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杜海滨:纪录与告别(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3:46 经济观察报

  只有画画,他一直没耽误。在家里,他自己有一间独立的房间,是他的画室。先学国画,再转学油画。

  之后他成了高考专业户,考了六年才考上。先是考美术学院,接二连三地落榜。期间去广东打过工,还是心有不甘。1996年年初,他去汕头打工,从北京转机,住在北京的朋友家里,生了病,没有走成,听说北京电影学院在招生,于是报名考试,过了。

  1996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系学习。大学期间看了很多电影,“原来看的是好莱坞电影,也能看,但觉得跟你的生命经验毫无关系。艺术电影完全不一样,但缺乏去读懂的渠道,比如戈达尔的电影,怎么能这么拍,很难进入。包括国内陈凯歌、张艺谋的电影,也是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关系的,都是历史时期的,隔了几十年。”

  对杜海滨来说,很重要的观影经验是台湾电影带来的,尤其是侯孝贤的电影。他最喜欢《冬冬的假期》,“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跟我自己生命经验的对接,开始觉得电影可以这样做,电影可以讲你原来认为特别不重要的生活,不是历史的,不是名人的,不是典故的”。

  纪录史

  “我一直特别喜欢窥视——或者叫纪录——别人的生活,对我完全是新鲜的,是我不知道、不理解、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我一直很享受拍纪录片的过程。”杜海滨说。

  学生时代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窦豆》。窦豆是他的同乡,一个外地青年,带着梦想来到城市,并慢慢地融入了城市。

  2000年春节前夕,杜海滨回宝鸡,为计划中的一部影片找景,在宝鸡市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垃圾台上,他注意到了一群蓬头垢面的流浪汉,他们的年龄都不大,大部分只有十几岁,最小的才九岁。他立刻改变主意,停止计划中的找景工作,利用手中一台简陋的松下VHS(VX7EN)掌中宝机器开始了拍摄。这部片子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铁路沿线》。

  在少量发行的、质量很次的《铁路沿线》VCD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群流浪者的生活状况:用脏黑的手煮面炖肉掰食,睡在铁路边露天的地方,捡垃圾,强者欺负弱者。他们向拍摄者讲述自己的身世,讲有家不能回的伤感、生疥疮的痛苦、挨打后的委屈,以及他们对将来的希望。

  杜海滨跟他们过了一个春节,就在铁路边上,大家围火堆喝酒唱歌,一列窗口亮着灯光的列车从黑暗中开来,远处传来声声爆竹。

  半年后当他带着剪好的片子再去找他们——他们很希望看到这部片子,然而那个地方已经空无一人。后来他碰到了其中两三个人。小龙穿着体面,认了干爹,给人当学徒工。他从小龙那儿得知,曾在镜头前跳霹雳舞、梦想着开一家婚纱影楼的“大四川”疯掉了,其他人有的回了老家,有的被抓进了公安局,还有的仍在四处游荡。

  后来他又去过多回,再也没有碰见过其中任何一人。

  拍《高楼下面》,是缘于杜海滨碰到了当年高考时的同学。对方到北京一家物业公司打工,住在一栋豪华大厦的地下四层,他把老同学的两位同事阿毅和阿彬的生活拍摄下来。

  《石山》的主人公是北京远郊一处石山上一群开采石头的农民工。《人面桃花》纪录的则是成都一群反串演出的男演员的故事。

  《伞》与他先前的片子不一样,没有具体的个人人生故事,而是从群体宏观的角度,展示离开土地后的农民是如何生存的,他们有工人、商人、学生及军人,最后回到安徽一个小村庄里仍然靠土地生活的农民。该片相当于一个命题作文,“这是我跟CNEX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他们去年的主题是‘钱’,我需要做这个片子,努力去找跟钱有关的事情,但我发现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跟经济有关系,跟具体的钱没关系。我关注的角度就是宏观的角度,我也想尝试一下纪录片不去跟着一个人一个事可不可以”。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