它公司是很不一样的,全国没有一个汽车公司可以和吉利的团队相比。

  吉利请来了曾经为毛主席造汽车的人,也请来了原上海大众桑塔那的总经理。吉利研究院院长是原韩国汽车工业学会会长,负责研发变速箱的是原国务院自动变速箱课题组组长,发动机方面的专家也是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的。还有一部分党政部门的官员,现在也加入了吉利这个团队。

  吉利凝聚起这支队伍,除了李书福的个人魅力、大家的共同理想之外,还需要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金钱。吉利这个地方不同的人薪水不同,前提是在吉利工作要比在其它地方工作薪水要多一些。李书福得意于留住人才他有一套办法,在现今的环境下,没有钱激励不行,因为离开钱没人能够生活。但只有钱也不行,这是相辅相承的。

  吉利没有企业文化的提法,而是叫文化的总导向。一共16个字:遵纪守法、内方外圆、有效沟通、创新无限。

  吉利与中国

  李书福不是中共党员。

  做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个走在时代潮流前面的人了,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入党呢?

  李书福说:“我不是最优秀的人。”

  在今年人北京国际车展期间,李书福走进了央视的《新闻会客厅》。他抱怨车展“崇洋媚外”;他觉得展厅拥挤嘈杂缺乏美感;他透露豪华洋车诸多暴利;他不喜欢中国人扭曲的消费观。他觉得我是农民我怕谁,大不了你骂我土得掉渣。他在一片哄声中起家,他不顾嘲讽打天下;他饱尝“洋公司”找的麻烦;他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品牌;他乐观地看待民族汽车的前景;他以民营企业的小肩膀扛起民族汽车品牌的大旗。他说:中国人要爱中国,吉利人要爱吉利。

  吉利从现在的基础走到一个世界的知名品牌,李书福希望能看得见那一天。因为他现在正为他能看见那一天而奋斗。如果吉利进入世界主流汽车品牌而他看不见,那么他现在前进的动力也会少了许多。

  企业与性格

  企业的性格往往是企业家的性格,像吉利这样一个企业,李书福的个性会给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李书福对他自己的评价是“非常实事求是”。如果他说假话会告诉你,如果他说真话也会告诉你。因为他从事的是一项科学工作,并且是质量科学工作,科学是容不得半点儿虚假。比如发动机的功率,该多少就是多少,这个不能做假。汽车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如果不讲实事求是,是不可能有前途的。

  李书福觉得自己的包容性比较好。别人犯了错误,他总是想办法让别人改过来,朝着大家认准的方向前进,而不是一棍子把人打死。

  李书福认为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理解是很到位的。他坚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一如既往,并且一定是会成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从没怀疑过党的政策会发生大的改变,1989年中国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调整,1991年以后,人们又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了。现在,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更加坚定了人们发展经济建设的信念。

  同时,李书福看到了很多商机。坚信中国一定能够崛起一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他希望能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原来中国的汽车企业都是国营企业和外国知名企业合作,现在民营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一定会有与国营企业、合资企业不一样的发展前景。所以,李书福要进入这个行业。他感到只有在这个行业中,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是李书福的性格。做了汽车,他就要把汽车进行到底。

  围绕汽车他还做了很多事情,他时常都在提醒自己:一定要把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大、做强,形成竞争力。

  观念与实力

  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吉利在观念上并没有多大差距,大家都是为了取得用户的信任、市场的认可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创新改革。但在其它方面的差距就大了,比如吉利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吉利的开发能力、人才、资本都还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虽然在吉利的旗帜下已经聚集了众多优秀的人物,但是怎样把这些人才以最优的方式组合起来,降低内耗,使他们彼此间配合默契还是需要吉利努力提高的地方。此外,吉利的管理水平,吉利的信息沟通能力,吉利的流程与人家相比都还有值得改进之处。所以吉利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来优化自己的组织。

  不时地有人来找李书福,要与他谈合资的问题。但却没有人说要吃掉他,李书福称他自己不好吃。

  哪儿不好吃?是味道不好,还是嚼不动?

