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nternet 张朝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 09:04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他的个人秀让东西方都认识了中国的互联网 1998年,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打电话给张朝阳,说有一个关于亚洲数字精英的评选,他被列为候选之一。几个月后,10月15日的《时代》上,他入选“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50名风云人物”。
当期《时代》一出版,张朝阳立刻成为明星,那些驻扎中国的外国记者也开始视他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言人。 从此,张朝阳从默默无闻的角落里走了出来,作为借鉴国际风格的中国互联网的创始人,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搜狐是复制雅虎的产物。1990年代中期,雅虎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张朝阳想在中国复制这种成功。甚至搜狐最初的名称Sohoo都是模仿Yahoo的产物。从他在麻省理工大学读书时认识的朋友包括《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尼蔼洛庞帝那里拿到最初的22.5万美元投资后,他回到北京创办了名为爱特信的公司,1998年2月正式改名为搜狐。 与新浪或网易这种由本土技术天才靠卖技术起家的公司不同,搜狐更像美国门户网站的忠实学生:它完全建立在网络理念和风险投资上;并大打网络品牌攻势——这两点也都为随后出现的一系列网站所模仿。张朝阳甚至提出了“注意力经济”这个概念,以诠释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是张朝阳和他的搜狐让国人知道了什么是天使资金、明白了向投资家说一个“故事”就有可能圈来钱办公司。 他还多次邀请在美国有数字化时代传教士之称的尼蔼洛庞帝来中国,使公众对“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情景有了更加切近的理解。 长期以来搜狐的经营模式遭到人们的怀疑,它的赢利将从何来——这也是门户网站普遍面临的怀疑。张朝阳被讥笑为华而不实、“只会做秀的花花公子”——在晚上化妆成老太太、在天安门前玩滑板……这些“秀”使张朝阳一次次保持住公众关注率。对于门户网站而言,“眼球”就是生命。他成为为数不多的网络经济幸存者。 经过了公司命运的几度沉浮之后,张朝阳一直牢牢地掌控着搜狐,这与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被迫出局的命运不同。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张朝阳与股东沟通的能力。张认为自己遇事并不意气用事,能温和地与对方交流,很多问题都在沟通中消化掉了。 张朝阳的生存还得益于他时时保持的忧患意识,“我现在想的最多的是隐患,所以要求公司培养一种paranoid的文化。”——一种诚惶诚恐的文化。 (文/《环球企业家》□ 马琅|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