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的反面教材尼克·理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 11:19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在他的手中,古老的巴林银行灰飞烟灭,也惊醒了中国的金融业者
1995年2月,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轰然倒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名叫尼克.理森(Nick Leeson)的28岁年轻人完成的。理森只不过是巴林银行远在新加坡的一名交易
作为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经理的理森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一人分饰首席交易员和清算主管两角,无人监管的环境令理森向总部只报喜不报忧。他将期货交易中的错误隐藏在一个秘密账户中,一方面制作假账来蒙蔽银行高层,另一方面急于通过几笔大额期货交易挽救这些损失。 在那个2月份的最后几天里,理森终于把巴林银行拖垮。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大大超出巴林银行的全部资本和储备金,而此时巴林银行的高层们还在美滋滋的等待公司的分红。 几乎就在巴林银行跨掉的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爆出了“327国债期货风波”,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等有关违规当事人受到查处。刚刚运行了30个月的国债期货交易被终止,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在1995年3月的舆论空气中,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中,“327国债期货风波”都被广泛地与巴林银行联系在一起,甚至被称为“中国巴林事件”。 巴林银行事件令一心向往国际金融市场但却经验寥寥的中国金融界开了眼界。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生动险恶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演示,事实证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一家实力雄厚的银行干掉。同时巴林银行在整个事件中内部管理的松散和疏忽一样会令国内银行紧张起来。 (文/《环球企业家》□ 杨飞扬|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