  李书福的理解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整体水平还很有限。人家如果来吃我们这样的企业,还不如自己办个企业,所以没有必要吃我们。

  李书福对吉利的团队的要求是: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对汽车事业有热情,对吉利和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有不懈的拼搏精神。在这个前提下,合理的分配形式,科学的职务分工,一直是吉利在努力尝试的事情。

  责任与风险

  红塔的诸时健,三九的赵新先,长虹的倪润峰,这些国营企业的经营者都相继谢幕了。有评论说,中国的企业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个群体,他们富于创造力但同时又总是面临悲壮的结局。李书福是民营企业的老板,不会发生那样无奈的情景,尽可在企业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李书福也羡慕他们,这些国营企业的领导者不承担风险,企业倒闭了或者负债1000亿,他们都可以轻松走人,不负任何责任。而在吉利这个企业,李书福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都与这个企业融为一体了,荣辱与共。

  其实,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是不应该有国营企业这样的形式的。西方虽然有类似的情况,但比例很小,资本也是委托经营。中国的国营企业是国家直接经营,企业的总裁由上面直接管理,这是不科学的。这导致了一部分企业家的心理失衡,企业发展起来了,赚钱了,他觉得是他的业绩,应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企业经营得一塌糊涂,他也不一定会有心痛的感受。反正一个月就是几千块钱的工资,在位的时候应有尽有,下台的时候一无所有,企业亏损也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吉利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亏了,李书福把人也得亏进去;赚了,效益属于整个团队。因为吉利现在不是李书福一个人的买卖,而是一家上市公司,他得对所有的投资人负责任。

  生存与发展

  世界每天都在变,一个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步伐。比如目前的宏观调控,吉利也只能是努力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

  一些企业的库存在增长,但吉利的库存却出现了负增长。其实吉利应对市场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卖不出去的东西他们就不做了,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道理就这么简单。

  李书福的头颅长得挺大,眼睛也总是眯着看人,有点儿像年画上的吉祥娃娃。“书福”和“吉利”都是让人听着挺得劲儿的名字,但李书福心中却总是有不舒服的方。

  10年前,李书福提出要生产小轿车,找到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不要说让人家支持他的想法,就连请大家不要笑话都很难做到。但是李书福没有放弃他的追求,购买了很多样车和书籍资料,也走访了许多轿车厂,他以微笑面对着冷笑。

  7年前李书福动手试制样车,请来了几位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使得第一辆吉利汽车于1998年8月8日在浙江临海下线。

  2001年,吉利得到国家正式批准,开始大规模投资,进入轿车领域,从事独立自主品牌轿车的开发。

  2003年,吉利集团实现了年产销轿车8万多辆的业绩。

  情感与超越

  李书福承认他自己是个农民,一个赶大车样子的人却造出了汽车。

  “作为一个万分热爱汽车事业的我很清楚地感受到汽车与文化交融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就是有些人认为的狭隘摆民族主义。我认为这种狭隘虽然没有超越国家与民族,但起码已经超越了自我。作为农民出身的我能够做到这种超越,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了。也可能因为我是农民,也可能因为我的狭隘,所以才有我这种热爱和重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开发与建设的热情。”

  上个世纪,鲁迅曾呐喊:“救救孩子!”

  今天,李书福呼吁:“救救中国汽车!”

  李书福不像是一个会写歌词的人,但他却写了一首《力量》:

  力量在风中回荡/夜空有无数星光/坎坷的道路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坚实地伸向远方/送你一份吉利无论你在哪里/这是我对你永远的祝福/因为我们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我们心心相印用智慧开道/我们走四方用真理护航/流动的岁月镶嵌着我们的希望/撒满金色的阳光……

  撰文/张新波 摄影/阿波罗

  李书福简历:

  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经济师职称,全国政协委员。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青年改革家、新长生征突击手、经营管理大师、十大民营企业家、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中国汽车工业(50年)杰出人物、浙商年度风云人物等荣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吉利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